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婉怡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柳絮因风起,葵花向日倾——记“和美课堂”第二十一届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

编辑于03-24

春日迟迟,春景熙熙。在这柳初芽,杏初花的初春时节,我们有幸参加了“和美课堂”第二十一届全国小学名师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临沂站的活动。在研讨会上,我们聆听了众多知名教育专家、一线教师的精彩分享,他们的讲座内容涵盖了小学语文教育的多个方面,包括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思维能力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改革等,让我们受益匪浅。

此次研讨活动立足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强化学科实践,升级任务驱动,倡导逆向设计,变革课堂评价,以期在不断地创新改革下,构建出立足核心素养的课程内容体系。

一、名师课堂

罗才军老师带来课例《自相矛盾》。在教学中罗老师以“学——思——用”为线索,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步读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临其境,进而借助填空和漫画等支架,熟读成诵,实现文言文的深度学习。此外,超越学科界限,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以三项任务为抓手,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由“学”而“思”,由“思”而“用”,引导学生朝向批判性思维,实现思维拔节。

童心即诗心,童趣生诗趣。周其星老师以《神奇的比喻》展示了写作课的新教法。在这一课中,周老师紧扣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创意写作”任务群学习要求,结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从教材出发,拓展阅读,认识诗句中的修辞——比喻之妙。周老师将比喻作为“魔法”,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欣赏,在欣赏中尝试创新,体会魔法的神奇,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张学伟老师讲授的《草船借箭》以瑜亮矛盾导入,清晰展示了三人表面文雅而暗藏机锋的对话,通过老师指导下的角色扮演,模仿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揣摩人物心理活动,使得同学们充分感受到了三人之间的汹涌暗流,对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点亮了孩子们心灵深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盏灯。

李祖文老师的课例《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生动诠释了“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他通过引导学生联系不同科幻小说阅读,感知文本中的坐标点,体现出群文阅读在真实情境下的学习;联系文章的“不一样”,初步学会科幻小说的视角确定,拓宽了学生对科幻小说的认知宽度与深度。

老顽童何捷老师带来新课例《杨氏之子》。何老师紧扣单元导语,在教学伊始就让学生明确“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并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反复对比目标,通过读对读顺、对照注释读懂、解决课后习题、联系整本书等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确保了教学任务的落实,实现了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

特级教师魏星在《伊索寓言》课例的阅读教学中,经过异中求同,生成矛盾;同中求异,形成矛盾;异中求同,再生矛盾三环节,以语言运用为主线,同时将文化、思维、审美等因素蕴含其中,使语文教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让孩子们在享受故事的同时,阅读鉴赏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何捷老师还带孩子们走进王安石的理想与现实,品味《泊船瓜洲》。教学过程中,何老师引领孩子在诵读、悟情、思辨中细细品味古诗之美,紧扣诗眼“绿”,体悟诗人复杂的情感。以时间为轴,在层层剥丝抽茧中,带领孩子们走进王安石的内心深处,与王安石同频共振,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创新,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度,在发展思辨能力上,把孩子们送到了更高的境界。

二、专家讲座

罗才军老师首先明确《自相矛盾》的归属——“思辨性学习任务群”中的“中国智慧”单元。将《自相矛盾》落脚到中国智慧,落脚到“和”的智慧,落脚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上。我们细细思索,追本溯源,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为中国人血脉中静静流淌的智慧。我们的教学应当走到这样的深度,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颗种子。

   罗老师带来的讲座主题是《学法变革为核心的学校课程重构与实施》。他提出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又充满可能性的课程,我们必须坚持引导教师实现角色转换。主动从传道受业解感者迭代为课程场景重构师和学习设计师。善于勾连现实生活、融通真实情境,将基于“教”的课程资源转化为基于“学”的支持系统,让学习场中所有学习要素形成正向流动、高阶思维活动的发生。

 周老师在《写诗是件快乐事》的讲座中分享:我们生而平凡,因为诗歌,日子才不会锈迹斑斑。读诗,是为了在生活的缝隙里寻找光;写诗,是为了在词语的缝隙里寻得爱,以及和爱相关的一切事物。

张学伟老师以《打开的语文,千姿百态》为题,分享了语文教学的新思路。张老师形象地将语文学习比作一棵树,而语言运用则是从底部到树冠的主干,我们要“抓住语言的藤,守住语文的根”,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认识生活”,由教人做题转变为教人做事。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像智者一样思维,像能者一样做事,像作者一样表达。

虞大明老师以“真实”和“积极”为出发点,提出了十二条切实可行的建议,明确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李老师《继承与创新:阅读在哪里?鉴赏又在哪里?》为题的讲座引发了广大教育同仁的思考,“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不仅是课本中的一篇文章,而更多的是站在科幻小说的发展史这一高度进行思考,由以往印象式的获得转为多元的评价,为一线老师的教学更加清晰地指明方向。

何捷老师带来报告《教学设计确保有效的三要点》。第一、明确的课程教学点,需要师生共知,达成教与学的统一追求;第二、有效的学习支撑点,学生学习抵达终点需要的支持,向更高级迈进,体现在基点与目标点之间的落差;第三、可行的执行助力点,教师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执教应提供的帮助。构成了目标、知识支撑与活动操作,观课、评课、上课三位一体的基本逻辑。

魏星老师在《单元整体教学如何确立学习主题》的讲座中指出:解读教材时,需要综合单元的所有信息,对语文要素进行“为何做”“如何做”的审视和细化,从语文要素到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经过多重知识的转化。

 行远自迩,笃行不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以名师为引领,基于新课标,设置高质量的情境任务,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充分保障学生的思辨权、评价权,创建基于独立学习的“合作场”独立学习,让学习真实、充分发生。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