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2020年11月5日设为首个反对校园暴力和欺凌包括网络欺凌国际日。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份全球校园欺凌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约有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遇校园欺凌。腾讯也曾发起一次校园欺凌样貌调查,3万6千名网友参与,超过一半的人表示亲身经历过校园欺凌,其中1/4的人欺负过别人,而大部分人只是旁观者。显示中,校园欺凌事件并非个案,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了解的校园欺凌相关知识有哪些呢?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校园欺凌的参与人群
欺凌者:是指在校园内外实施欺凌行为的一方。受自身的挫败感、羞辱感和愤怒情绪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和反社会性。个人心理疾病与社交障碍、家庭问题、社会压力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欺凌者的产生。
被欺凌者:是校园欺凌事件中最大的受害者,在校园欺凌行为中处于弱势的一方。被欺凌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低自尊、孤独感、自杀信念等内化问题行为。被欺凌者遭受欺凌的诱因众多,由于个人自身个性特征的原因有(年龄、性别、体质、外貌形象、健康状况、性倾向等)客观因素有(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校园环境、同伴关系等)。
旁观者:他们不是校园欺凌事件的参与者,但目睹或听闻事件的发生,处于旁观的位置。旁观者行为会产生旁观者效应。“作为”能遏制欺凌行为;“不作为”效应或起哄则会助长欺凌行为。
校园欺凌的主要行为
肢体欺凌:通过肢体动作去恐吓、伤害他人,如暴力推搡、拳打脚踢、抢夺或勒索财物等。
言语欺凌:通过骚扰、辱骂性语言对他人进行伤害,如当面或背后羞辱、讥讽、嘲笑、诅咒、起外号等。
社交欺凌:故意离间破坏同学之间的关系,如散播谣言、暴露他人隐私、损毁他人形象、孤立排挤他人等。
网络欺凌:在网络环境下具有相对优势的个体或群体借助于网络交往方式有意实施的指向特定对象的可能产生持续伤害的一系列侵犯行为的总称。包括人肉搜索、网络诋毁和骚扰等。
遭遇校园欺凌的信号
校园欺凌的心理影响
向校园欺凌Say"No"
- 作为家长可以教我的孩子:
1、保持镇定,懂得求救:尽可能拖延时间,争取有机会求救,可以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
2、主动避险:远离无人监管地带,在校内外结伴同行,避免单独一人行走。
3、及时报告:遭遇校园欺凌要及时报告给父母和老师,不要独自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
- 作为家长我可以这样保护孩子:
1、第一时间与学校、班主任沟通,协调处理。
2、控制情绪,保持理性,立即查证,保留证据,适当时课寻求法律援助。
3、稳定孩子情绪,理解共情孩子,无条件陪伴和倾听,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4、注意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可以寻找求专业人事从心理层面给予帮助。
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 不做受害者:
1、不随身携带过多钱财、手机等贵重物品。
2、前往卫生间、巷道等校园多发地点尽量结伴同行。
3、与同学相处友好、宽容、和平解决矛盾。
4、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学习自我保护知识和技巧。
- 不做欺凌者
1、不故意殴打、辱骂他人,尊重他人身体及人格尊严。
2、学习法律常识,了解我国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故意伤害罪等规定。
- 不做旁观者
1、拒绝煽风点火,拒绝成为欺凌者的“帮凶”。
2、拒绝当事不关己的旁观者,遇见校园欺凌事件,在能力范围内及时寻求老师、家长、成人的帮助。
学校心理援助热线
0991-5850162
周一~周五10:30-13:30
文稿编辑:李欢
文稿审核:廖树人 徐忠莲 赵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