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背景
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日月星辰,风云雨雪,山川原野... ...春天,我们与孩子们一起走进“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题,在亲近自然时,我们引导孩子们自发思考,全面调动孩子的视、听、嗅、味、触觉,去发现、去认知,去领悟大自然的奥妙,感受大自然赋予的神奇力量。
二、课程缘起
孩子们对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如风、雨、彩虹、影子等等,风是幼儿生活中最常接触的自然现象,我们时刻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但风没有形态,相对抽象。
孩子们对于“风”的感知,是缘于一次点心时间的谈话。
小朋友们突然指着门外地上散落的晨间签到表兴奋地说:
“快看,我们的签到表怎么都掉地上啦?”
“是风吹的。”
“那风是哪里来的呢?”
孩子们一次无意中的对话,让我们开启了一场关于风的探索和发现之旅……
三、课程目标
1、喜欢接触大自然,能主动探究“风”的秘密,关注“风”的作用及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正确使用测风工具,并按流程进行风向测量。
3、能够围绕“风的辩论”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并能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观点,予以尊重。
4、关注周围环境,选择合适的空间和场地进行关于“风”的游戏,游戏时能注意安全。
5、通过简单的科学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索风力发电的奥秘。
6、尝试创新多种关于“风”的游戏玩法,体验玩“风”的乐趣。
四、课程网络
我们依据课程目标,从与“风”相遇、“风”狂揭秘、和“风”游戏三个方面来建构“风”主题课程的网络。
五、课程实施
(一)和风相遇
“你见过风吗?风在哪里呢?”
关于风的话题,孩子们都非常的感兴趣。有的孩子说“风在天上”;有的孩子说“我看见过吹风机吹出的风”,有的孩子说“海南的海边也有风”……
孩子们通过调查表,以绘画或前书写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答案并和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看见过的风。
风虽然在我们身边,但是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我们如何利用周边的环境,更直观地让幼儿感受风在哪里呢?
于是我们就想利用孩子们的生活以及幼儿园内像花果山这种可感、可视、可听的环境,结合孩子们的经验和生活,尝试让孩子们亲身感知和体验,和孩子们一起寻“风”去。
2.寻“风”记
周末,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生活里的风
在花果山,孩子们也找到了风。
散步时他们听见树叶晃动的沙沙声,在玩滑草板和骑行中他们发现头发丝轻轻飞扬,在奔跑中他们发现红旗在舞动……
在周围环境的探索中,孩子们发现了他们可以用身体感受风、用眼睛发现风、用耳朵听到风,风也是无处不在的。
3.捕“风”捉影
既然风无处不在,那我们能抓住风吗?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可以用什么工具抓风?孩子们先进行捕风工具的计划。
经过商讨和自主选择,孩子们将自己认为适合探索风的材料带到了花果山上。他们自由的奔跑,不断地跳起来,希望能够找到更多的风。
捕完“风”啦,孩子们非常兴奋的回到了教室,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将抓到的“风”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可是仔细一看,风不见了,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进行了讨论。
经过讨论,孩子们知道了要想抓住风必须是封闭性好的材料,袋子是最方便,而且要将口子及时紧紧封闭住。于是孩子开始了第二次尝试,这一次都用袋子捕捉风。我们发现孩子调整工具之后,能够更有效的捕捉到风,捕风的袋子也越来越大,这个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袋子太大了风一直装不进去,袋子长了拿袋子的人太多了跑不快等等,通过多次尝试他们掌握了正确的捕风方法,知道了装更大的袋子需要更快的速度以及和同伴间的协同合作。
在捕风活动的过程中,由产生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进而去“试一试”,发现有的方法不一定成功。这个过程是孩子们亲身去体验、去感知的,逐步形成一种科学的探究态度和思维。
(二)“风”狂揭秘
1、风,你从哪里来?
正当大家都高兴地沉浸在寻风、捕风的欢乐时,孩子们也有了新的疑惑:“为什么会有风?风从哪里来?”
我们借助了绘本的力量,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故事《风从哪里来》,了解风的产生和由来。
通过集体交流,孩子们了解了风的形成是空气流动的结果。地面热空气向上流动,上方的冷空气向下降,这样冷暖空气便产生了流动,此时就会形成风。所以哪里有了空气的流动,风便从哪里来。
由此,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
那我们之前捕到的风是空气还是风呢?
经过讨论,孩子们认为捕风的过程中空气是流动的,因此,捕捉的是风。而当他们捕风完成,系上塑料袋之后,塑料袋里的空气是不流动的,因此捕到的风就变成了空气。这可真有意思呀!
随着孩子们对风越来越深入的了解,他们的兴趣也越来越高涨,挂在嘴边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风有大小吗?风有形状吗?风有味道吗?风有好坏吗?……
追随着孩子们的兴趣,我们也将和孩子们一起接着去寻找答案。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