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时间:2024.3.19
活动地点:办公室
活动内容:
1.观看专家课例
2.议课
3.集体备课第三单元
4.学习新课标
“教而不研则愚,研而不教则虚”。为加快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每周周二一周一次的集体教研活动如期而至,我们三年级组语文老师早早的走进办公室,期待着这次思想火花的碰撞。
本周我们全组老师一起观看王林波老师《鹿角与鹿腿》这一课。
《鹿角和鹿腿》这一课王老师亲切自信的教态、娓娓动听的教学语言为我们以后的教学树立了新的标杆。看似简单却不简单的一堂课洋溢着教学的激情,展示着青年教师的活力,让我们回味无穷。《鹿角和鹿腿》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寓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讲述了小鹿对鹿角和鹿腿态度的变化,告诉我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要光图美丽,也要讲实用价值。在老师的教学中环环相扣,活力四射,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
一、目标明确,发挥学生主体意识。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欣赏”、“抱怨”这一组词,让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将全文紧紧围绕鹿前后心情的变化展开,引导生讨论“变化”的原因以及整个事件背后蕴含的道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以读悟理。
课堂导语设计,无时无刻把学生当成了亲临现场的观众和鹿本身,如“你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鹿”“你想对自己的鹿角说什么”,变换角色朗读等,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喜鹿之所喜,忧鹿之所忧,急鹿之所急,调动学生积极性,整堂课活力四射,兴致高涨。
三、捕捉留白,发挥想象。
抓住了课本的留白处,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如“你看到了怎样的小鹿”“此时,小鹿会说些什么”,走进小鹿,让小鹿鲜活地进入每个读者的内心,真正做到“教在学生思维未开启时,点在学生难理解处”。
整堂课,如流水般过来,学生学得轻松,老师听得舒心,值得我们学习。
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本单元安排了以“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主体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旨在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其中“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了我们的民俗习惯,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传递着中华儿女的情感,此活动中,学生进一步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本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单元内容都凸显了语文要素的学习:《纸的发明》一课,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一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赵州桥》设置课后练习,引导学生体会(一)教材分析
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的情景,表现了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风俗。本单元安排了以“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主体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旨在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其中“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了我们的民俗习惯,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传递着中华儿女的情感,此活动中,学生进一步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三年级的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与有些节白的风俗知道的不很清楚,对造纸术、赵州桥、《清明上河图》这些传统文化知道知之甚少,因此学习时,学生会有一定的好奇感,收集传统节日资料,交流还是很有兴趣的,但要写出过节的过程,会有一定的难度。三年级上册已经单元目了解了“借助一个意思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但只局限在内容上,对于表达方法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本周集体学习新课标,探讨习作教学的方法。
教无涯,研不止。只有在磨砺中前行,我们二十七小的小语人才能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
策划:教务处
执行:三年级语文组
美篇:李金鑫
审核: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