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靖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蓬安平头青年农场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纪念 (3)

我的第二故乡之地名探析

创建于03-19 阅读2186

  

  那一年,我们上山下乡,来到了一片嘉陵江水环绕的沙洲上。下乡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会”上,知道了我们要去的地方,好似称为什么青年队,又称为什么农场。当来到所谓的农场时,农场的领导和老农们的口中又称谓这个地方叫做“中包”,说这里就是建设在“中包”上的农场,是我们这些知青们将要劳动和生活的地方。

  于是乎,“青年队”、“知青队”、“中包”、“中包农场”、“知青农场”等等名称就成为了我们对这片沙洲常用的称谓。在多少年之后,这些称谓还牢牢地记忆在我们的心中,时常挂在我们的嘴上,还在向着我们的后辈们传说,说那里就是我们这些知青们的第二个故乡。

嘉陵江畔的那一片绿洲 ,就是我们的第二个故乡

  下乡伊始,那一片沙洲的诸多名称就曾经让我有过些许的困惑,还有那么一丝丝的迷惘。2018年,有幸参与了我们青年队歌曲“中包之歌”的改编,要将其改编为一首述说我们那一段艰辛历程的歌,以纪念那难以忘怀的知青生活。为了在歌名中采用正式的地理名称,我努力地回忆着当年在这一片沙洲上曾经有过的诸多称谓,发现她是那样的繁多,让人难以取舍。

  我思量着,从那过往的历史档案中,查找出这一片土地上曾经有过的正式名称,用以来确定我们这一首知青歌曲的歌名。也正是因为这一想法,引出了我在这一片土地名称上诸多新的发现。

  地理名称的查找,当以国家正式出版地图资料中的命名最为权威。因手边的地图书册有限,故首先想到了在网上搜寻。很快地,在网上的卫星地图页面中,找到了我们知青队老农口中称谓“中包”的那一块地方,但却发现她已经是绿洲、房舍均不见,惟余一片汪洋,闪烁着点点潾光,碧波中飘荡着“白水滩”三个惨白的大字在眩目、刺眼。

昔日,我们的第二故乡

如今已变成了一片汪洋中的“白水滩”

   “白水滩”这一地理名称,因嘉陵江中金溪航电枢纽工程的修建,水淹“中包”之后,才在卫星地图等地理资料中出现。其中的“水滩”二字尚可理解,但因何又选用了一个“白”字打头,成为了“白水滩”这一称谓,就让人一片茫然。那一片沙洲的原有名称若为“中包”,则这里“白”字的出现就让人不解,并深感突然。

  感觉中,卫星地图中这个“白”字的选用必定还有其历史的渊源。我又继续地查找,先后在成都的四川省立图书馆中查获到了载有我们“中包”所在区域的几本地图书册,也就是在这些地图册中,让我有了惊奇的发现,我们的第二故乡那完美的心形身姿让我第一次见全。

我们的第二故乡,形若一颗绿色的心脏

跳动在那嘉陵江水流动的琴弦上

      在上面的地图书册页面中,绘有我们“中包”那完整的身形地貌,她形若一颗绿色的心脏,不停地跳动在嘉陵江水那缓缓流动的琴弦上。

  在另一本地图书册页面中,发现“青年农场”这一个醒目的标注,出现在了那一颗绿色心脏的位置旁,这一与我们知青们息息相关的地名,是国家对我们这一片沙洲的正式命名,也是为我们这一批上山下乡的知青们而更改地名。

我们的第二个故乡,在国家的正式命名中为

蓬安平头“青年农场”

  “青年农场”之名的查得,让我一阵阵的欣喜,让我们的知青之歌取名有据,有了一个正式的地理名称可依。但遗憾的是,卫星地图上“白水滩”中“白”之一字的由来还是一无踪迹。

  为弄清“白水滩”中“白”之一字的由来,我又先后在蓬安县档案局和四川省立图书馆中多次查寻,最后终于在四川省立图书馆收藏的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所著重印版《蓬州志》中,查获到了“白”之一字的由来,并得知我们的农场在老农们口中的“中包”这一名称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个正式而古老的名称,这个名称就是“白头滩”。

《蓬州志》,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编著

 《蓬州志》上卷   蓬州志纪川篇第三

  第38页中关于“白头滩”的相关记载

  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编著的《蓬州志》上卷“蓬州志纪川篇第三”第38页所载文字中有“蓬之川,以嘉陵水为干,自南部东南来,过石垭之滩而后入境。……。在西河口其南,州境也。西有小溪日:楼房沟,自分水岭东北流为蓬南之界,昔有白头滩,左当金鸡庙,右当土地哨,嘉陵水自是北东流十里。”等内容。 

  细读这一段文字,可以明了,昔日里,老农们口中的“中包”之前还有一个更为古老的正式名称,那就是《蓬州志》中所记载的“白头滩”。而那卫星地图中的“白水滩”之名则只是在恢复那远古的旧名,只不过如今已是桑田几变、山河互易,老农们口中的“中包”位置已是一片汪洋,无头可白,只能将那“头”之一字改为了“水”字来替之。

      对于老农们出口必言、我们知青们也朗朗上口的“中包”这一名称,我翻遍了能查获的所有资料,均未能搜寻到一丝丝踪迹。我细细思量,设想到一种较大的可能:明、清及民国时代中,那《蓬州志》所记载的“白头滩”之名虽然古已有之,但几百年来的历史的变迁和人世替代已冲淡了民间对那片沙洲正式名称的记忆,周边的村民们也各自忙于自己的生计,终日里所见的只是那嘉陵江水的或涨或落,“白头滩”在他们的眼中也只剩下了“水涨漫滩一大河,水落江中一沙包”,在这一景况之下,给那片沙洲冠以“中包”之名,也就自然而生,成为了周边村民们口中对她的称谓。

  纵观这些地理资料的记载及分析,可以看到,老农们口中所谓的“中包”这 一名称,只不过是“白头滩”周边村民们口中的一个俗称。所能查询到的只有那“白头滩”、“青年农场”和“白水滩”这几个载入地理史册的正式名称,也只有“青年农场”之名才与我们这些曾经在那一片沙洲上战斗、生活过的知青们有着息息相关亲近。

阅读 218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