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厚植春当首,踔厉奋发行为先。为进一步做好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不断提高原民族语言授课学校教学质量,落实自治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引导教师进行更有深度和广度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优化教学常规和策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真实落地,挖掘学科的深层育人价值。按照自治区教学研究室“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义务教育阶段全学科提前一周集体备课指导项目”活动计划的安排。3月20日下午,借助自治区“同频互动”在线教研平台,呼伦贝尔市小学科学备课团队就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二课《谁轻谁重》和第三课《物体的形状》进行了集体备课成果交流研讨。
本次教研活动由自治区教学研究室小学科学教研员陈丽霞老师精心部署指导,呼伦贝尔市教育事业发展中心小学科学教研员宋淑慧老师主持,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中小学地理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郑永春老师全程指导引领。
呼伦贝尔市小学科学备课团队由5人组成,他们分别是来自呼伦贝尔市教育事业发展中心小学科学教研员宋淑慧老师、阿荣旗教育事业发展中心小学科学教研员陈蕴昌老师、阿荣旗三道沟小学迟万德老师、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教育研修中心小学科学教研员孙鹏老师、额尔古纳市第二小学杜秀季老师。备课组成员进行了任务分工,对教材进行了整体解读,对新课标进行了深度研磨,为广大科学教师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教研盛宴。此次活动依托以下四项内容开展,全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及教师在线观看。
活动第一项:《谁轻谁重》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陈蕴昌老师对本课教学内容、探究活动、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度剖析。同时,陈老师也提出一些中肯建议: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贯穿学生整个科学学习生涯中的,对于低年级学生,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着眼,将科学学习的核心素养潜移默化的渗透在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每一个时间与空间里,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陈老师认为科学概念是骨骼,科学探究是血肉,科学思维是灵魂,教师要熟悉、理解和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作为引导者,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角度设计探究活动更为重要。
活动第二项:《谁轻谁重》集体备课成果展示
迟万德老师遵循“科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的理念,用学生经常吃到的苹果、梨、橘子之间比较谁轻谁重聚焦,探究活动中通过“猜一猜”“ 掂一掂”“ 称一称”的方法,循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意识到物体是有轻重的,并且可以通过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轻重。迟老师还注重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评一致性,在学业评价环节,通过随机找3名体重、身高都相似的同学,比较他们谁轻谁重,将科学探究回归生活,学生意识到,“猜一猜”的方法不一定准确,而本课用到的简易天平又无法测量,就会想到用生活中常用到的体重秤来测量,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测量工具。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简单的记录等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科学观念、科学态度责任等。
活动第三项:《物体的形状》集体备课成果展示
杜秀季老师充分领会新课标提出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他将本课与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图形》、一年级上册劳动课《整理物品》、一年级上册语文《乌鸦喝水》进行联系,助力本课探究活动有效开展。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观察实践——找出答案——验证结论等探究实践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杜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做实验要细致认真,做完实验要及时整理实验材料。
活动第四项:专家指导引领 赋能前行
活动最后,郑永春老师对两位备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给予了肯定,同时针对教学环节进行深入点评,并提出一些有效建议,从深度实践课标、落实核心素养、跨学科融合教学、教学评一体化等方面进行专业评价与指导,也为听课教师的今后教学指明了方向。
教以共进,研以致远。当努力遇见了青春,便有了春华与秋实;当理想遇见了远方,便有了诗意和希望。本次备课活动以教材解读为依托,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名师专家为引领,不仅为老师们提供了交流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也为老师们今后教学指明了方向。广大教师会继续秉持在做中学、创中学、研中学、深耕课堂,潜心教研,坚定探索步伐,让教学迈向新的高度,推动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