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促教”小学数学距离教学的反思

喵咖咖咖
阅读 117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核心素养,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为更好的贯彻开展“以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单元结构化教学”将“教-学-评”一致性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2024年3月14日广州市吴珈琦名师工作室联合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小数科邀请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廖运章教授给我们做了《“以评促教”--小学数学距离教学的反思》的专题讲座,讲座在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进行。现场参与学习的有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林毅云老师,广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吴珈琦主任,以及吴珈琦名师工作室成员和海珠区小学数学中心组成员,线上参与的有海珠区的数学老师们,贵州、廉江、汕头等帮扶校的老师们。

思考评价意图,聚焦“距离”内涵

评价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导向,廖运章教授以一个点到安全区域“距离”的数学评价题为切入点,提出了在日常有关“距离”的教学和评价中,容易只关注“欧式”距离即直线距离,而忽略实际情景中的“折线距离”,这不仅脱离生活的实际,也没有让学生真正的领悟到“距离”的本质。针对这一问题,廖教授指出数学教学要利用现实情境作为支撑,加深学生对于距离的认识,从而真正理解“距离”的本质。

分析教材内容,实现知识结构化

接着廖教授带领大家先用表格梳理了中小学有关“距离”的所有相关知识内容,还逐页分析了小学教材中与距离有关知识的定义,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长度是定义点到点的距离,点到线的距离的基础,根据知识的内在的联系,距离的教学可以将小学阶段关于长度、量的知识关联在一起进行知识的结构化,也就是进行单元整体教学。通过对知识整体系统的分析,确立了距离的数学本质是连接该两点连线段长度的最小值,教学应抓住这一数学本质进行。

教学不仅要着眼于现在,更要着眼于未来,“距离”教学更是如此,廖教授不仅带领我们从小学阶段了解距离的有关知识,还从距离、路程、长度的区别,线段的度量,距离定理和线性代数等角度帮助我们对于“距离”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拓展了知识储备,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更好的搭建起知识的桥梁。

基于大概念,重构“距离”教学

结合时下热门的“大概念”,“大单元”等教育理念,廖教授分享了他对于数学“大概念”教学的理解,数学课程的单元教学追求的是数学的整体性,逻辑性,连贯性,思想的一致性,方法的普适性,思维的系统性,因此,在中小学开展数学距离单元的整体教学,应当整体分析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有关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知识的重构,从不同维度例如几何视角、代数视角、科学视角等方面教学,加强数学知识间的关联,实现跨学科教学。总的来说就是通过联系(瞻前顾后),理解数学,形成整体,直至创新。

廖教授以扎实深厚的学识,高瞻远瞩的教育眼光带领我们从高层次,多维度理解了“距离”的数学本质,也让我们对如何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有了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心组的老师们也利用这次机会向廖教授请教有关“距离”的单元整体教学和日常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廖教授结合大家提出的问题鼓励老师们广泛阅读,勤于思考,数学教学要从概念本质出发,结合实际开展促进学生的理解的教学。

在这次学习中廖运章教授围绕“距离”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度的,多方面的讲解,我感到收获满满,从知识层面上,对“距离”这一概念有了从小学到大学,以及几何、代数、科学等维度的全方面的认识,在教学方法层面上,我学习到了如何将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进而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结构化的教学思想,从教学理念上,学到了廖教授一课一例,从小入手,着眼于未来的教学研究理念,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虽然不能像廖教授那样眼光深远,但我们可以将学习到的先进理念,一步步践行到课堂中去,精心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真正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阅读 117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