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是语文
——记13组工作室3.20线上会议心得

Sugar椰子皮
创建于03-20
阅读 32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我的入职师父是赵赵老师,她的《课堂,诗意还在》一书中提到:“让课堂是课堂,让孩子是孩子,那我便也是我。”这句话我从17年记到现在,一直谨记。如今细阅一模前测卷,又有幸在工作室线上会议中聆听非常多优秀老师的分享,我突然想到这样一句话——

    让语文是语文。

    我的课堂什么时候是语文呢?是17级的时候,语文课里有奥中初绽的杏花,有《秋天的怀念》里含泪的哽咽,有《安塞腰鼓》里拍着桌子大吼的“隆隆”声,有《咏雪》里唇枪舌战的辩论……那时候一下课就从二楼飞奔到一楼,见到丰谷的那一瞬间就两人同时说起:“我跟你说今天我上课……”恍然追忆,已经是六七年前的事儿了。

    后来呢?后来成绩的压力愈来愈重,后来发现“考试考的”和“上课讲的”似乎又是割裂开来的,讲得很语文,考得很套路,“语文素养”成了一个可笑的笑话,啥叫素养呢?背背答题思路,磨几篇作文,把分考高,就是素养么?我在心里吐槽,但课堂何其遗憾,也开始迎合考试,不断落实啊,落实啊。

    九年级一模前测题,不太清晰的图片,但阅读完毕,心里却是非常惊喜的。用词去形容吧,是灵活?是素养?是大刀阔斧的改革?是语文时代的革命?似乎太大了,但,这不是冲锋号吗?我满心喜悦地把题目推送给学生,看到他们惊讶甚至有些惶恐的表情,我笑笑说,莫怕,一切终将会到来。

    就讲些想讲的吧,讲《安塞腰鼓》的最后一段为何是遥远的鸡啼,讲柳宗元和苏轼相似的经历不同的心境,讲《社戏》中双喜的“阿阿”中透出的聪慧和情商,讲关雎中那敲锣打鼓要娶回家的姑娘……我们在课堂上捧腹大笑,我们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我为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而喝彩,他们看向我的眼里有了星星。

    就布置些有趣的作业吧,画画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的游踪图?写写柳宗元“寂寥无人”到底是何等心境?为《关雎》写一首“有点趣味”的白话诗?仿照《灯笼》写一篇有底蕴有思想的小练笔?……他们画的写得真好啊,我这样想着。

    就扩充些有用没用的东西吧,管他考不考呢?《灯笼》里有“人情世故”,我就偏聊聊“事故”,聊完还不算完,我还要鼓励学生说出“墙角”和“挖墙脚”,“质疑”和“不容置疑”,“启示”和“寻人启事”……你说线索?哦,是那个“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的线索?你弄懂了吗?那我们好好聊聊到底什么是线索,什么是写作对象吧。于是学生懂了,自然就在卷子上可以自然地流淌出“浑然一体”这样的句子了……说什么呢,考试已经不考这么“死”了……

    似乎作为一篇心得不太合格,里面充斥了我的怀念和吐槽,不过我想语文是在变好的,在分数之外,语文不死,我永远地、坚定地、誓死地捍卫我的孩子们——眼睛里的星星,心中不灭的光。

阅读 32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