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坳上村纪》资料汇编

卢雄剑
创建于03-2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坳上村纪》:挖掘苏仙区古老村落的文化底蕴与现代风采


苏仙区的坳上古村,一座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村落。这里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更有一代代村民传承下来的故事和记忆。为了深入挖掘和展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体现现代坳上人的风采,我们计划编写一本名为《坳上村纪》的著作。


《坳上村纪》将是一部集历史、文化、人文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我们将通过村民的口述历史、家族谱牒、民间传说等多种方式,深入挖掘坳上古村的传统文化底蕴。同时,我们也将关注现代坳上人的生活、工作、成长经历等方面,展现他们在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奋斗故事。


我们诚挚邀请坳上古村的每一位村民积极参与《坳上村纪》的编写工作。无论是祖父母辈的传奇经历,还是父母辈的辛勤付出,亦或是年轻一代的成长故事,都是这部著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也欢迎村民分享自己的门面、商店、职业感受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坳上古村的魅力。


为确保《坳上村纪》的质量和水平,我们将邀请李儒根、李回芽、李回云等文化名人和郴州市市镇村志研究会的专业人士协助工作。他们将协助我们整理资料、撰写文章、审核内容等,确保这部著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完成编写后,《坳上村纪》将送交区档案馆存档,利用档案部门的防尘、防潮、防温等设备优势,将古村历史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同时,我们也将通过出版、展览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坳上古村的文化底蕴和现代风采。


我们热切期待每一位村民踊跃投稿,共同为《坳上村纪》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携手传承坳上古村的历史文化,展现新时代坳上人的风采!

《坳上村志》部份编纂小组成员(图中为区党史研究室主任曹勇)

坳上历史篇

坳上李氏渊源

坳上古村,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这里聚居着一支李氏家族。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宁宗赵扩时代,大约是公元1220年左右。李氏家族的始祖是皋陶公,他在尧舜时代担任大理官,因此以官命族,姓为理。皋陶公的后代子孙世袭理官,历经夏商两朝而未改其姓。直到后裔理徵任翼隶中吴伯官时,因得罪商纣王而遭难,家人子孙为避难纷纷改姓隐名。


在这逃难的人群中,有一位名叫契和氏的妇女,她是徵公之妻,来自陈国。她带着儿子理利贞逃至伊候之圩,居于李树下,并以李为食而得活。为了感激李树的救命之恩,契和氏决定将“理”姓改为“李”姓,这便是坳上古村李氏家族的起源。


李利贞的后代中人才辈出,名人众多,如李耳、李牧、李固言、李固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杰出的成就,这些都有族谱纪录为证。随着李氏家族的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在社会各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影响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李氏家族中的晟公出生于陕西。晟公聪颖好学,博学多才,他在朝廷中步步高升,最终官至太尉中书令,封为西平王,子孙也因此受禄。晟公作为李氏家族的重要人物,他的后代在撰写李氏族谱时将他定为李氏第一世祖。


晟公的第十子即第二世宪公,他是本支祖先,历任洪州刺史、岭南节度使等要职,家于江西江左,繁衍后代。到了第十八世谦公时,他因不愿做官而避乱,率领家族离开江西隐居郴邑秀才乡。从此,坳上李氏逐步繁衍开来,成为了当地的一大望族。


坳上古村及坦岭村不仅是李氏十八世谦公五子即十九世通五公的发迹地,而且这里还建有李氏宗祠,留存至今。这座宗祠不仅是李氏家族祭祀祖先的场所,更是他们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这座宗祠,我们可以窥见李氏家族的发展历程和他们的文化传承。


坳上李氏家族的渊源深厚,历史悠久。他们从远古的尧舜时代一路走来,历经沧桑变幻,却始终坚守着家族的信仰和文化传统。如今,坳上李氏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大望族,他们的历史和文化也将继续传承下去。(李回芽)

坳上文化篇

坳上古村:湘南古韵绽放,历史荣光再现

坳上古村位于郴州市苏仙区坳上镇境内,距郴州市中心城区约12公里。这个古村落占地面积约8公顷,建筑面积超过一万平米,其中留存着50余栋清代风格、传统砖木结构的房屋,层层叠叠的马头墙凌空翘首,错落有致地依山而建。青石板路回环相通,整个古建筑格调统一,规划整齐、结构紧凑、布局考究。石雕、砖雕、木雕和壁画、书法、灰塑等装饰精美,内涵丰富。建筑历史风貌保存完好,充分展现了清朝时期的湘南建筑风格,是研究明清乡村建筑文化的大标本。


坳上古村曾经承载着教育中心、经济枢纽、政治舞台的历史地位,有着8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每年腊月举办的“赶年会”活动,弘扬传统年俗文化,重现坳上繁华景象。村落现有人口四百余,其中部分村民依然居住在古民居中。这里民俗纯朴,孝道风气优良,每年重阳都开展敬老爱老联欢活动。


坳上古村历代重视教育,读书人多,自清代以来,涌现了众多名人,如李周俊、李孔彩、李孔彬、李孔彦、李启璜、李启礼、李弼越、李欧儒等。他们中有朝廷五品官员,有旧时代的大学教授,有省立中学校长,有工程师,有省级刊物主编,有省政协委员,有全国人大代表(13届),有全国劳动模范,还有医学博士等。


在众多杰出人物中,不得不提的是曾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后被委任为正太铁路接收委员会监督局局长、正太铁路管理局局长、粤汉铁路管理局局长的李世仰先生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委院士李星学先生。

李星学先生是郴州籍的第一位中科院院士,他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工程师。他发表了140多篇学术论文和两种专著,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以及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值得一提的是,李星学先生在1996年还获得了国际古植物协会颁发的沙泥奖章,这是对他在古生物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的认可。

坳上古村于2011年被列入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对其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认可和保护。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坳上古村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加大了对该村的保护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这些古建筑的安全和完整。同时,坳上古村也成为了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坳上古村在2015年12月30日举办的寻找“最美湖乡”活动中荣获“湖南最美古村落”大奖。该活动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委网信办、湖南省文化厅、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华声在线、湖南省文物局等单位联合承办。坳上古村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风光而脱颖而出,成为了这一荣誉的获得者。

坳上古村在2016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第四批名录,这充分证明了其在文化和历史方面的独特价值。这个村落的历史风貌保存得相当完好,这对其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评为湖南省经典文化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2019年,坳上古村有27栋形观优良的民居建筑申报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进一步证明了该村落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2020年坳上古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是对坳上古村在保护历史文化、推进乡村建设和美化环境等方面所做努力的肯定。这一荣誉也将为坳上古村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关注。(李回芽)

坳上古村敬老盛宴:传承孝道文化,共筑和谐家园

重阳节坳上古村第二届敬老尊老活动合影

组织老人会餐活动

在2019年10月7日这个九九重阳的佳节里,坳上古村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敬老活动。在“2019年度乡聚敬老筹备组”的精心组织下,62名青壮年村民齐心协力,盛情邀请了全塆65周岁以上的老人共聚一堂,共享家乡美食,共话桑榆晚景。



当日的下午5时许,参加活动的青壮年和老人们陆续从四面八方回到家乡,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和期待。在合影留念的瞬间,定格了这份难得的团聚和欢乐。随后,晚宴在“老家味馆”拉开帷幕。


晚宴伊始,活动筹备组的主要负责人李志红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他代表筹备组向所有到场的老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坳上村第二党支部书记李锋也发表了贺辞,他高度赞扬了这次活动的意义,并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类似的活动。青壮年代表李根儒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谈到了自己对家乡和老人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孝道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老年代表李弼铁则发表了答谢词,他感谢了筹备组的精心组织,也感谢了所有到场的青壮年和他们的家人。而老人李维儒则即兴发表了感言,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活动主持由李回芽担任,她以幽默风趣的主持风格,为整个晚宴增色不少。当晚参加活动的近120人中,年纪最大的是陈秀娭毑,她刚好当天迎来了96岁的生日。当主持人宣布这一喜讯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祝福声。陈娭毑的儿子的学生们还特意为她准备了一份寿诞礼物,以表达对她的敬意和祝福。坳上沙场董事长李世銮更是慷慨解囊,给12位8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送上了红包,寓意着祝福他们健康长寿。


晚宴上,各个年代的后生代表纷纷上台,举杯向老人们敬酒祝福。席间,大家谈笑风生,气氛热烈而温馨。老人们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听着这些真挚的祝福,心中充满了感动和欣慰。他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不仅让他们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和关爱,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传承孝道文化的信念。


浓浓的乡情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村民,暖暖的孝善也在下一代的心中生根发芽。晚宴结束后,燃放的礼花映红了夜空,也映红了人们的笑脸。随后,大家又一起观看了电影,享受这难得的团聚时光。


这次活动是继去年首届“相聚敬老”活动之后的第二届尊老爱老活动。与首届活动相比,这次活动规模更大、参与人数更多、活动内容更丰富。而这一切都离不开62名青壮年志愿者的共同努力和赞助。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和热情参与,才使得这次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乡聚敬老”活动不仅是一场盛宴,更是一场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传递。它让我们看到了孝道文化在坳上古村的深厚底蕴和广泛影响,也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让我们携手共进,传承孝道文化,共筑和谐家园!让这份浓浓的乡情和暖暖的孝善永远流淌在我们的心间,成为我们生活中最美的风景和最宝贵的财富。


坳上村赶年会:传承1300年的民俗盛宴,文化与旅游共融发展

一年一度的赶年会活动,由政府主办的盛事,坳上村承办的盛会,已经传承了1300多年,成为了坳上古村的传统民俗活动。这个古老而富有活力的民俗活动,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赶年会的时间,总是定在农历小年前的周末,有时会持续二天或三天。这个时候,坳上古村的古建筑群仿佛换了一副面貌。一栋栋清代古建筑挂满了火红的灯笼,贴上了喜庆的对联和新颖的年画。古村的街道上,各种传统年货琳琅满目,新鲜的本土蔬菜、黄牛肉、土鸡以及糍粑、套花等各类绿色农产品、农副产品应有尽有。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尽情采购年货,品尝地道的美食,感受古村的浓厚年味。

现场还有精彩的文艺演出,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地方戏曲、歌舞表演,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新鲜出炉的童年美味也让人垂涎欲滴,游客们可以在此品尝到各种传统小吃,回味儿时的快乐。此外,还有有趣的年画欣赏,民间传统美食技艺展示等活动,让游客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有时全国新年画展览活动也在坳上古村同步开展。这些由全国多所艺术高校联合创作的年画,每一张都富含各种贴近人们现代生活的元素,如北极考察、航天员、外卖员、快递员等。这些年画不仅展示了现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也体现了坳上镇在古村“文化+旅游”结合方面的努力和精心打造的年俗年味“盛宴”。

赶年会活动的规模庞大,有近200个展位与摊点,展销农产品达300多种。游客们不仅可以购买到正宗的年货,还能在特色年货制作体验区体验制作套花、抖糍粑的乐趣。这里是一个充满欢乐和活力的地方,游客们可以在此尽情享受这个特别的节日气氛。

这些活动不仅为古村带来了人气,也为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进一步推动了古村的旅游业发展。农民们通过参与活动,将自己的农产品展示给更多的游客,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来源。同时,这也为古村带来了更多的游客,促进了古村的旅游业发展。

总的来说,赶年会活动是一个集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美食、旅游于一体的盛会。它不仅传承了坳上古村的历史文化,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进一步推动了古村的旅游业发展。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盛事,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民俗活动。

湘南秘境:湘粤古道与坳上村的繁荣传奇

在遥远的湘南地区,有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村庄——坳上村。它傍依着一条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道——湘粤古道,这条古道见证了中原与岭南之间的历史变迁和经济交流。坳上村因湘粤古道的独特地理位置而繁荣起来,成为了一个集粮食买卖、商贸交流于一体的经济中心。


湘粤古道,这条历经风雨的古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它见证了坳上村的兴起和变迁,也见证了坳上村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在古道的两旁,古老的商铺、客栈依旧保留着当年的风貌,仿佛在诉说着那段繁华的岁月。


坳上村依托湘粤古道的交通优势,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往来商人。这些商人带来了各地的特产和新鲜事物,也带来了商机和财富。坳上村的村民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劳,逐渐发展起了粮食买卖等产业,使得村庄的经济得到了强势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坳上村逐渐形成了“地主”之都的美誉。地主们不仅在土地上辛勤耕耘,还积极参与商贸活动,使得坳上村的经济更加繁荣。同时,坳上村也成为了周边地区的粮食集散地,为村民们带来了更多的收益。


然而,坳上村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在保持传统商贸活动的同时,坳上村还积极引进现代科技和文化,推动村庄的现代化建设。如今,坳上村不仅保留了古道的韵味和历史的记忆,还拥有了现代化的设施和文化氛围。


坳上村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坳上村依托湘粤古道的重要交通位置,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实现了经济的强势发展。同时,坳上村也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让古道的韵味得以延续。

坳上人物篇

现代名流篇

李世仰

曾任粤汉铁路管理局局长

【村纪档案】李世仰(1905-1940) , 北平铁道管理学院毕业,曾任正太铁路接收委员会监督局局长、正太铁路管理局局长、粤汉铁路管理局局长。亲自督察坳上火车站和郴州火车站建设情况(1936年建成)。相传,粤汉铁路原设计要经过坳上垮前面水田和山岭, 村里父老认为这样既破坏良田又破坏气脉,便立即上报李世仰, 要求绕道, 结果得到有效解决。坳上乡亲感谢不已, 便口口相传。留存著作有《五年后之湘鄂铁路》(1930年 出版)。

李星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古植物学和地质学家

【村纪档案】李星学(1917年4月8日—2010年10月31日),男,生于湖南郴县,古植物学家、地层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李星学于1942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1942—1949年在中央地质调查所任练习员、技佐、技士等职;1950—1951年任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工程师;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李星学长期从事地质古生物研究工作,尤以研究古植物与非海相地层见长。

时代楷模篇

陈秀

坳上古村百岁老人

【村纪档案】在湖南苏仙区的一个古老村落——坳上古村,生活着一位令人敬仰的百岁老人,她就是陈秀奶奶。陈奶奶出生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九月初九,如今已经跨越了一个世纪的沧桑岁月,却依然精神矍铄,身体健康。

陈奶奶的一生充满了勤劳和坚韧。她早年嫁给了丈夫李世庆,两人共同养育了六个儿女,如今这一大家族已经有五十余口人。陈奶奶不仅在家庭中扮演了慈母的角色,更用自己的行动和智慧,成为了儿女们心中的楷模。

李桂娥,作为家中的长女,不仅继承了父母的坚韧与智慧,更在职业生涯中展现了出色的职业素养。她曾在苏仙区法院和法制办工作,为法治社会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如今虽已退休,但她的精神依然矍铄,为家族的后辈们树立了榜样。

次子李德儒,虽已过逝,但留下的足迹却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在原郴县桥口氮肥厂,他作为生产科长,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组织能力,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

三女李细娥,她曾是坳上村的妇女主任,为村里的妇女们谋福利,尽心尽力。她的工作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的风采。

四女李小英,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在坳上中学、石盖塘中学、桥口中学执教的岁月里,她用心育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她的退休,并不意味着她的教育事业的结束,她依然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家族和社会培养着更多的人才。

五女李召英,她是家中的孝顺典范。在家中,她尽心孝敬父母长辈,和睦乡邻,她的行为传为佳话,让家族的名声在乡间广为流传。

六子李根儒,他的学术成就为家族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曾任苏仙区党校副校长的他,不仅参与了《苏仙区党史》的编纂工作,更在退休后的一年时间里,收集整理编纂出了《苏仙党校志》。他的这部志书,不仅是对苏仙党校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家族文化传承的见证。

陈奶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她早睡早起,饮食规律,喜欢自己动手做饭,还能准确地记得家里各种物品的位置。她的头脑清晰,记忆力惊人,即使是很久以前的事情,她也能娓娓道来,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智慧和记忆力。

陈奶奶不仅身体健康,心态也十分年轻。她喜欢和家人聊天,分享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每当儿女们回家探望时,她总是笑得合不拢嘴,用她温暖的话语和慈祥的笑容,给家人带来无尽的欢乐和安慰。

陈奶奶的家庭也十分和睦。她的儿女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无论工作多忙,他们都会抽出时间回家看望母亲,陪伴她度过每一个重要的日子。这种家庭的和睦与团结,也是陈奶奶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陈奶奶的影响下,她的儿女们也都非常孝顺。他们不仅在物质上给予母亲充足的保障,更在精神上给予她无尽的关爱和陪伴。每当有重要的庆祝活动,如陈奶奶的生日或是传统节日,儿女们都会齐聚一堂,为母亲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和礼物。

陈奶奶的故事在坳上古村传为佳话。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长寿之道——那就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乐观的心态和家庭的和睦。她的故事激励着村里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要珍惜生命,关爱家人,追求健康和谐的生活。

在二〇二三年九月初九这一天,陈奶奶迎来了她的百岁寿辰。苏仙区民政局特意为她颁发了“松鹤长春 福寿康宁”的银质奖章,以表达对她这位百岁老人的崇高敬意和美好祝福。这枚奖章不仅是对陈奶奶长寿的肯定,更是对她一生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的认可。

如今,陈奶奶依然每天过着充实而快乐的生活。她依然能够自己动手做饭,和家人聊天,分享自己的故事。她的笑容依然那么温暖,那么慈祥,仿佛能够感染到每一个见到她的人。

陈奶奶的故事告诉我们,长寿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只要我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拥有乐观的心态,珍惜家庭的和谐与团结,就能够像陈奶奶一样,享受到健康长寿的美好人生。让我们向陈奶奶学习,向这位百岁老人致敬,也祝愿她能够继续健康快乐地生活下去,享受更多的美好时光。

段辉秀

六个儿女的八十八高龄的伟大母亲

【村纪档案】在湘南坳上村古村落里,生活着一位名叫段辉秀的伟大母亲。她生于1937年,一生勤劳朴实,用她的双手和爱心将六个孩子抚养成人,这其中包含了无数的艰辛和付出。


段辉秀的母亲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她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最为困难的时期——三年困难时期。那时,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加上自然灾害的频繁侵袭,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粮食和副食品短缺的危机。在这个艰难时期,段辉秀和她的丈夫李世淼,携手面对困境,用微薄的收入和有限的资源,艰难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


大集体时期的生活同样充满了挑战。在那个时代,农村实行集体化生产,段辉秀作为家庭的一员,不仅要参与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还要照顾家中的孩子和老人。她白天在田里劳作,晚上回家还要做家务、照顾孩子,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然而,她从未抱怨过一句,总是默默地付出,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子女的成长。


段辉秀对子女的爱是无私而深沉的。她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尽管生活艰苦,但她总是尽力支持孩子们读书学习。她的三个儿子李回芽、李回强、李回赋 分别成为了坳上中学的退休教师、华润电站职工和苏园中学教师,这都是她辛勤付出的结果。她的六个孩子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段辉秀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更是一位勤劳、勤俭的家庭主妇。她一生都在为家庭付出,从未有过一丝懈怠。她用自己的双手操持家务,照顾家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为家庭创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


在她的辛勤付出下,家庭兴旺起来。她育有五个孙子女、两个曾孙子和五个曾外孙,这些孩子们都在她的关爱和教导下茁壮成长。她的子孙们也都继承了她的勤劳、善良和爱心,成为了社会的有用之才。


段辉秀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付出,但她始终保持着乐观、坚强的精神。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伟大母亲的形象,她的母爱和勤劳精神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人。


她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传奇,更是一代人的记忆和情感的寄托。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最伟大的母爱,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勤劳和勤俭是家庭幸福的基石。


段辉秀老人如今已经年过八旬,但她依然精神矍铄、乐观向上。她的子孙们也都非常孝顺,时刻关心着她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状况。每当提起母亲,他们都会流露出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在坳上在落里,段辉秀老人的故事被一代又一代地传颂着。她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一个伟大母亲的故事,她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勇往直前、勤劳奋斗。


在这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里,我们需要更多像段辉秀老人这样的伟大母亲来引领我们前行。她们的母爱和勤劳精神将永远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和力量源泉。让我们铭记这些伟大母亲的故事和精神,传承她们的优秀品质和价值观,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李根儒

北湖区党校原副校长,《坳上村纪》编委会主任

【村纪档案】在湖南的北湖区,有一位名叫李根儒的先生,他的一生都在为教育和文化的传承而不懈努力。1963年出生的他,毕业于郴州师范,自此开始了他的教育之旅。从小学教员到坳上中学校长,再到西凤渡中学校长,最后成为北湖区党校副校长,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


党校是培养干部的摇篮,是思想的阵地,是知识的殿堂。在这里,李根儒先生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着一种精神,一种对教育和文化的坚守与追求。他深知教育的力量,更明白文化的重要性。因此,他用自己的知识和才华,为坳上评为湖南省最美乡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和相关古建筑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根儒先生知识渊博,文笔流畅。他善于将复杂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能够轻松掌握。同时,他还善于从历史和文化中挖掘素材,为学生们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他的文字资料不仅为坳上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


在他的带领下,北湖区党校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培养干部的摇篮。长达40万字的北湖区党校发展史即将付印成书,这不仅是对党校发展历程的总结,更是对李根儒先生多年辛勤付出的最好证明。这本书的出版,将让更多的人了解北湖区党校的历史和现状,也将激励更多的人为教育和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根儒先生的事迹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就,更是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体现。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和文化的价值,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他的一生都在为教育和文化的传承而努力奋斗,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像李根儒先生这样的人,他们不仅有着深厚的学识和才华,更有着对教育和文化的坚守和追求。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改变着周围的人,为我们的社会注入更多的正能量。让我们一起致敬李根儒先生,为他的付出和贡献点赞!同时,也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为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回芽

坳上中学原教师,人民陪审员,《坳上村纪》编委会常务副主任

【村纪档案】在苏仙区的教育战线上,李回芽是一位令人敬佩的退休教师,他1960年出生,1980年毕业后便踏上了教育这条充满挑战与奉献的道路。在长达25年的小学校长生涯中,他始终坚守教育初心,致力于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学生。1995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此后的近30年时间里,他始终坚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退休后的李回芽并没有选择安逸的晚年生活,而是继续发挥余热,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作为苏仙区法院的人民陪审员,他积极参与案件的审理工作,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生经验为司法公正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还是苏仙区跑步协会的秘书长,经常组织各种跑步活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社区的体育文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热情。

李回芽知识渊博、文笔流畅,他积极参与了坳上村评为湖南省最美乡村、中国传统古村落以及相关古建筑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工作。他深入挖掘家乡的历史文化,撰写了大量的文字资料,为这些荣誉的获得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除了文化事业,李回芽还十分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他积极筹备和组织策划了《坳上村纪》的编纂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坳上的历史和文化,激发更多年轻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在李回芽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退休教师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退休不褪色”的真谛,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他的事迹不仅感动了身边的人,也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珍惜自己的岗位和职责,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李回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的内涵,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李回荣

坳上中学原语文教师,《坳上村纪》编委

【村纪档案】1957年,李回荣老师出生在坳上村。他的童年伴随着乡村的质朴与宁静,这也为他日后成为一名教师奠定了基础。作为坳上中学的原语文教师,他坚守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信念,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为他们的成长点亮了前行的路。

李回荣老师的业务能力出众,他的课堂总是充满趣味性和启发性。他深知语文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文化的传承。因此,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能学到书本上的知识,更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喜爱,也赢得了家长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除了教学之外,李回荣老师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尤其是对坳上村的发展史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深知乡村的历史文化是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他积极参与村里的各项公共事务,努力为村庄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李回荣老师是《坳上村纪》的编委之一。他热心于村庄的历史记录工作,不仅积极参与编纂工作,还主动为编纂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他的付出为即将出版《坳上村纪》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李回荣老师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他不仅在教育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锋

坳上村副书记、《坳上村纪》编委

【村纪档案】李锋,1981年生。古民居是坳上古村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李锋关注的重点。他深知这些古民居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吸引村游客的法宝。因此,他积极推动古民居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通过精心策划和组织,成功将坳上古村打造成为了一个热门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游客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到清代风格的砖木结构房屋,感受到古村的历史韵味,同时也为村里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产业发展是坳上古村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李锋深知只有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富裕。他积极引导村民发展产业,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帮助村民拓宽增收渠道。

文化活动是坳上古村的精神支柱。李锋非常注重村民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提升,他与村委一道连续举办了多届“赶年会”等文化活动,让村民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这些文化活动也成为了坳上古村的一张张文化名片,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正是因为有了李锋这样的优秀领导者和他的不懈努力,坳上古村才能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在他的带领下,坳上古村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

时代精英

李粥虎

村民小组长,土木工程方面行家、《坳上村纪》编委

【村纪档案】李粥虎先生。李粥虎先生,1965年出生于坳上村,是一位在修路、护坡工程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行家。他不仅在这个领域表现出色,还是一位在肉食加工处理方面的内行。

李粥虎先生从事土木工程行业已有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工程项目经验。他曾参与过村级公路、学校等基本建设,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土木工程项目方面,他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解决各种技术难题。这使得他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声誉。

除了土木工程,李粥虎先生还在肉食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研究。他深知肉食的营养价值和烹饪技巧,能够为我们提供美味的肉食佳肴。这使得他在肉食领域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肉食行家。

自2008年起担任村民小组组长的李弼虎,已经勤勤恳恳地工作了十七年。他任劳任怨,始终坚守岗位,处理问题时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待矛盾则细心认真地去解决。他始终站在群众的角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群众之所需。他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积极配合村委会的工作,为古村的发展和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的工作态度和行为,赢得了广大村民的尊敬和信任。

在知识学习方面,李粥虎先生始终保持着一颗进取的心。他热爱学习,善于接受新事物,能够紧跟时代潮流。这使得他在相关领域都能保持领先地位。

此外,李粥虎先生还具有远大的眼光和辩证的思考方式。他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事物。这使得他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迅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李金春

坳上土菜馆董事长

【村纪档案】在坳上古村的深处,隐藏着一家名为“坳土莱馆”的小餐馆。餐馆的主人李金春,一个出生于1972年的朴实而热情的男子。尽管餐馆规模不大,但凭借着物美价廉和口味独特的特点,它在附近的居民中赢得了极佳的口碑。

李金春自小就对烹饪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深知食物的力量——它能温暖人心,也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此,他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厨师,将他的手艺传承给更多的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磨练,他终于掌握了各种烹饪技巧,并在坳土莱馆中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

在坳土莱馆的菜单上,每一道菜都是李金春精心烹制的。他深知食材的重要性,注重新鲜与搭配,追求口味的和谐与平衡。无论是家常小炒,还是传统佳肴,他都能将它们烹制得美味可口。而且,李金春始终坚持薄利多销的原则,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尝到美味的佳肴。

正因为如此,坳土莱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食客。有的人是附近的居民;有的人是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特地为了品尝李金春的手艺而来。无论是什么样的客人,李金春都会用最真诚的笑容和最美味的菜肴招待他们。

李金春用他的双手和心血打造出了这样一家餐馆,他用行动诠释了“物美价廉、口味好”的理念,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美食带来的快乐。

百姓本色

坳上先贤篇

李世淼(1928年~2014)原大队治保主任、出纳(兼)大队农场场长,原郴州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

【先贤档案资料】2014年5月2日坳上村党支部、村委会对李世淼老人追掉辞(原文):


追 悼 辞

各位亲戚、各位乡亲、各位来宾、各位领导: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沉痛悼念老党员、老干部李世淼同志。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坳上村党支部、村委会对李世淼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 对李世淼同志的家属表示深切的慰问!

 李世淼同志患帕金森综合症多年, 虽然经过医院治疗和长期服药, 但终因无法根治, 导致身体各器官功能衰竭, 于2014年4月30日9时18分不幸与世长辞, 享年87岁。

 李世淼同志生于1928年8月。他从小勤奋好学, 学习成绩十分优秀, 受到老师的高度好评。可是, 由于家庭非常贫困, 交不起学费, 他读完小学三年级后, 就无法继续上学, 便协助父母干农活。他15岁多就学习犁耙功夫, 开始承担家庭主要劳动力责任

 一九四九年冬, 湖南全面解放。李世淼同志作为革命进步青年积极分子, 积极参加了解放初期的一些改革工作。在此之前曾受组织安排, 先后协助接待过湘南游击队司令李林和湘南游击队分队长段兴位等同志进驻伍保伍甲 (现坳上一、二组) 进行革命宣传工作。

 1950年至1951年全国先后开展减租反霸和土改运动, 李世淼同志积极投入土地改革工作并正式参加民兵排队伍。1951年至1955年担任民兵排长。在一次护路护线工作中, 获悉反共救国军正图谋实施炸毁坳上铁路桥,便及时带领民兵队员击退了反共分子, 成功保卫了坳上铁桥, 因此获得了广州铁路局嘉奖。1953年全面参加了土改复查工作。

1956年至1957年, 参与互助组初级社工作, 任一组保管员。

 1958年调任坳上人民公社企业办, 负责坳上公社电池厂筹建工作, 当年冬调任小溪石墨矿第三排排长。 (该排员工170余人)

1959年秋调任坳上一队生产队长。

1960年至1973年, 调任坳上二队生产队长。

 1974年至1975年调入坳上公社农科站工作。(生产性质兼科研单位)

 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年选入坳上大队(后改为坳上村)领导班子。在村委工作期间, 担任过民事调解主任、治保主任、大队出纳, 兼任过大队林场场长。1978年至1985年被聘任郴县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 其间协助坳上乡党委廖秉堂副书记到小溪乡驻点一年,协助坳上乡特派治安员黄水根同志搞治安工作近2年, 借调到乡里协助清帐工作半年。1993年因年岁过高辞去村委工作。

 李世淼同志一生任劳任怨, 对工作认真负责, 一丝不苟。在担任坳上二队生产队长十几年的工作中,受到毛泽东思想熏陶,清正廉洁, 严以律己, 以身作则, 吃苦带头, 受到广大社员的拥


戴和尊敬。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团结性和生产队的效益等各方面都受到上级好评。坳上二队被评为新丰大队的先进生产队。他担任坳上二队生产队长时还兼任本队的稻田看水员。白天生产,晚上开会, 经常晚上往返步行八九里到新丰大队部开会至深夜 (那时候,各种会议特别多) ,回来时又到田里看水,有时睡在田埂上守水通宵。由于他看水勤快负责,所以被连续多年推选为生产队的看水员。在承包生产队养猪场烧柴期间, 他无论寒冬还是酷暑, 起早贪黑砍遍了几个山头, 砍废了几把柴刀, 为养猪场储备了足够的干柴, 为生产队集体效益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世淼同志在担任大队调解主任期间, 遇到民事纠纷, 注重事实调查, 讲求法律依据, 以情动人, 以理服人, 调处了各种纠纷, 成功化解了许多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在担任大队出纳七年期间, 账务十分清楚, 没有任何差错, 受到公社、大队账务审查组的一致好评。

 李世淼同志一生为人正派, 遵纪守法。他不仅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还严格要求家属和子女。他教育子女认真读书、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勤俭持家。

 李世淼同志一生乐于助人, 行善积德。他曾经为了帮助邻居赶在大年三十前安葬去世老人, 不惜宰杀自己不足百斤的幼猪;他曾经在谭家木桥下冒着寒冷和危险从深水激流中救起落水人;他曾经经常清修道路, 砍掉路边的荆棘或杂草, 填平坎坷的路面; 他还经常招呼路过家门前的那些挑着担子的人歇歇脚, 喝喝水, 甚至留人吃饭。他这种乐于助人、行善积德的事迹被载入了《湘南李氏族谱》 (1995年版) 。

 李世淼同志一生光明磊落, 刚正不阿, 公正无私, 一身清廉和正气。在整风整社、四清运动和文革运动等各种政治运中, 没有受到任何政治冲击, 而且还多次被评为优秀干部和群英代表。

 李世淼同志在晚年期间依然力所能及地关心组上和村里的事, 积极参加支部大会。

 李世淼同志为党的基层工作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地奋斗了四十多年,奉献了热血青春,奉献了毕生精力。

 李世淼同志的逝世,让我们党组织失去了一名好党员, 让晚辈失去了一位好长辈, 让乡亲失去了一位好村民, 让子女失去了一位好父亲。他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工作负责的精神、为人正直的情操、行善积德的思想、忠厚善良的品德、勤劳朴素的作风将永远留在人间, 永远值得大家学习!

李世淼同志安息吧!

                          坳上村党支部、村委会

                              2014年5月 2日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