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其所美》
 ____语文教师的一束光

转转
创建于03-21
阅读 129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品读《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一书,在语文教师分析课堂学情、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处理课堂结构、改进课堂理答、提升课堂境界等方面受益匪浅,现归纳整理,以便促进课堂改进。

分析课堂学情

      真实的课堂里并不存在抽象的、静止不变的学情。我们熟知的学情分析:学生基础较好,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思维能力较强,有自主合作学习意识。听起来,似乎在做学情分析,但这样的学情分析是抽象的、教条的。离开了特定教学内容做学情分析流于形式,内容空洞,对课堂教学意义不大。有意义的学情分析需经历三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教学内容。也就是课堂上学生要学什么。要清楚把学生领到什么地方去,最终目的在哪里。我们往往把“学什么”交给了参考资料。这样的学情分析会内容空洞,流于形式,没有意义,我们自己都没有搞清楚要把学生带到什么地方去。在确定最终目标之前,我们是没有办法真正明确学生的学习起点的。

     第二步,把握语文教学起点。分析学生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还欠缺哪些条件。这一步“谁在学”我们往往又交给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般分析,比如“逻辑思维能力初露端倪,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能力”等。这样的分析没有意义的。

       第三步,设计教学过程。把前两步“学什么”和“谁在学”的工作交给自己。让自己进入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解决怎么学的过程。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需要模式,但课堂教学不能模式化。规避模式化的根本路径就是创新。

      我们常见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一开始,板书课题,释题或质疑课题;然后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再接着,进入课文,逐段教学;课文整体小结,做一个拓展;最后迁移小练笔。这样的课堂模式会慢慢地失去教学吸引力。学生熟悉了教学套路后,对课堂就没有了期待,无法产生学习兴趣。时间长了,教者自己也对课堂教学失去了兴趣,出现职业倦怠。

        正因如此,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就显得非常必要。课堂教学模式的陌生化,就成了一把打开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金钥匙。如何落实陌生化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路和策略?

       第一,文本解读的陌生化。一篇文本出现在眼前,要做到入乎其中,出乎其外,也就是说,大家都能读出来的,你需要读出来,但是更应该读出一般的人读不出来的。例如,《鱼游到纸上》这篇课文,有三种常态解读____热爱生活、身残志坚、勤奋专注,都有它的道理,但把它解读成宁静致远,抓住文本中“静静地”一词,“静静地看着”说明他的心一定是静的。当代人的生活太过浮躁,所以宁静致远的生命状态无疑是一份美好的心灵鸡汤,从而实现了文本的陌生化解读。

       第二,教学线索的陌生化。 教学线索是指一堂课的教学主线。我们的教学主线绝大多数你后面会走哪一步,听者早已猜到。平时教学往往不是用演绎式,就是用归纳式。作者举例在《与象共舞》一课中,可以紧紧扣住“没有距离”,一层一层地展开,身体没有距离、感情没有距离、心灵没有距离,一个一个地递进,内涵也一层一层地加深。整个课堂教学模式就会有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第三,教学结构的陌生化。教学各环节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它是一条线,由线展开到面,由面展开到体,这就是教学结构。在文言文教学时大体是按初读,读正确,读流利;细读,局部分析;回读,整体观照,这样的线性结构展开的。如果设计成一个陌生化结构,这个结构不走线性的路,它是板块结构。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分成三个大的板块,而且每一个板块有都是整体的,也就是说,每个板块都会经历初读、细读、回读这样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在这样的课里,学生充满期待。

       第四,教学方式的陌生化。教学方式的陌生化有很多种,比如导入陌生化,点拨陌生化,练笔陌生化,拓展陌生化。这也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掏空心思所想的,书中有很多金点子值得称赞。

处理课堂节奏

     《诗经》中说到“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反之,艺术的灵魂就是节奏。为什么我们抓不住孩子的心呢?是因为我们的课堂不注重节奏,好的课堂节奏可以优化教学艺术,增强教学美感,而且能够切实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和境界。印象深刻几点如下:

       第一,好的课堂节奏,一定是动静相生的。设想一下,如果一堂课一动到底,谁受得了?相反,如果一堂课一静到底,这样的课还有吸引力吗?还有味道吗?因此,理想的课堂节奏,应该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生互相对立、转化、提升的。

      第二,一堂语文课应该围绕文本的内容展开,指向学习目标,防止各种噪音和各种干扰出现,这叫“收”。但是如果都是“收”,这堂课就会显得比较机械、呆板,所以必要的时候还是需要“放”。放中有收、收中有放、收放自如,这样的课才是好课。那么,对收和放来说,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呢?恰恰就是“放”。敢不敢“放”?在什么时候“放”?“放”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老师在把握课堂节奏时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第三,教学线索顺应文本内容线索叫“直”;教学线索不一定顺应文本的内容线索叫“曲”,“曲”和“直”在课堂教学的节奏处理上要曲直相映。“曲”“直”相映,“曲”如果出人意料,“曲”如果旁逸斜出,语文课堂就会多姿多彩,摇曳生辉。

改进课堂理答

      我们知道,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完成的。而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课堂理答”。课堂理答是一种心灵抚慰、是一种智慧的启迪、是一种生命的赏识、是一种“价值的去蔽”、是一种真情的交融。

      课堂理答有很多策略。比如说,在学生读完课文中的一段话,我们就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答。可以从学习状态角度去理答,“你是第一个举手的,就冲这一点,我就要着重表扬你。”可以针对学习方法作出理答,“这个词你有意读得这么轻,我知道你是在表达作者的思念之情。这个词要轻读,这是一种方法。”针对学习质量作出理答,“这么长的一段话,你不但没读错一个地方,还读得这么通顺,这样字正腔圆有感情,可见平时的基本功是相当扎实的。”针对学习内容作出理答,“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也听到了作者深深的自责,你真的读懂了。”针对情感体验作出理答,“你把自己放进去了,你已经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你不是在读文字啊,你是在替作者,不,你就是作者,你在向自己的母亲倾诉。”除了这些基本的理答策略,还可以针对学生思想认识、话语表达、动态变化、文化背景、学习习惯、可以提炼的语文知识进行恰当理答。

提升课堂境界

     实用的、科学的、审美的是课堂教学的三种态度,从中也折射出三种不同的语文境界。要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境界,应立足于基础的实用的境界,上升到科学的境界,最后上升到审美的境界,审美的境界就是生命的境界。如何提升课堂教学境界?印象深刻的几点:

       第一策略就是举象。就是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形象,还原成印象,让语言文字成为一幅幅画面,成为一个个场景,从而使这些画面、这些场景能够深入每个学生的生命世界当中去。

        第二策略造景。所造之境,一定是连续呈现的象,并且已2经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了。以《长相思    山一程》为例,第一次造境他身在何处?第二次造境但是他的心呢?在这样的境中,学生可以看见、听见,可以感受、体会,可以咀嚼、回味,

      第三策略入情。还原、想象、复活文字,让文字在心中含情脉脉、情意绵绵、热情洋溢、激情四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感受文字的温度、文字的力量和魅力。这里的“情”是一种情绪、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情怀,学生在学习课文后情感得到陶冶的同时,他们的语言文字能力也往往会得到提升和发展。

        然会意、求气、寻根策略,更多的是针对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深挖教材内容,找到能影响学生志向、境界、襟怀的文化之根、精神之根、民族之根。让语文课堂“诗意的栖居”在学生心中。

阅读 129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