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您好!春季是幼儿生长发育的“黄金”季节,也是最容易感染各种传染疾病的季节。气温变化无常,温差较大,幼儿体质较弱,免疫力不强,各种传染病也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容易引发各种疾病,而儿童为传染病的高发人群。在此,家长朋友与幼儿园一起努力,做好幼儿春季保健工作,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以下是春季传染病预防保健知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急性肠胃炎
什么是急性肠胃炎?
急性胃肠炎是一种急性起病、幼儿以呕吐为主要表现(成人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在儿童的发病率中仅次于呼吸系统疾病,典型的症状是上吐下泻,但是也有时单纯以呕吐或腹泻为主,通常还会合并发热、腹胀等症状。
导致急性肠胃炎的主要原因
1.幼儿肠道自身问题
幼儿的肠胃功能发育不完善,肠胃产生的各种消化酶不足,对食物的耐受力不够,因此容易出现腹泻、腹胀、呕吐、厌食等肠胃不适的症状,这些症状会影响儿童进食,并进一步影响其肠胃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2.受凉导致幼儿肠胃不适
幼儿的皮肤呼吸代谢作用较强,容易出汗,体内的水分和热量蒸发散失比成人快,所以儿童体温更容易降低;再加上春季气温变化不定,起风或气温稍降低时,孩子少穿衣或者半夜踢被子,爸爸妈妈有时没能及时添衣加被,导致他们身体受凉。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幼儿身体出现腹泻等一系列肠胃不适症。
在春季一定要注意保暖。饮食上也要喝温水吃热食,少吃冰凉食品,不吃零食。这些都有利于保护幼儿的肠胃功能。
3.卫生问题导致幼儿肠道菌群失调
幼儿大多好动好玩、喜欢乱摸乱抓,没有建立讲究卫生的认知,我们都知道“病从口入”,许多宝贝喜欢把手塞到嘴巴里或者用抓过其他物品的手来抓取食物,并塞进嘴里。于是沾染手上细菌的食物被吃进肚子里,这些来自外部的菌群会破坏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导致肠道菌群紊乱。
家长一定要督促宝贝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食前便后洗手,不要把手塞到嘴巴里,同时做好食品、食具消毒。
4.饮食不规律
有时宝贝任性起来,三餐吃饭也不规律,要么不吃饭,要么又吃太饱,长期如此会打乱肠胃生物钟,诱发各种胃肠道疾病。
因此,家长一定要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让他们按时吃饭,均衡饮食,少油少盐,不暴饮暴食,帮助宝贝建立规律且合理的饮食习惯,打造良好的肠胃功能。
1.细菌性急性肠胃炎
细菌感染是诱发儿童肠胃炎的主要原因,常见的细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空肠弯曲菌。主要是进食不卫生造成,经常吃隔夜的食物或者吃了不干净的食物,容易造成细菌感染,会诱发急性肠胃炎。此病起病急,呕吐、腹泻、腹痛的同时常伴有发热症状,腹泻次数大约在一日6次以上,粪便性状可为稀便、黏液便或者是脓血便。不仅如此患儿还常常伴有脱水、酸中毒的情况。
2.非感染性急性胃肠炎
包括环境气候、饮食不当、食物过敏、中毒、药物治疗等,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等也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发生。
3.病毒性肠胃炎
诺如病毒,是人类杯状病毒科中诺如病毒属的原型代表株。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炎起病急,传播快,爆发多,临床上以呕吐、腹泻、低程度的发热、腹痛等为主要表现,在儿童以呕吐多见,且该病常在冬季流行,故又被称为“冬季呕吐病”。
诺如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以肠道传播为主,也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因此接触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感染者的呕吐物或粪便,以及直接接触感染者,感染病毒的可能性都大大增加。
预防措施
1.针对儿童的饮食要多样化、荤素搭配,以确保儿童营养的均衡。
2.喝开水,蔬菜瓜果彻底洗净,烹饪食物要煮熟,尤其是贝类等海鲜类食品更要煮熟煮透。
3.应注重培养孩子在饭前便后洗手的生活习惯,并将孩子所用餐具定期彻底清洗消毒。只有重视了饮食卫生,才能较好地预防或减少儿童疾病的发生。
4.应该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加减衣服,既要做到不急于减衣脱衣,又要适应孩子代谢快、易出汗的特点而不过于保暖。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季节性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
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主要症状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重症病例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等多种并发症。
【预防措施】
1.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必要时进行消毒。
2.使用流水勤洗手。
3.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
4.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甲流
甲流是甲型流感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
主要是飞沫传播以及空气传播。
【主要症状】
甲流传染性强,冬春季为流行高峰期,发病急,症状比普通感冒重,持续时间长,发热和全身症状明显,发热,部分可出现高热,体温达到39~40℃,伴有畏寒、寒战、头痛、肌痛、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呕吐、腹泻等症状。
【预防措施】
1.日常注意保持手卫生和咳嗽礼仪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2.在流感流行季,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避免接触有呼吸道症状的人员。
3.居所定期清洁通风,对门把手、扶手等重点部位定期清洁与消毒。
4.去公共场所或前往医院就诊时,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5.非必要不去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外出时养成戴口罩的习惯。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幼儿和学龄前儿童。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主要症状】
以发热及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常伴有瘙痒,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主要发生在胸、腹、背,四肢很少。
【预防措施】
1.严格管理传染源。减少机会,防止感染。
2.控制感染源:隔离期直至水痘疱疹全部结痂为止。
3.注意个人卫生,增强体质。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
4.幼儿的被褥要勤晒,衣服要勤换。接种水痘疫苗,提高免疫力。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
【传播途径】
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主要症状】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接种的同时也可在人群中形成免疫屏障,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2.在流行季节和地区,尽量少去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和手足口病患儿接触。应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勤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通。
3.在手足口病流行期,关注孩子体温变化,时常查看口腔、手及足底等部位是否有皮疹,体温有没有变化,如果出现疑似症状,应带孩子去医院诊治。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由腮腺炎病毒感染而引起的腮腺及其他腺体的肿大,肿胀以耳垂为中心,以冬春季常见,多发生于3岁以上儿童。一般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传播途径】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
【主要症状】
发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数小时或1~2天开始出现腮腺肿大,多为一侧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肿胀多在3~5天达到高峰,7~10天逐渐消退。
【预防措施】
1.在腮腺炎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带幼儿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去,更不要与已患有腮腺炎的孩子一起玩。
2.保持空气流通,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对接触过传染期流行性腮腺炎病人的易感者要密切观察。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征的急性传染性咽峡炎。
【传播途径】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峡炎。以粪、口、接触、短距离空气飞沫传播。
【主要症状】
潜伏期3-10天,以发热、咽痛、咽峡部粘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伴有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传染性很强,传播快,冬春季为高发季节,主要感染1-7岁儿童,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发生。经1-5天溃疡愈合,一般3天内退热,症状消失。
【预防措施】
1.引导幼儿勤洗手、吃熟食,喝干净水。
2.注意加强日常锻炼,尽量少去公共场合。
3.居室勤通风、被褥常晾晒、玩具多消毒。
4.早晨、饭后及睡觉前漱口、刷牙。
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能独立生存的最小微生物,属于支原体的一个类别,因其一端有一种特殊的结构,能使支原体粘附于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引起肺部感染,所以被称为肺炎支原体。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在咳嗽、打喷嚏、流鼻涕时的分泌物中均可携带致病病原体。
【主要症状】
以发热和咳嗽为主要表现,发热以中高热为主。咳嗽一般比较剧烈,呈阵发性,在发热退去后咳嗽还可能持续1-2周。
【预防措施】
1.养成勤洗手、常通风、保持环境清洁等卫生习惯。
2.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
3.咳嗽或打喷嚏时勿对着他人,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然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4.均衡营养、充足睡眠、适量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
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
但是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
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就可以有效地阻断病毒的流行和传播。
家长朋友们,
从现在起,我们一起努力,
让我们一起用细心和耐心,
给孩子们一个可以尽情玩耍的温暖春季。
编辑:邱旖彤
初审:张璐琼
终审:林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