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是个电影放映员,八十年代开始在露天电影院里泡大的我,对大白布上闪烁的光影世界,充满了憧憬和热爱!
现在的我是个独立导演,电影和纪录片就是我一生挚爱了!所以,当廖晶跟我商量在学校放电影的事时,我其实是两眼放光的哦!哈哈!也很欣赏廖晶的执行力!
郑重宣布下:在日日新家长成长社区主任廖晶的策划和组织下,日日新观影社团迎着明媚的三月春光,就这么闪亮登场啦!
我们的VIP影院就在加年华校区的二楼,观影后交流活动的茶歇区就在四楼,采光一流哦!
2024年3月13日,周三,下午两点,播放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第一二集,作为开场影片,没有选太过个性的影片,主要也希望大家在纪录片里真实琐碎的故事里能找到一点共鸣或引起一些反思。
2024年3月17日,周日,下午两点,亲子场,播放了电影《夏洛特的网》,这是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披着儿童片的外衣,但内核传达的深意应该是成人,尤其家长们需要认真面对和思考的。
两次观影后的茶歇交流都很愉快,大家各抒己见,欢笑声总萦绕耳畔,非常开放、轻松的氛围。
下面是几位家长的观后感,分享出来,让更多人拥抱电影的魅力吧!
——范玲
家长雅兰的观后感:
《夏洛特的网——看见与自我升华》
周六参加了学校的亲子观影活动,在一个农场,故事在一群动物中展开,一只猪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我中途入场,正好情节在蜘蛛夏洛特向小猪威尔伯做出承诺:帮助威尔伯实现冬天看雪的愿望。这里面有一个常识是,春天的猪活不过冬天,就会要变成熏肉。这也符合中国的常识。我非常好奇,小小的蜘蛛能做什么,有什么办法兑现诺言、创造奇迹。于是,原本一群小动物对话相对寡淡的情节瞬间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整个电影下来,带给我不同的视角。
从传统角度来看,一只好猪的定义是:肉多肥胖,小猪威尔伯参加的集市大赛,标准最初也是这样设定。因为这是人类猎食的标准,这样能带来最佳的投入产出,以及美味的口感。这是固有传统,农场里大多数的动物都接受了这样的常识和命运,就跟我们世间大部分的人一样。
从威尔伯的个体角度来看,一只春天出生的猪渴望看到冬天的雪,他渴望没有被群体常识覆盖,他没有认命,而是内在真实地面对了自己的渴望。心念一动便有回响。
从夏洛特的角度来说,她是一位成就者,她坚守着自己的承诺,即使在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即将产卵死去,她依然信守诺言,陪伴威尔伯去集市参加大赛,并自己的网向世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看待威尔伯的视角:Some Pig,Terrific,Radiant,Humble,帮助小猪逆天改命。
如把这当作一部教育大片看,夏洛特就在向我们展示看见的力量。威尔伯只是一头瘦小、发育不良的小猪,最初并不自信自己能否配得上威尔伯描述的词汇,在夏洛特无数次地看见、肯定中,小猪威尔伯也就此完成了自己的升华,他也看见了自己的闪光点。
于是,他超越了普通猪的命运,普通好猪身上贪吃、懒惰、好睡的优点,都不再成为他对标的内容。他有勇气去帮助夏洛特,他用行动去保护夏洛特在集市产下的卵宝宝并护送他们回到了农场,他有机会看到了第一年冬天的雪,还可能看到往后冬天的雪。
一只小猪如此,我们身边的孩子呢?我们能否有勇气不迎合传统的要求,能否有智慧不被沾染、定型,能否有能量去看见孩子的优势并支持他做最好的自己?这个问题留给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我们。
如把这当作一部人生大片看,一只猪的贪吃、懒惰、怕死是本性,一只蜘蛛弱肉强食、繁殖为大也是本性,这都是小我的需求。个体呈现什么样的状态,决定了会交到什么样的朋友。
在影片中,有关于猪的镜头总有他勇敢、仗义的部分,而蜘蛛的那些镜头充满了慈爱、柔情和智慧。这种跨越血亲、跨越物种间的成全、成就,也是夏洛特的小我和高我的合一。
在人生道路中,我们有几分在眼耳鼻舌身意中打转,又有几分在自己的神性中?这个问题留给自己。
家长王紫妍:
《夏洛特的网》有两个细节引发我的思考。
第一,对平等和公平的追求。小猪威尔伯刚一出生,因为生的瘦小要被处理掉。朱克曼家的小女儿认为这对威尔伯不公平,坚决反对,要求自己养育威尔伯一定不会比其他小猪差,因此小猪威尔伯的命运发生了改变。我很触动,首先,如果我们的孩子提出类似朱克曼家小女儿的抗议会不会得到家长支持或理解。我认为很难,教育有很多种可能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父母对于孩子荒唐的举动要么用无数道理压倒要么强制性甚至暴力阻止。其次,我们会不会认为众生平等?很难。对于同类我们尚且很难做到平等,何况对于其他生命会不会有尊重。
第二个细节是选择。威尔伯刚到当谷仓时觉得不自由,跑出了栅栏,却在逃跑看到外面空旷的世界后不知所措。最终他选择回去,情愿被关在猪圈,过着有吃有喝的生活。威尔伯不知道,看似幸福的日子是有代价的。在得知自己的命运后,威尔伯一下子崩溃,吓得哇哇大哭,不知所措。在夏洛的帮助下,威尔伯才逐渐平复,学会勇敢面对。选择哪种生活方式都没有错,不论那种选择要在选择之后勇敢直面生活。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痛苦一般不是来自选择,而是来自选择后的矛盾。向往蓝天和自由又舍不得被圈养的安逸和舒服。在矛盾,纠结,痛苦中度过一生。
家长应许和梦想:《夏洛特的网》
听说了很久很久的小说和电影,从来没有看过。
今天来新校区,和日日新的家长们一起观赏了这部电影。
电影……开始了……
1分钟,2分钟,5分钟……30分钟,心中一直纳闷,这只蜘蛛是啥意思呢?它织网又是啥意思呢?
小猪代表了什么呢??作者想说啥呀?!真是不解。
继续看,继续看,看到最后,有那么一点点感悟了……还有那么一点点敬重,对于编剧的敬重。
敬重你对于事物的感知,如此深刻;
敬重对于人生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如此穿透;
敬重你对于人的善与恶,如此的通透又唯美;
敬重你尊重每一个生命,即使别人或许不那么看。
在电影的每一个细节中,看到爱和盼望。编剧对于世界与人的强烈的洞察力,展现在电影中,没有大江大河那么激进,也没有小溪流水那么平缓,而是,用心展现了这个世界。
家长方方:
周三观影观众纪录片《人生第一次(3-成长篇)》观后小感
继上周三第一次观影《人生第一次》1和2后,自己像片中孩子们成长的渴求一样,我回来继续刷了后续。
记得范导说,后续的片子与我们现在的孩子生活环境相差较远,没有借鉴。我这颗不安分的心啊,想看看究竟藏了什么秘密。
开始观看,准备好茶,渐渐的,茶凉了,心热了,决定写一写。也许是片中孩子们写诗的开启感染了提笔的欲望。不过,确实是懒了很久了。
这一看,视角从观影中的家长,转到曾经自己的青春上。片头里“孩子因为会写诗,所以不会去砸玻璃。”这一句话,砸在了心里。
是的,因为成长,而有疑惑,因为成长,滋生向往。在片中的孩子们学写诗,那是他们承载成长中烦恼的平台,也是认识世界的通道。很像年少青春时的自己,但,我砸过玻璃。
“太阳埋住了黑暗,黎明就这样升起。我把心事扔进河里,心事越来越多,因而石头也就越来越多。”
有一个孩子写出诗后给妈妈打电话,羞涩地念给妈妈听,妈妈哭了,说了句对不起。孩子说,以后我每周写完诗都念给你听吧,妈妈抹泪说,好的孩子。
和解,生命得以和解。
或许诗歌很难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它确实会改变一个人。
我鼓励自己,和我姑娘,写写诗。
在此,分享一首我姑娘的第一首诗,是寒假开车回山东的路上有感:
《动与不动》
作者:胡安其儿
天空在动,云不动
烟囱在动,烟没动
土地慢慢增厚,树不长高
汽车非在行驶,高速渐渐前行
信号慢慢减弱,电线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