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院党委的领导下,护理部紧跟国家和医院《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聚焦患者需求,深耕护理内涵,坚持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善护理服务,促进护理高质量发展,让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积极通过“小改善”带来患者就医体验“大提升”。
【改善护理服务.人文关怀】
妇产科
专注分娩镇痛,织就产妇之光
分娩疼痛是女性无法回避的问题,全程有效的分娩镇痛不仅能够改善产妇的分娩体验,还能促进产后恢复,降低产褥期并发症的风险。
为此,产科建立由产科医生、麻醉师、护士及助产士组成的跨学科分娩镇痛团,实现多学科合作,从门诊开始调查孕产妇需求,通过产前教育、了解孕妇的健康状况、历史分娩经验及分娩镇痛期望,依据产妇的个体差异,设计个性化的镇痛计划包括拉玛泽呼吸、音乐疗法、触摸和按摩等非药物镇痛和优化药物镇痛相结合的方式,提供个性化的分娩镇痛方案。同时,通过孕妈妈课堂教育、小册子、在线课程等形式,提供关于分娩疼痛管理的信息,帮助孕妇及其家属了解各种镇痛选项和注意事项;建立孕产妇保健群,24小时不打烊,医护人员积极答复群内各类问题,全方位解决分娩剧痛,降低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感知,提升产妇的分娩体验。妇产科以实现无痛分娩的目标,为产妇提供更加科学、安全和人性化的分娩镇痛服务,2月分分娩量提高60%,分娩镇痛率100%,满意度100%。
儿科
小标签大温暖,助力改善服务体验
相信每个病患都有这样的经历,取药的时候医务人员反复叮嘱每个药的服药频次及剂量,听的时候也很认真的记了,回家后突然就大脑一片空白,应该怎么吃、吃多少成了难题。
针对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遇到的此类困难,科室制定了服药小标签,发放口服药时在药品盒贴上小标签,注明口服药品的时间、次数、剂量及特殊注意事项。服药时一目了然,解决家属服药时不确定剂量、次数等问题。这暖心的小细节,很受大家欢迎,一位患儿爷爷说“我还担心记不住回到家一问三不知,这下好了,药回家就完成任务了,孩子父母一看就知道,太好了!”
小细节蕴含着大温暖,细微处的贴心举动最动人心弦,服药小标签的运用,不仅细化了用药指导,更让患者家属获得良好的就医体验。
全科医学科
开展叙事护理,倾听患者心声
叙事护理又称为叙述护理或故事护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护理方式,护理人员通过倾听、吸收病人的故事,引导和帮助病人实现生活、疾病故事意义的重构,并发现护理要点,继而对病人实施护理干预的护理实践,它是科学和人文在护理领域的调和产物,是实现整体护理的独特路径。全科医学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多,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合并慢性病、存在滥用药物、情绪心理障碍或者社会环境问题突出等多种问题,这部分老年患者需要进行耐心、细心的沟通交流和倾听,以了解其存在的各种健康、风险问题。
在科室护理沟通过程中,开展叙事护理,告知护理人员以倾听、回应的姿态进入病人故事,了解病人的体验,引导病人疏泄不良情绪,讲述自身遇到的问题,让其感受到温暖关怀,促进护患友好和谐关系的建立,护理人员也可以通过沟通了解其存在的护理风险问题,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有利于避免患者发生各类意外伤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康复科
“金点子”征集,促进改善护理行而有效
为深入落实《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2023-2025)》,促进护理高质量发展,康复医学科坚持学习提升,为更好的提升工作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促进专业发展等方面,科室采用了医患沟通本和二维码小程序两种方式相结合,广泛征集患者、护理人员、医生及治疗师的建议和意见。将征集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和查重,分为患者和工作人员两部分,涉及内容包括科室配备足够的餐板,方便病人用餐;开展患者及护工的培训,提高护工的护理能力;帮助鼻饲的患者碾碎药物;科室配备吞咽筛查盒;合理安排科室护理人员公休、护士过生日给一天休息,改善正班护士中午取餐的流程等共18项建议。
科室对收集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在科室质管例会上进行讨论,能立即整改的立即落实,不能立即整改的逐步推进落实,切实把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落到实处,切实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感受到我们的关怀和温暖。
心脏重症监护室
改良版吸氧面罩(双耳带)
心脏重症监护室大多病人由于疾病的需要会选择吸氧面罩进行吸氧,科室老年人偏多,面罩的不舒适感降低了患者的配合度,导致患者时不时的把面罩取下,最终达不到氧疗效果,且会因固定带牵拉而引起皮肤发红(压疮)。
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护理服务需求,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持续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有效的提高面罩固定度,防止面罩移位,促进护理工作高质量发展。经过我科共同探讨,将吸氧面罩的头带改成双耳带,降低因固定带长期接触耳廓引起的压疮,提高病人的舒适度。
改良版吸氧面罩为患者戴上后,患者的舒适度大大提高。在科室进行推广后,患者耳廓及脸部的压红明显减少,也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表扬,同是也让我们有了前进的动力,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提升医疗水平及服务质量,为每一位患者提供舒适、安全、高效的诊疗服务。
【改善护理服务.质量改善】
神经内科二病区
“翻得易”--自制节力翻身垫在偏瘫患者体位变化中的应用
神经内科二病区收治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较多,由于肢体偏瘫或极度衰弱的患者不能有效自主翻身,护理人员和照护者协助翻身时,因为搬运、拖拉病人容易造成患者肩关节脱臼或皮肤擦伤,增加患者的痛苦。同时,护理人员为患者翻身时需要高频率弯腰、身体前倾、下蹲及高劳动负荷,极易发生腰背痛,长此以往,严重影响护理人员身心健康。
我科护理人员自主创新,自制节力翻身垫,用于偏瘫或极度衰弱不能自主变换体位的患者。为患者左右翻身:将翻身移动垫放于患者背部及臀部之间,使患者平卧在移动垫上,护士一手推患者一侧上肢,一手推同侧髋部,一人即可将患者推至对侧床边,然后再为患者取侧卧位;移动患者至床头:将翻身移动垫放于患者背部及臀部之间,使患者平卧在移动垫上;护士站在床头,先竖起软枕靠在床头,保护病人防止移动时头部碰到床头板,双手从下往上插于患者两侧腋下,向床头方向用力拉动患者,可将患者移至床头。
该翻身移动垫使用近半年,共计使用60多次,偏瘫及衰弱病人翻身配合度100%;无一例患者发生肩关节脱臼及皮肤擦伤;有效节省护理人员和照护者体能。节力翻身垫自使用以来获得患者、家属及本科室护理人员的一致好评。
肾病免疫科
小小宣教单,解决大麻烦
24 h 尿蛋白定量检测是慢性肾脏病患者不可缺少的监测指标之一,是尿蛋白测定的金标准 ,最能反映患者一天的蛋白丢失情况,所以24 h 尿液标本的收集、留取、保存以及尿量记录的合格率非常关键 , 一旦尿液标本留取的合格率不够 ,那么就会影响最终的检验结果。但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需要留取一天24小时的尿量,过程复杂,保存要求较高。肾病免疫科住院患者多为65岁以上老年患者,由于长期受各种慢性疾病困扰,听力、记忆力及理解能力大大下降,在留取24小时尿蛋白标本时不是忘记留取,就是忘记记录尿量,又或者使用不符合留取要求的容器,很难完全配合护士留取标本,有的患者甚至拒绝做这一检查,最后导致检测的结果往往和疾病情况有较大区别,影响了医生对于病情的判断及用药,医生们对此往往非常头疼。
肾病免疫科护理人员针对这个情况,采用头脑风暴法收集问题及难点,护理人员制作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宣教单,向患者展示24小时尿标本留取的重要性,及留取标本的全过程,其中护理人员还把整个流程拍成视频,制作成二维码,只要有患者需要留取24小时尿标本,护士们都会发给患者一份宣教单,并且亲自播放留取流程视频,直到患者完全理解为止。通过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住院患者的24小时尿标本留取正确率,患者们对此检验项目也没有那么抵触了,检验结果的正确率也大大提高,真正解决了困扰医生诊断用药的大麻烦。
消化内科
周计划日落实 排除安全隐患
患者置身医院环境内,安全管理涉及方方面面,物理环境、设施设备、医疗性操作等,及时排查安全隐患,给患者一个安心治疗空间。
消化内科将安全排查内容,进行清单式列表,制定计划周覆盖,日落实。具体内容包括:急救类物品、药品管理,一次性耗材管理,设备日常管理、日常消毒落实、冰箱管理、重点区域管理,做到覆盖面广,无死角。周一至周日,对应任务责任人将排查过程及问题反馈,专属微信群群内通报。自实施以来,医护人员配合程度高,每天准时完成隐患排查,极大程度上保障了科室安全。
关节外科
PVC透明可绑冰袋,保证治疗有效性
冷疗法是通过低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体表皮肤,达到局部和全身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在关节外科,冷疗法的目的是减轻局部充血或出血、减轻疼痛及控制炎症扩散。在日常护理过程中,护士往往发现骨折患者使用普通冰袋时,由于骨折部位的特殊性,治疗效果不佳。
为积极响应改善护理服务行动,针对部分患者骨折处使用普通冰袋效果不佳,关节外科采取了使用了冷却效果好、柔韧性强、易于观察的PVC透明可绑冰袋,由于PVC透明可绑冰袋使用方便、舒适度高,患者更愿意配合进行冰敷治疗,不仅可降低关节外科手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在临床的应用不仅提供了便利性,增强了患者的依从性,还保证了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图1:普通冰袋 图2:PVC透明可绑冰袋
脊柱外科、眼科
规范化脊柱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流程,提升患者住院体验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是ERAS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术后离床时机、方法、方式不正确,可导致患者体位性低血压、晕厥以及跌倒等不良事件。脊柱术后患者因为担心早期下床会引发不良后果,常常焦虑不安,甚至拒绝下床。针对这一特别时刻,脊柱外科成立“医-护-家属”专项小组,围绕“系统评估、风险管理、规范流程、关注感受”四个维度,制定《脊柱手术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流程图》,每天早上晨交班分批进行脊柱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流程规范化、同质化培训,确保有效落实。
通过以上措施的有效落实,术后患者未发生下床活动不正确、不规范导致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晕厥跌倒等不良事件发生,护士工作成就感和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明显提升。
【改善护理服务.延伸服务】
梨园社区
医家专科联盟 赋能慢病管理
近年来,实行了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后, 到社区就诊的慢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且多数老年人常同时患有高血压、 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病。老年人并发症较多,病情复杂,对慢病管理护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存在慢病患者专业护理知识储备不足,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对护理服务个体化与专业化的需求。
今年梨园社区护理团队纵向整合资源,根据社区患者及居民的疾病特点及护理需求,结合我院专科护士的分布领域,确定糖尿病、伤口造口、老年专科、康复4个类别的专科护士作为人才资源库。采用线上培训理论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开展慢病专科护理服务团队岗前培训 ,落实专科护士服务。将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延伸到社区,构建分级诊疗,强调慢病防治,发挥专科护士在慢病管理中的作用,极大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泌尿、肛肠外科
延伸护理服务 助力“带管人”生活提质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会渐渐出现尿频、尿急症状,很多人都认为是年龄惹得祸,“前列腺”老化了而已。一拖再拖,久拖不治,想治时,身体吃不消根治手术。无奈,只能做膀胱造瘘,成为一名“带管者”。年轻时的“想当然”如今的管“绊”终生。
然而造瘘之后,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尿管的定期更换维护成为“带管人”每月的必修课。家住杨园的赖爷爷,就是这样一位“带管人”,如今已经82岁高龄,从之前每月上医院更换尿管,至如今卧床在家搬运困难,难以继续上医院更换造瘘管。
赖爷爷的女儿了解到武昌医院能上门提供护理服务,欣喜的在平台下单。泌尿外科护理团队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来到来爷爷家中,按规范穿戴好隔离衣鞋套,在无菌操作下,为赖爷爷更换了膀胱造瘘管。通过观察沟通了解到,赖爷爷的集尿袋未按使用规范定期更换。专科护士详细的为家属讲解了带管的居家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家属对护理膀胱造瘘管护理服务延伸到院外,走入家庭工作非常满意,也增强了护士职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