浐灞第二十四小学
走进少数民族——赫哲族民族团结知识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及俄罗斯境内的少数民族,也是国内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统计,中国境内赫哲族人口仅5373人。
国内的赫哲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交汇的三江平原及完达山余脉地区,集中居住在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抚远县抓吉镇抓吉赫哲族村。
余尚琦同学介绍赫哲族的民族文化
民族历史
赫哲族先民是肃慎族系的组成部分,历史上包含于肃慎、挹娄(yì lóu)、勿吉等古代民族之中。
唐代和渤海国时期,赫哲族先民与黑水靺鞨(mò hé)有着密切渊源,是其构成之一。辽代与金代时都属于生女真人的一部分,元代时归属女真水达达人。
明永乐七年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将赫哲族先民归属其内,至明弘治年间始归辽东都司管辖。明代女真人分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和野人女真三大集团,其中建州、海西女真后来成为满族主体,而野人女真的一部分则形成为赫哲族。
明末清初,赫哲族先民渐渐从女真人中分离出来。后由于建州及海西女真部落的逐步南迁,以及清政权建立后,满族的政治中心和主要活动区域移至关内,为野人女真留下了单独形成族体的空间。
赫哲族在历史上遭遇过多次人口剧减。清康熙末年时赫哲族约1.2万人,至咸丰年间为5千来人。到民国初年时约1600人,同时期俄罗斯境内的那乃人有1.1万。由于疾病、战争屠杀等原因,至1945年时,中国境内的赫哲族仅剩300余人,濒于灭绝。
赫哲族是渔猎民族,且是北方少数民族中惟一曾以渔业为主的民族。渔民们春、秋、冬三季皆会捕鱼,夏季渔闲期时修理捕鱼工具,为捕鱼季节的到来做准备。
此外狩猎也是过去赫哲人的一项主要经济来源。狩猎活动一般集体进行,推选一名「劳德玛发」领导,少则二三人,多则十几人。居住在松花江流域的主要猎取鹿和各种细毛兽,居住在乌苏里江流域的还会猎取貂,而居住在黑龙江下游的以猎取貂等细毛兽为主,辅以鹿、熊、虎等大兽。
民族信仰
赫哲人普遍信仰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灵物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崇拜及萨满教。
「图腾」在赫哲族中有「他的亲族」之意,过去赫哲族有熊图腾和虎图腾崇拜的痕迹,猎杀和食用熊、虎肉后,都有谢罪等仪式或举动。
赫哲人认为自然界万物有灵,而且还认为某一物体是神物,就能够驱凶避邪。例如在婴儿摇篮边悬挂熊、虎、狼等兽牙的习俗,就是认为这些兽牙可以驱凶避邪,是保护婴儿的神物。
赫哲人相信祖先的灵魂不死,所以崇拜祖先。他们称祖宗三代为「别欧本玛法」,过年时要把祖先供在屋内西墙上,以猪头等为供品焚香悼念。
这些万物有灵和原始崇拜思想,构成了萨满教产生的基础,过去赫哲人的萨满教曾是全民信仰。赫哲族的萨满多为妇女,平时,萨满和别人一样参加劳动,当族群有重大活动或有人邀请时萨满才会执行萨满的职能。
民族文化
赫哲语又称「那乃语」、「赫真语」或「戈尔德语」,属阿尔泰语系 满-通古斯语族 满语支,很多词汇与满语相同。
中国境内的赫哲族没有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清朝时用满文,现因长期与汉族杂居而通用汉文。俄罗斯境内赫哲族使用西里尔字母拼写赫哲语。
如今赫哲语在族内的母语地位已被汉语和俄语取代,很少有40岁以下的赫哲族人会说赫哲语。
鱼皮画
鱼皮画是赫哲族特有的艺术品。制作鱼皮画首先必须对鱼皮进行加工处理,经过剥制、晾干去鳞、晾晒鱼皮、捶熟、漂色等环节,距当地工艺传承人所说:「熟皮子20多天,拼接裁缝20多天,全算上得50多天」。
服饰
传统的赫哲族服装采用鹿皮和鱼皮制作,居住在混同江沿岸、同江勤得利以上、至松花江下游的赫哲人,主要用狍皮、鹿皮做衣料,只有靰鞡(wù la,一种防寒鞋)、套裤用鱼皮。而勤得利以下至混同江下游、乌苏里江一带的赫哲人则多以鱼皮做衣服。
赫哲族的鱼皮衣非常有特点,把鲢鱼、鲤鱼等鱼皮完整剥下,晾干去鳞,并用木槌捶打得像棉布一般柔软,再用鲢鱼皮线缝制而成,制作工艺十分精巧。
饮食
李一晨同学介绍赫哲族的美食
赫哲族有吃生鱼的习惯,鱼皮、鱼籽、鱼肉、鱼脆骨都有生吃的妙法。例如:把鱼放血后,将剔下的鱼肉切成细丝,拌上野生的江葱和野辣椒,加适量的醋和盐,就成了一道拌菜生鱼;把活鱼和新鲜的鱼肉剔下,切成薄片,蘸醋、盐食用就叫「拉布特喀」;把新鲜鱼肉剔下,切成连着鱼皮的薄片,串在削尖的鲜柳条上用旺火燎烧至三四成熟,蘸醋、盐食用,就叫「达勒格切」。
日常使用熟鱼时,有把鱼穿在烤叉上烤食的,也有蒸熟而食的。此外捕捞旺季吃不完的,会用日晒火烤的方法进行加工,贮存起来以备淡季食用。。
民族风俗
「乌日贡」在赫哲语中意为「欢乐、喜庆」,「乌日贡大会」便是赫哲族最大的民间活动和节日。于农历五月十五举行,为期2~3天,每四年举办一届面向全体赫哲族的大会,每三年举办一次区域性大会。
乌日贡大会起源于赫哲族的「跳鹿神」或「跳太平神」活动,赫哲语称之为「温吉尼」,目的是为祈求避凶驱邪、渔猎丰收。另有说法认为乌日贡来源于赫哲族早期社会性群体聚会,即劳作休息和渔猎丰收时的技能比试、文娱欢庆活动,其范围较小,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也没有固定的程序。
1985年6月,为庆祝赫哲族解放40周年,而举办了首届乌日贡大会,当时叫作「赫哲族首届文体大会」,并定为每两年举办一次。1988年正式定名为「乌日贡大会」,改为每三年举办一次。1991年将农历五月十五和五月十六定为大会的固定时间。1997年开始改为四年一届,俄罗斯那乃人聚居区首次派代表团参加,进而成为国际活动。
大会活动分为体育竞技和文娱活动两部分。体育竞技多为民族特色项目,有摔跤、叉草球、顶杠射箭、拔河等陆上项目,以及游泳、划船、叉鱼等水上项目。文娱节目有伊玛堪说唱、嫁令阔、天鹅舞、萨满舞、鱼鹰舞、手鼓舞、弹奏口弦琴等,夜晚会举办全员参加的篝火晚会,将宴饮歌舞等活动合为一体。
中华民族是守望相助的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体意识,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奠定稳固的心理认同,我们要践行守望相助理念,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守望相助理念,56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各族人民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