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哨音乐简介

中医药文化
创建于03-23
阅读 240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指哨,古时候叫“指啸” 《资治通鉴》记载:以指夹吹之然后有声,谓之啸指。

朋友们好,首先介绍一下我接触指哨的经历。

我八岁那年跟着70后那些哥们学习的指哨,我们许昌话形容指哨叫“胡哨”。胡哨有两种解释:

一,胡乱吹的意思,没有章法没有乐谱随心所欲,想咋吹就咋吹,本身那年代也没啥玩的,吹胡哨是顺手掂来,放口出声。呼呼叫声音还特别大,可发短音可发长音,村上这条街一吹那条街就响应整个村都是胡哨音,导致一些爱安静的嫂嫂和婶子骂。😂

第二种解释是从西域过来的叫法,张骞通西域后有了丝绸之路,游牧民族胡人传过来的“胡哨”。游牧民族面对空旷的草场天空吹指哨挥发情感,当然指哨声音洪亮传播的远,也是人们传递信息打招呼的一种方式。

我发挥指哨的原因是我有个短板,就是比我大两岁或者同龄的小朋友都会吹口哨而且有的还会吹歌曲我是怎么学都不会吹口哨,能吹响但是就是吹的不好。那两年还流行个电视连续剧《十六岁的花季》歌词:吹着自在的口哨,开着自编的玩笑。那心里真是妒忌会吹口哨的感觉太潇洒了,可是我吹不好呀!

刚开始也是模仿70后那些哥们手指放嘴里用力去吹也没人教,吹了一星期或者半个月左右,偶然有一天吹响了,好就找着那感觉了,刚开始只是吹响。

刚开始吹指哨用的常见手型就是OK型,大拇指和小拇指捏一起放嘴里用力吹,后又练习会了好多手型。

7字形:比如把食指弯曲成7字形吹响,尝试中指无名指小拇指吹响。

双手合十手指尖对着吹,最难的是大姆指弯曲吹,和手指直着吹。最后都吹响了。甚至别人家的孩子手指放我口中也能吹响;尝试用筷子碰一起,吹不响,必须用手指。我们许昌有句话说:学会打胡哨嘴里磨鼓泡,一天喝二两恶水。哈哈真是这样,所以说吹指哨许昌市话叫打胡哨那真是技术活挺不容易的。

九岁那一年有一天,在公路上走着走着听见鸟叫声就吹起了指哨,唿的一声出来的声音听起来清脆尖锐有点像鸟叫,心里就想这能不能模仿一下鸟叫声呢?就因这次灵感念头就开始了模仿鸟叫声。

我跟树上的鸟学的鸟叫声,第一种鸟就是我们许昌当地,我家周围开春叫的最早的鸟通体发黑黄嘴的鸟那时候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它叫的好听,现在才知道这鸟叫百舌鸟,书名:乌鸫鸟。反正它在树上咋叫我就跟它学,学着琢磨着越学越像鸟叫声。这鸟起貌不扬但是叫的非常好听,会变音叫出好几多声音,甚至救护车的声音它听到了就能学会。

00:47

反正听到河边有什么鸟我就去模仿也不知道它是什么鸟。十三四岁时有个十九岁的哥们儿给我买口香糖让我教他,可是一星期后他怎么也吹不响。到十七岁时我把听到的鸟声音都记了一下就是音符吧!但是就我自己能看懂。能知道的名字就是布谷鸟,和许昌城里河边遛鸟的大爷告诉我他养的画眉鸟叫声。

00:43

长大以后有手机了查资料方便了,才知道,指哨的历史渊源据《资治通鉴》记载:“以指夹吹之,然后有声谓之啸指。”古人称指哨“玄妙以通神灵,精微是以穷幽测深”,是我国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抒发情感的演奏形式,闻说已失传千年的一种宫廷音乐,始于秦汉,盛于魏晋,相传诸葛亮、柳宗元等人都是吹奏好手,是中国的古老艺术结晶,唐代后渐渐衰落,最后归于沉寂。百度上是这样说的。有一次在朋友那玩,有个许昌学院的书画教授也在那玩,他说他老家开封尉氏的,他老家那有一个阮籍啸台,说没事了让我去看看。我去一看的确有个河南省级文物“阮籍啸台”,传说是魏晋时期名士阮籍吹啸的地方后人为了纪念他用夯土筑的啸台。周边有历代名家提的诗词碑文。还有座碑上写着世界阮氏宗亲祭祖大典地。我当时很惊讶和好奇,惊讶的是古人有名士吹啸的我找到了和我同频的人了。我问啸台下有位周易研究会算卦的先生认识阮氏宗亲会的人吗?他说认识。他给一位副会长打电话,那位会长大夏天的又赶过来。我在阮籍啸台上吹了啸。他说世界上姓阮的非常多,东南亚美国都有阮姓,特别是越南是阮氏大姓。他们做过一期世界阮氏祭祖大典当时很多阮氏国际友人都过来了。不过阮会长说他们原来以为阮籍吹的是“箫”的乐器,不知道他们的先贤阮籍吹的是手指。我去了以后才知道他们的先贤吹的是“指啸”。晋书记载阮籍陈留人(现在开封尉氏)嗜酒能啸,善弹琴。他还风趣的说这就是阮籍喝酒喝醉发酒疯的地方。

《晋书》四十九卷阮籍传记载说: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阮籍嗜酒能啸,善弹琴。传说阮籍之啸能传数百步远,这就不是口哨之音可以达到这种效果了。口哨只能传数十米远。

阮籍传中有个故事“苏门长啸”

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遂归著《大人先生传》

孙登乃魏晋时期著名隐士。传说孙登长时间生活在苏门山上“夏编草为衣,冬长发遮体,弹一根弦琴,喜读周易,性格温和从不发脾气,善长啸。孙登和各种飞禽交上了朋友,经常模仿鸟的声音,时间长了他能学百鸟叫,能辩百鸟音,成了鸟中之王,鸟类也把他当做神圣的首领,他常常席地仰面和百鸟对话交谈,喜庆联欢。孙登为了专一学习鸟语,和鸟交朋友,整日曲不离口,生病稍有好转,就继续练唱,有时练得口干舌燥,喝口泉水坚持练习。经过长期发奋苦练,孙登终于学会了一口绝妙的长啸鸟鸣。

孙登死后,噩耗传来,百鸟悲哀,纷纷飞来守灵悼念,停止三天啼叫,叼来奇花异草,供在灵前。

现在遗留文物“晋孙登啸台”繁体字,清乾隆皇帝留过诗。相关故事同源典故半空鸾凤 啸上苏门颠 孙登啸 孙登无语 山头学啸 羊岭啸声 闻凤啸 苏门啸 苏门长啸 长吟感孙登 长啸作鸾音 长啸愧孙灯 长啸发苏门 高士啸 鸾凤吟




关于啸音乐,晋文学家成公绥专门著有“啸赋”一篇。文章记述了有蹙口啸和指啸,蹙口啸指啸混合啸的三种啸。

逸群公子,体奇好异。傲世忘荣,绝弃人事。睎高慕古,长想远思。将登箕山以抗节,浮沧海以游志。于是延友生,集同好。精性命之至机,研道德之玄奥。愍流俗之未悟,独超然而先觉。狭世路之厄僻,仰天衢而高蹈。邈姱俗而遗身,乃慷慨而长啸。于时曜灵俄景,流光蒙汜。逍遥携手,踟跦步趾。发妙声于丹唇,激哀音于皓齿。响抑扬而潜转,气冲郁而熛起。协黄宫于清角,杂商羽于流徵。飘游云于泰清,集长风乎万里。曲既终而响绝,遗余玩而未已。良自然之至音,非丝竹之所拟。是故声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诸身,役心御气。动唇有曲,发口成音。触类感物,因歌随吟。大而不洿,细而不沈。清激切于竽笙,优润和于瑟琴。玄妙足以通神悟灵,精微足以穷幽测深。收激楚之哀荒,节北里之奢淫。济洪灾于炎旱,反亢阳于重阴。唱引万变,曲用无方。和乐怡怿,悲伤摧藏。时幽散而将绝,中矫厉而慨慷。徐婉约而优游,纷繁骛而激扬。情既思而能反,心虽哀而不伤。总八音之至和,固极乐而无荒。

若乃登高台以临远,披文轩而骋望。喟仰拚而抗首,嘈长引而憀亮。或舒肆而自反,或徘徊而复放。或冉弱而柔挠,或澎濞而奔壮。横郁鸣而滔涸,冽飘眇而清昶。逸气奋涌,缤纷交错。列列飙扬,啾啾响作。奏胡马之长思,向寒风乎北朔。又似鸿雁之将鶵,群鸣号乎沙漠。故能因形创声,随事造曲。应物无穷,机发响速。怫郁冲流,参谭云属。若离若合,将绝复续。飞廉鼓于幽隧,猛虎应于中谷。南箕动于穹苍,清飙振乎乔木。散滞积而播扬,荡埃蔼之溷浊。变阴阳之至和,移淫风之秽俗。

若乃游崇岗,陵景山。临岩侧,望流川。坐盘石,漱清泉。藉皋兰之猗靡,荫修竹之蝉蜎。乃吟咏而发散,声骆驿而响连。舒蓄思之悱愤,奋久结之缠绵。心涤荡而无累,志离俗而飘然。

若夫假象金革,拟则陶匏。众声繁奏,若笳若箫。磞硠震隐,訇磕磱嘈。发徵则隆冬熙蒸,骋羽则严霜夏凋。动商则秋霖春降,奏角则谷风鸣条。音均不恒,曲无定制。行而不流,止而不滞。随口吻而发扬,假芳气而远逝。音要妙而流响,声激嚁而清厉。信自然之极丽,羌殊尤而绝世。越韶夏与咸池,何徒取异乎郑卫。

于时绵驹结舌而丧精,王豹杜口而失色。虞公辍声而止歌,甯子检手而叹息。钟期弃琴而改听,孔父忘味而不食。百兽率舞而拚足,凤皇来仪而拊翼。乃知长啸之奇妙,盖亦音声之至极。

鉴赏

文字洒脱自然,“啸”是自然天成的生命乐章,更是质朴纯实的天然韵味……

啸似乎是魏晋名士的专利。很难想象古人是如何个啸法,但可以想象那一定是很潇洒自足的生命状态,而那啸音也一定是很优美动听的划然而出的生命音符。

西晋成公绥《啸赋》,把人为什么要啸,啸的意境,啸的表现力等等洋洋洒洒地尽情铺排。古人认为,弦乐不如管乐,管乐不如人声,越是天然浑成的声音越美好。金石丝竹之器因有人工雕琢的成分,往往丧失了自然的本质。啸为人声,清新自然,所以《啸赋》中说:“曲既终而响绝,余遗玩而未已,良自然之至音,非丝竹之所拟。是故声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诸身,役心御气。动唇有曲,发口成音,触类感物,因歌随吟。”

可见,啸在古人眼里是那么质朴自然,更能张显个性,宣泄自我,更有生命的质感。

对于如何个“啸”法,古人也曾描述。啸类应似于今天的吹口哨。《说文》:“啸,吹声也。从口,肃声。”许慎认为啸是吹气之声。郑康成则认为“啸,蹙口而出声也。”“蹙口”,即双唇向前努起,作圆形,气流从舌尖吹出。东晋王嘉在《拾遗记》(卷五)中描述:“人舌尖处倒向喉内,亦曰两舌重沓,以爪徐刮之,则啸声清远。”是借助手指的作用,与一定的嘴形、舌位,共同完成的杰作。

许慎及郑康成的解说,似乎更切合“吟啸”(指且吟且啸,即在发啸之时,间以吟诗,以增加声韵的清雅和意境的优美,这种啸又称为“啸咏”)与“啸歌”(即以啸声模拟歌的曲调,又称作“歌啸”),而东晋王嘉的描述更像“长啸”(指蹙口长声发啸,在于宣泄激荡的情思)。因为阮籍的能让数百步远的人都能听到,而孙登的啸则能让山林传响,按两位东汉大儒的啸法很难做到的,非得借助手指的作用才能有划然而出的穿透力度。

啸,的确是魏晋风流的一种很难解读的行为符号,是一段难以逾越的生命高度。

大凡生逢乱世的高人们,都会找寻一套与世俗沟通的特殊行为方式。如庄子“鼓盆而歌”的“歌”,表达对生命的超然态度。他远远避在社会人群的外围,冷眼旁观,唱自己的“歌”,心理里窃笑那些熙来攘往的蝇营狗苟的无知人群。汉武帝时代的东方曼倩则以俳优方式避世金马门,当然我们有时不免怀疑与天子相处,是否能有完整版的人格。东汉徐孺子遁迹荒野,不言国事;吊友坟前,痛哭而返。“不言”与“哭”也是一种对无可救药的东汉王朝的无奈躲避。

魏晋时代的清醒的名士们,由于出身名门,走向山林不够现实,卷入政治风争更不情愿,只能处于形神游离的生命状态。他们自然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啸”。

啸,不是语言,但同样起到语言的效果,更多的则是超越了语言的内涵。语言是一个个音节组成的语句,有明晰的内涵,是一个个有词汇意义的语言片段构成的。而啸声是连贯的,尤其是长啸,只是一个单纯的乐音划然而出的有一定长度的悦耳音符。宛如夜幕上流星划出的一道美丽的弧线,给人美的质感,给人美妙的联想。

啸,不仅比片段语言有美感,更有难以参透的丰富的解读。你可以尝试种种的解读,但很难尽意,或者全不相干。因为啸本身可能有意义,也可能毫无内涵。你也可以当作一个美妙的音符去品咋质感,不必去做劳精费神的推想。

唐孙广著《啸旨》·啸旨



  权舆章第一


  夫权舆者,啸之始也。夫人精神内定,心目外息,我且不竞,物无害者,身常足,心常乐,常定然后可以议权舆之门。天气正,地气和,风云朗畅,日月调顺,然后丧其神,亡其身,玉液傍润,灵泉外洒,调畅其出入息,端正其唇齿之位,安其颊辅,和其舌端,考击于寂寞之缶而后发,折撮五太之精华,高下自恣,无始无卒者,权舆之音。近而论之,犹众音之发调,令听者审其一音也。耳有所主,心有所系于情性,和于心神,当然后入之。


  【外激】以舌约其上齿之里,大开两胥,而激其气令其出,谓之外激也。


  【内激】用舌以前法,闭两唇于一角,小启如麦芒,通其气,令声在内,谓之内激也。


  【含】用舌如上法,两唇但起,如言殊字,而激其气,令声含而不散矣。


  【藏】用舌如上法,正其颊辅,端其唇吻,无所动用而有潜发于内也。


  【散】以舌约其上齿之内,宽如两椒,大开两唇,而激其气,必散于为散也。


  【越】用舌如上法,每一声以舌约其上腭,令断气,绝用口,如言失字,谓之越也。


  【大沈】用舌如外激法,用气令自高而低,大张其喉,令口中含之,大物含气煌煌而雄者,谓之大沈也。


  【小沈】用舌如上法,小遏其气,令扬大小沈,属阴,命鬼吟龙多用之。


  【疋】用舌如上法,如言疋字,高低随其宜。


  【叱】用舌如上法,如言叱字,高低随其宜。


  【五太】五太者,五色也。宫商征羽角所为之五大,八九五少为应,故为之大,以配仁义礼智信。此有看之本谓声者,皆不逃五太。但以宫商发应,君使次序理,则声理乱,则声乱。


  【五少】五少者五太之应,五太自有阴阳,然太权而言,五太为阳,五少为阴。用声之至详,而后发凡十二法象,一岁十二月,内激为黄钟,外激为应钟,太沉为太簇,小沈为夹钟,五太为姑洗,五少为仲吕,散为蕤宾,越为林钟,疋为夷则,叱为南吕,含为无射,藏为大吕。律吕相生而成。又此则十法二之首也。


  流云章第二


  流云,古之善啸者听韩娥之声而写之也。湿润流转,妙中宫声。沉浮起伏,若龙游戏春泉,直上万仞,声遏流云,故曰流云。此当林塘春照,晚日和风,特宜为之。始于内激,次散自含越小沈,成于疋叱且五少,则流云之旨备矣。其音有定,所之若龙若虎若蝉若鬼,一发之后更无难挠,亦由易之有可适,亦谓云:凡十二啸之变态极矣。夫琴象南风,笙象凤啸,笛象龙吟,凡音之发,皆有象。故虎啸龙吟之类,亦音声之流,今所序故于后。


  深溪虎章第三


  深溪虎者,古之善啸者听溪中处声而写之也。雄之余,怒之末,中商之初,壮逸宽恣,略不屈挠。若当夏郁蒸华果四合,特宜为之。始于内激,既藏又含,外激而沈,终于五少而五太,则深溪虎之音备矣。


  高柳蝉章第四


  高柳蝉者,古之善啸者听而写之也。飘扬高举,缭绕萦彻,咽中角之初,清楚轻切,既断又续。华林修竹之下特宜为之。始于大沈,次以五少,激散越系而令清,终以小沈,则高柳蝉之音备矣。


  空林夜鬼章第五


  空林夜鬼者,古之善啸者夜过空林而写之也。点柳蟋蟀铁窃璚绝,轻不举,纤不灭,中征之余,浓雪昼暄,凄风飞雪之时,特宜为之。奏之当以道法,先呼群鬼聚于空林之中,递为应命,心当危危然,若有所遇。始于内激,次以五少三,去宫商耳,以越连之,则空林夜鬼之旨备矣。


  巫峡猿章第六


  巫峡猿者,古之善啸者闻而写之也。幽隐清远,若在数里之外,若自外而至,自高而下,杂以风泉群木之响,迥然出于众声之表羽之初。日映空山,风生众壑,特宜为之。初以内激,灱灱五连之,前二缓而清,后三急而高,错总偏此,则巫峡猿之旨备矣。


  下鸿鹄章第七


  下鸿鹄者,出于师旷清角之旨。古之善啸者听而写之也。其声宽绰浩渺,不绝以节。洪洞不绝,既上未上,宽大内外闻而乐之,轻浮遒急闻而恶之。尝奏则求此一一听之,受恶分明,鸿鹄下矣。且善啸无其声,至远不越数百尺,鸿鹄翔于冥冥之间,曷由闻而下也?盖激气出于辱齿之间,妙声转于风景之际,则风景和,风景和则元气下降翔云之间,游元气之上,有不随而下哉。若高秋和风景丽,特宜为之。先以外激翔风数十发声,次以疋叱,然后纯以五太终,以散越成之。三奏而清风臻,五奏而流云卷,九奏而鸿鹄降,则下鸿鹄之音备矣。


  古木鸢章第八


  古木鸢,古之善啸者闻而写之也。飞射哀咽,洪洞缭远,若有所不足,郁郁振荡,适断又续,寒郊原野,阴风若雾,特宜为之。始于内激长引之,次疋叱,又散,则古木鸢之旨备矣。


  龙吟章第九


  龙吟者,龙吟水中,古之善啸者闻而写之也。深沉郁没,重厚湿润,高不扬不杀,声中宫商,傍映嵓峦,俯对潭洞,特宜为之。先以内激,次含又藏,具大终以沈,则龙吟之旨备矣。


  动地章第十


  动地者,出于公孙。其音师旷,清征也。其声广博宏壮,始末不屈,隐隐习习,震霆所不能加。郁结掩遏,若将大激大发。又以道法先存,以身入于太上之下,鼓怒作气,呵叱而令山岳俱举,将手出于外。夫坤仪至厚,地道至静,而以一啸动之,不亦异乎?然有所动之何者?夫人心志而发乎气,气激于外而成于声,声含太宫太商,自然与四气相合,则吕动律应,阳行阴伏,必阳藏而动阴,阴藏而动阳。当藏而动之,则振发不定,地居阴阳之上,焉有所负者动而所据能息哉?然则声作而见动地之道,知音乐之有感,不必与震动然后谓动地之声。地气闭涸,烟凝阴冱,特宜为之。先以内激,次以大沈藏含,悉作动以五太成之,则动地之音备矣。


  苏门章第十一


  苏门者,仙君隐苏门所作也。圣人述而不作,盖仙君述广成务光以陶性灵,以演大道,非有以成声音作程品也。昔人有游苏门,时闻鸾凤之声,其音美畅殊异,假为之鸾凤。鸾凤有音,而不得闻之苏门者,焉得而知鸶凤之响?后寻其声,乃仙君之长啸矣。仙君之啸,非止于养道怡神,监于俗则致雍,熙于时则致太平,于身则道不死,于事则摄百灵,御五云于万物,则各得其所感应之效,莫近于音,而仙君得之。至于飞走禽兽,啸之末者,晋阮嗣宗善啸,闻仙君以为已若往诣焉,方被发握坐,藉再拜而请之,顺风而请者三,承风而请者再,仙君神色自若,竟无所对。籍因长啸数十声而去。仙君料籍固未远,因动清角而啸至四五发声,籍但觉林峦草木皆有异声,须臾飘风暴雨忽至,已而鸾凤孔雀缤纷,而至不可胜数。籍既惧又喜而归,因传写之。十得其二,为之苏门。今之所传者是也。深山大泽极高极远,宜为之,先发五太五少沈激,内外一十二法备举,方少得苏门之音矣。


  刘公命鬼章第十二


  刘公命鬼,仙人刘根之所为也。昔刘根道成,雅好长啸,为太守所屈,因啸召太守七世之祖立至。其声清净径急,中人已下恶闻之。虽志人好古啸者多不隶习,以故其声多阙。后之人莫能补者,谓之元刚格。先以五少之三去宫商,次用内激大小沈,终以疋叱则,刘公命鬼之声备矣。


  阮氏逸韵章第十三


  阮氏逸韵者,正阮籍所作也。音韵放逸,故曰逸韵。用法多比权舆与流云之鳞轣十二间,无约束,多散越,大雅君子与常才龌龊者,皆宜听之。天气清肃,氛垢之外,乃可杂埙篪俗态之乐郑卫人耳。善啸者多能为之。林泉逸人,每为呼风,亦偶作一韵法,寄在众之中,兴矩则短之,兴尽则止,则阮逸韵之旨备矣


  正章第十四


  正者,正也。深远极大,非常声所拟。近代孙公得之,人未之听。致平和而却老不死者,此声也。今有义,亡其声。


  毕章第十五


  毕者,五声之极大,道毕矣。尧舜之后,有其义,亡其声。

此图是:南京博物院竹林七贤砖雕图之一阮籍吹啸图。

陈留阮氏是一个音乐世家。如阮籍之父阮瑀曾受业于著名音乐家蔡邕,与蔡文姬为师兄妹,阮籍的侄子阮咸以及阮咸之子阮瞻也都是著名的音乐家。而阮籍“嗜酒能啸,善弹琴”(《晋书·阮籍传》),并著有《乐论》一篇。《咏怀诗》其一载“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也反映了他弹琴吟诗的生活常态以及良好的音乐艺术修养。这种情况在南京出土的“竹林七贤”砖画中也有充分的表现。

首先,我们看西善桥南朝大墓出土的“竹林七贤”砖画中的阮籍形象(图1)。阮籍的姿态既非吹口哨,也不是《世说新语·栖逸》第一条记载的“声如数部鼓吹”式的呼麦歌唱,而是“啸指”。“啸指”,又称“指啸”,其本质是指笛,即以手指为核心的吹奏艺术,它是手指、口腔与气息相结合的音乐艺术,与声带无关;因此,它不是喉音艺术,也没有喉音的作用,在乐理上与基于喉音、一人多声的呼麦艺术有本质的区别。

孙登(生卒年不详),字公和,号苏门先生。汲郡共(今河南辉县市东五里固围村东二里)人。长年隐居苏门山,博才多识,熟读《易经》《老子》《庄子》之书,会弹一弦琴,尤善长啸。阮籍和嵇康都曾求教于他。著有《老子注》、《老子音》亡佚。

登孙登啸台

晋时肥遁士,长啸此山阴。

自远龙蛇迹,能为鸾凤音。

清净同河上,沉冥异竹林。

坐超惟默理,妙契守雌心。

逸驾应难返,荒台尚可临。

俯看恒卫水,遥见太行岑。

砌冷疏花发,扉扃落叶深。

宁知千载后,更有阮生寻。

清乾隆十五年(1750)秋天,乾隆皇帝游览百泉,登上苏门啸台时,有感于孙登的作为,做诗一首,以表心迹:

太行透迤苏门山,宜为隐者所盘桓。


我来深秋气萧霁[jì],旷怀以上千年间。


辞骑屟[xiè]步凌崇峦,憩藉猗靡之皋兰。


谡谡天风吹凤鸾,即与公和相周旋。


清激啸旨我不解,慷慨啸理我或闲。


嗣宗猖狂岂能攀?诗留片石飘乎仙。

古人吹啸,是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吟诗抚长啸,弹琴复长啸,以前啸的音乐有乐章,宫、商、角、徵、羽的音律现在早已失传。啸的音乐在元朝以前是文人雅士传颂的音乐,到元朝以后逐渐淡化,慢慢演变被人理解成了痞子文化,在绿林当中的确有强盗土匪以吹指哨交流信息暗语,干坏事。

到我小时候指啸的叫法有很多种了,有地方叫“口哨”,有的地方叫“胡哨”,有的地方叫“撩哨”,有的地方叫“流氓哨”,那时候电话很少,手机没有,青年男女青春年华时,出去看电影撩妹就是打“胡哨”引起女方的注意传递信息,有的还真成为夫妻了。


如今,小孩的玩具,和电子产品太多,手机普遍,人传递信息打招呼方便,会指哨的人寥寥无几,取之于人体自然乐器手指,指哨的吹奏模式频临失传。经过我不断的模仿树上的鸟儿,通过观察聆听,理解,现在能模仿20多种鸟叫声。因为指哨的声音是通过固定指夹丹田用力吹气,挤出来的声音, 其声音清脆尖锐洪亮,像低沉,沉闷的鸟叫声学不了,越是清脆悦耳的鸟叫声我越是能模仿,声音变化多端全凭舌头的灵活振动。非要说诀窍那就是:听之于耳,汇记于心。以手当器,随心而吹。2023年五一期间在曹丞相府景区内演出受到了85%的游客观众好评喜爱,25%的观众无所谓。10月份去58旅地方部队老兵欢送会上演出指哨“百鸟争鸣”受到了部队领导和战友的好评。春节期间到曹魏古城直播演出引起围观全国各地的游客争相拍照录视频,他们说在全国的景点景区只有在许昌见到了有人用手指当乐器吹奏的,吹的唯妙唯俏,婉转动听。看到那么多游客喜欢,我内心特别激动高兴,古老的指哨音乐又现江湖了。


古老的指哨音乐文化走进军营。

01:06

01:06

现在我想创作更多的指哨吹奏作品,发挥和发扬指哨音乐文化。因为通过调查和研究,知道这音乐的人非常少,研究这音乐的人,做指哨音乐的人更少。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他们在一起饮酒作诗,弹琴复长啸,脱离世俗,开怀畅饮。很多研究魏晋时期的专家不知道还有个指啸的音乐,推荐音乐学院的教授,音乐学院的教授也不知道 ,没听说过啸的音乐,他们知道,竹林七贤嵇康流传的古琴曲“广陵散”,阮籍流传下来的古琴曲“酒狂”,不知道晋书记载阮籍:嗜酒能啸,善弹琴;不知道啸的音乐。打电话南京博物院出土南朝文物竹林七贤砖雕图之一阮籍吹啸图,管理工作,接听电话人员说只知道这是个文物不知道阮籍吹啸图是弄啥呢?不知道是音乐。在景区景点演出全国各地的游客98%的游客第一次见,第一次听到有人用手指吹鸟叫声,评价“好听”,“真像”。所以那么多人没有听过,没有见过指哨吹奏的这种稀有音乐,我感觉到任重而道远,我决定培养和传承这项取之于人体自然手指的音乐“指啸”,开办培训班,我真的不想让这项技术失传,别的我不敢说在许昌市438万人口中没有第二个人会用手指吹鸟叫声。吹的活灵活现,仿真度达到90%以上,杂音后音不多音质很纯的人。我想传承和发扬“指啸吹奏”这项技术,不想让大家只有看到白纸黑字的书上的记述。想让大家看到有人在传奏,近距离接触感受聆听鸟语花香,大自然如此美妙。


01:23
阅读 240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