“原来黑土地有多厚,种下去的胡萝卜就能长多长。”
黑土地学院试验田的一次调研,让管丽娜第一次对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性产生从未有过的直观深刻印象。生长在吉林省梨树县的她,至今依然记得童年时,踩在地里那软软的脚感,一垄垄翻起的土在太阳下泛着油光。
而在距离吉林两千多公里的深圳市,在深圳湾的潮涨潮落间,一片红树林的一根根胚轴正在自然掉落,插入淤泥。这也是薛博严第一次看到长在海边的树,如何生长繁殖。
从南到北,黑土地和红树林,以其各自的独特、丰饶和经年累积,守护和滋养着与其为邻的人们。
人们受其慷慨时,也在日复一日探寻它们得以持续的解决方案。
与黑土地的童年情结
“十多年前回老家,我发现门前那片黑土地已经不像小时候记忆里那么软了,变得又薄、又瘦、又硬。”平安产险吉林分公司的管丽娜回忆起在自己成长记忆里有着密切联系的土地时,泛起一阵惋惜,“我们家往上捯饬一代都是农民,大爷家现在还在种水稻。东北人对土地的感情是很深的。”
研究数据显示,每1厘米厚黑土地土壤的形成需要经过200~400年。土壤中丰厚的有机质是黑土地肥沃的重要因素。然而在经年累月的开发利用中,黑土地却在逐渐退化。
管丽娜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为这片大家赖以生存的黑土地做些什么。“当时已经有很多的研究专家在梨树县的地里做了大量实验。我找到一位很早开始做实验研究的老专家,看看能提供什么帮助。”
管丽娜和这位老专家的对话发生在2022年的下半年,“他也是梨树县人,从参加工作就和农业打交道。黑土地保护的‘梨树模式’探索,他是重要的参与专家之一。”当时的她,看到这位退休后返聘的老先生,依然在实验室、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坚持搞“梨树模式”的推广,深受震撼和鼓舞。
如果将玉米秸秆覆盖在土地上,不仅可以让黑土地降低水蚀、风蚀带来的水土流失,还可以增加腐殖质以增加土地有机物含量。这便是“梨树模式”保护黑土地的作用方式之一。梨树模式还包含玉米秸秆覆盖免耕种植模式、玉米秸秆覆盖条带旋耕种植模式、玉米秸秆覆盖原垄种植模式、玉米秸秆高留茬垄侧栽培种植模式。
保护黑土地的可行之法找到了,但并不意味着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比找到解决方案更困难的是,如何让该模式在整个吉林省乃至更大的黑土地分布地区得以推广。方法论传递到农户们的耳中容易,但传到他们的心底,并且变成行动却不是易事。收获期把秸秆都覆盖在地里不难,但让农户开春时对着随意“躺着”的秸秆耕种却很煎熬。
经过几番深入交谈,老先生提出希望有一种办法能提高种地的农户们对黑土地保护的积极性,“大家把地种好的同时,也会对黑土地的保护更加重视。”管丽娜听到这里,立刻想起公司在助力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方面有相关支持政策,当她把想法和老先生一说,二人立刻一拍即合。
依托平安产险乡村振兴资源,梨树实验站新增了科研设备,有助于加快推进黑土地保护研究成果及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实施。此外,平安产险积极协助当地召开农业领域高端学术论坛,通过培养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和新型农民,为现代农业的推进打下坚实的工作基础、人才基础、技术基础和社会基础。
在梨树县的黑土地里,农业专家们十多年“面朝黑土背朝天”的努力成果,在平安产险因地制宜的绿色保险创新助力下,正让更多黑土地重新变黑,变得更黑更厚。
梨树县的黑土地正在岁月点滴中,重新酝酿着那份丰饶。
与红树林的神奇连接
当管丽娜在黑土地的田间地头守护每1厘米的黑土地时,在南方的暖阳里,当咸湿的风吹拂起深圳湾的片片海浪,海鸥飞落在岸边的礁石上歇脚时,平安产险深圳分公司的薛博严正穿着全身防水的连体下水裤,踩在那片红树林的滩涂里,观察树木的根系、茎干、枝叶,以及一根胚轴从树上掉落淤泥中如何成长为一棵新的树。
从小在北方长大的他,来到南方后,因为工作,第一次亲眼看到海边生长的红树林,“以前在书籍、资料里看到这个抽象的概念,只是在一串串数字里知道它是很厉害的固碳储碳的生态系统。”
薛博严在2023年的年初,踩在淤泥里亲眼见到红树林时,那些概念、数据都变成了很具体的东西——是一棵树、一片叶子、一根胚轴……身处其中的他,感受到了自然对人的治愈力量,对于工作出发点和目的地有了新的理解。
2023年初到当年7月间,他数次下到淤泥中仔细观察这片树林在潮涨潮落间如何生长,如何固碳、储碳,又面临着怎样的困难,“极端天气,比如台风、暴雨等是红树林遭受面积损毁最严重的因素,也直接影响红树林的固碳储碳能力;另外病虫害也是重要监测对象”。
据碳足迹研究院通过计算显示,每平方米红树林每年的固碳量可超过1000克。目前,世界上的红树林存储约62亿吨碳,相当于228亿吨二氧化碳。假如1%的红树林遭到破坏,将会导致约2.3亿吨温室气体释放到大气中,这相当于4900万辆汽车(北京市汽车总数的7倍)正常行驶一年的碳排放量。
和这片红树林相依为邻的薛博严及其背后的平安产险,意识到保护的重要性。在薛博严和团队反复多次实地调研后,基于深圳红树林保护实际和特点,结合《红树林保护项目碳汇方法学》碳汇测量方式,于2023年7月25日,在福田区“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国际日”系列主题宣传活动上,与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签订了《红树林碳汇赠险协议》,推出了国内首单红树林碳汇指数保险。
“如果红树林遭遇自然灾害造成面积上的损毁,碳汇测量方式会依据其计量公式算出这部分碳汇值的损失。红树林碳汇指数保险根据公式计算结果进行相应的保险赔偿。”薛博严介绍该项指数保险的风险保障原理,“首先这个碳汇测量方式是目前国内计算红树林碳汇值的创新。平安产险在此基础上创新推出了对应的指数保险。”
该项红树林碳汇指数保险的推出,标志着深圳正式建立蓝色碳汇保险补偿机制。同时,为响应红树林保护,平安产险无偿捐赠了首笔保单,以实际公益行动支持,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以前觉得这片红树林是我生活城市的一片风景。但如今,我和它的连接多了一层。”薛博严如今发现自己在感受自然美好同时,也能以自身专业守护自然,共同守护蓝色星球的美好。
从北方远赴南方,自然保护、海洋守护、“蓝碳”的深度挖掘,为守护蓝色星球提供“平安方案”,已然成为薛城内心坚定的目标,“从这个项目开始到现在,我和团队依然在学习更多蓝色碳汇相关的知识。”
从南到北的平安足迹:
“碳”路深耕ESG
从黑土地到红树林,一场跨越南北的星球守护接力在吉林和深圳间,在管丽娜和薛博严的心中、脚下发生。每一次的创新尝试、每一次的保护创新的落地,都让可持续多一重可能。
在东北,某片黑土地在未来时间的堆叠中,每形成一厘米的黑土层,背后可能有来自平安产险的金融力量加持。
在深圳,红树林在潮涨潮落、日夜交替中,鱼虾鸟类每一平米的栖息地,都蕴含着平安产险的实时守护。
截至目前,平安产险碳汇指数保险已覆盖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四大类别,成为首家覆盖“陆地+海洋”生态系统碳汇保险保障服务的险企,并先后承保首单可持续发展(ESG)保险、首单城市红树林碳汇指数保险等,覆盖清洁能源、生态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为环境保护和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更全面的保障。2023年,平安产险绿色保险总保额近48.9万亿元,同比增长29.5万亿元;绿色产业保险业务总保额21.6万亿元,同比增长16.4万亿元。
从南到北,从“绿碳”到“蓝碳”,聚焦“双碳”目标,平安产险正进一步拓展绿色保障范围,为环境资源保护与社会治理、绿色产业运行和绿色生活消费等19个场景提供绿色保障,探索“碳”路可持续,讲好生态保护的中国故事。
一场蓝色星球的守护接力中,平安产险的一抹抹橙色力量,通过绿色金融工具,正在为了那一抹蓝的永恒,在中华大地上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