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中学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第六中学】春暖花开,守护健康——春季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

创建于03-21 阅读321

       随着3月开学季的到来,同学们又回归到学校中,此时传染病及食物中毒的预防不能掉以轻心。儿童青少年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成为这些传染病“攻击”的对象。为了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学校与家长不要松懈对儿童常见传染病及食物中毒的预防。


一、认识常见传染病

      (一)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儿童,极易在托幼园所和学校内引起聚集发病。疾病分类主要有甲、乙、丙型流感,我国主要是甲型流行。甲型流感病毒最为“难缠”,它会随着时间改变其抗原性,每隔一段时间即可出现新的变异抗原病毒,降低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的识别能力,最容易造成全球范围内的大流行,且病死率较高,一般由并发症引起。

      症状:单纯型,起病急,高热(可达39~40℃)伴畏寒,可持续2~3天。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不明显,少数患儿可出现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等类似感冒症状及畏光、流泪等眼部症状。

      胃肠型在儿童中常见,以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为主要症状,一般2~3天即可恢复。

(二)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腮病毒引起的儿童与青少年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

       主要特征:潜伏期为8~30天,常见于4~15岁儿童青少年人群,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

      主要症状:急性起病,发热伴畏寒(体温≥39℃),也有咽痛、头痛、肌痛、恶心、呕吐、食欲不佳、全身不适等症状。数小时腮腺肿痛,症状明显,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局部皮肤发亮不发红,有轻触痛,张口、咀嚼食物(尤其是酸性食物)会疼痛加剧。

(三)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具有极高的传染性,多见于儿童,极易在小学与托幼机构发生和流行。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传播途径较为广泛,主要经飞沫或接触传播,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用具传播。水痘相对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青少年患水痘后出现重症水痘和并发症的风险高于儿童。

      症状:前驱期:可出现畏寒、发热、头痛、乏力、咽痛、咳嗽、食欲下降、全身不适等症状。

 出疹期:皮疹首先出现在头部和躯干,逐渐波及四肢,初为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并发展为疱疹;疱疹后1~2天,疱疹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痂,周围皮肤红晕消失,再经数日痂皮脱落一般不留瘢痕。同一部位常可见斑丘疹、水疱、结痂同时存在。如不出现并发症,可在2周左右自愈。接种水痘疫苗可预防感染。

(四)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指一组由细菌、病毒等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最常见的是菌痢。菌痢全称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志贺菌属)引起的。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好发于夏秋季。

      1.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由患者或带菌者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等直接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接触,经口进入消化道使人体感染。

       2.临床症状:普通型表现为起病急,高热可伴发冷寒战,继而腹痛腹泻,腹痛明显,便前尤甚,便后缓解,常有里急后重,每日大便十多次至数十次,开始为稀便可迅速变为粘液脓血便。爆发型病势凶险,高热并伴全身严重毒血症症状,精神萎靡、嗜睡昏迷及抽搐,并迅速发生循环及呼吸衰竭,以休克或中毒性脑病为主要表现,且儿童多见。

(五)诺如病毒性胃肠炎

       诺如病毒性胃肠炎是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道疾病,最常见症状为呕吐和腹泻。因诺如病毒具有感染剂量低、感染后潜伏期短、排毒时间长、免疫保护时间短、传播途径多样等特点,使其有高度传染性和快速传播的能力,很容易在人群间造成传播,全人群普遍易感。其主要传播方式为人传人,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症状:一般以轻症为主,最常见的症状是呕吐和腹泻,其次是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等。若不及时处理,严重者可导致脱水、休克等并发症。成人和儿童症状有所区别,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腹泻居多。

(六)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
       1.传播途径: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后亦可感染。
       2.临床症状:以手足、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将手足口病分为五期(出疹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心肺功能衰竭期、恢复期)。
      3.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七)肺结核
       肺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病菌侵入肺部后若不及时治疗和控制,易诱发胸腔、骨骼及皮肤的感染,造成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会致残,危及生命。早期肺结核不易被发现,一般呈现结核潜伏感染,虽潜伏感染者大多不发病,但当身体抵抗力下降时, 潜伏在体内的结核菌会生长繁殖,引发结核病。因此,要格外注意对儿童青少年肺结核的预防。
       传染源与传播方式:肺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而结核潜伏感染者因其痰中并无结核菌,以致无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经飞沫传染,当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咳嗽、喷嚏或大声说话时,感染新的宿主。此外,结核菌干燥后附着在尘土上形成的带菌尘埃,也会侵入身体引发疾病。
       临床主要症状:常见症状主要为午后低热、夜间盗汗、咳嗽、胸痛、胸闷、身体乏力、食欲减退、消瘦、起病可急可缓等,其特点为呼吸道症状不明显,病情严重时会出现咳嗽、多痰、喘息、呛咳和气促等症状。

二、预防措施

学校篇

      1.认真落实学校传染病防控、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积极履行主体责任。

      2.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卫生清洁。教室、宿舍应每天保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与清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加强教室、宿舍、厕所、校园环境、食堂环境、餐具、玩具的通风和预防性消毒工作。

       3. 加强健康教育与体育锻炼,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醒学生及家长保证学生能够均衡饮食,生活规律,保证睡眠,根据气温变化和体质情况,适时增减衣服,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4.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加强疫情监测。坚持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及病愈返校证明查验,及时了解因病缺勤的学生发病症状与情况;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做好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工作。

      5.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在人员密集和封闭场所,坚持科学规范佩戴口罩,养成流动水勤洗手、常通风、“一米线”、公勺公筷、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纸巾、毛巾、肘部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不随地吐痰,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6.提高学校饮用水的卫生监管,严格对设施设备进行清洁消毒,防止水源污染;加强学校厕所的卫生管理,定期清扫消毒、灭蚊灭蝇。

家庭篇
      1.如果孩子有发热、咳嗽或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就医时应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2.如若孩子发生传染病,应注意隔离,家长不要害怕耽误课程而隐瞒病情,遵从学校传染病管理制度;也不要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以免感染他人。
      3.改善室内环境,注意个人饮食卫生。室内常通风,改善空气质量,并保持室内清洁,必要时可消毒。喝开水,蔬菜瓜果彻底洗净,烹饪食物要煮熟,尤其是贝类等海鲜类食品更要煮熟煮透,食用新鲜干净的食物,将剩余饭菜合理保存,避免发生变质。不吃有风险食物。减少外出就餐。
      4.及时接种相关疫苗,降低疾病发生。接种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
      5.保证睡眠充足,注意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有规律,睡眠应充足,饮食要均衡;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
       6.学生患病期间应居家主动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3天,避免传染给其他人。返校时主动提交医院证明,若是传染病,需持有医院或疾控部门出具的复课证明。

      疾病预防是健康体魄的“前哨”,请提高防控意识,家校携手,共同守护学生美好未来。


阅读 32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