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1+N”播种计划(第五期)|携手共研科学路,戳力同筑科学梦

昌吉州闵建玲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
阅读 331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助力全州各县市科学教育均衡发展,有效发挥昌吉州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昌吉州闵建玲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联合昌吉州科协、昌吉州王传良青少年科学庭州名师工作室、玛纳斯县罗军名师工作室开展“送教下校”活动。3月19日,在玛纳斯县教育工作服务中心赵喜梅老师的大力支持下,七位教师为玛纳斯县第一小学和玛纳斯县第二小学共送教三、四、五年级7节科学课。

罗军老师带来四年级科学课《点亮小灯泡》,罗老师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灯光是靠什么亮起来的? ”来揭示课题,再引导学生认识电线、灯光、电池这三种材料,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连接电路,“点亮小灯泡”,课堂结构清晰,尤其在“学生想办法点亮小灯光”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大胆探究,想出了各种方法连接方法,符合科学课的特点。本课的重点是“电流是怎样在电路里流动的”,教师在四人小组探究时,给孩子们自制教具,孩子们充分的进行验证交流,突破了教学重点。

工作室成员韩伟伟老师带来四年级科学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韩老师重点培养孩子们用科学家的视角来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三种岩石。本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学习的方法。韩老师创设条件“科学家这样做”让学生学着用科学家的视角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在大量的亲历活动中,让学生能够认识岩石的多种特征,同时让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在过程中体会并学会科学观察、研究的方法。

工作室成员王海霞老师带来五年级科学课《用沉的材料造船》,王老师充分利用问题引导,通过对“我们用了什么方法,让橡皮泥和铝箔漂浮在水面上?”、“为了让船型橡皮泥和铝箔稳定地漂浮在水面上,我们又用了什么方法?”两个问题的梳理和研讨,充分给予学生动手探究机会。 学生通过设计,制作,测试船模,改进与反思。培养学生科学技能,工程与技术素养等。

热艾拉老师带来三年级科学课《比较相同时间运动的快慢》,立足于教材,从学生观察和探究的需求出发,以生为本。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建构时间与距离之间的模型,解释现象和数据;基于获得的方法和数据,运用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的思维,建立数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

工作室成员席亚萍老师带来五年级的科学课《食物链和食物网》,通过创设有趣的动物案件侦查情境,在学生的板贴、板演、画箭头等实践活动过后,明确食物链的概念。老师把目标定位为“‘模型’体验,把图片、文字还原成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变‘知识存储’为‘观念建构’”。引导学生通过游戏参与真实的“模型”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整理游戏中隐含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联系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完成从具象感知到抽象概括的转换。学生从“旁观者”转化为“当局者”,亲身体验当一种生物受到侵袭、危险甚至濒临灭绝时,“食物网”会表现出不稳定甚至“松开”和“坍塌”,在情境中较好地达成了观念建构的目的,做中玩,玩中学,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了知识,升华了感情。

工作室成员赵中魁老师带来四年级的科学课《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学中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岩石和土壤的特征和相关概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课程的结构清晰,逻辑性强,按照时间顺序或概念顺序组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程内容,教材中有关岩石的资料,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并总结观察研究岩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加油!加油!”三年级1班全体学生呼喊着!兴奋着!全班20个同学齐上阵,虽然使足了全身的力气,但最终还是败下阵来。“太奇怪了?”“书怎么拉不开呢?”“哦!原来是物体间接触面积越大,摩擦力越大。书页交错叠加相当于增加了接触面积,叠加的越多接触面积就越大,摩擦力也就越大,所以两本叠加的书很难分开!”工作室主持人闵建玲老师给三年级1班学生带来了一节体验拓展课《摩擦力》。

00:10
00:09

课后,昌吉州科协为孩子们带来精彩的AI机器狗展示,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围观。该狗通过工作人员发送指令,可进行翻滚、站立、跟随等动作,其后期还可用于灾害救援、警用侦查等,展示了我国在智能机器人领域取得的长足发展,引发同学们的阵阵欢呼声。

00:24
00:30

此次送教下校活动,不仅为名师工作室优秀教师提供了展示风采的平台,而且为昌吉、玛纳斯县两地科学教师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还传播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进一步实现教师间的教学研讨,促进两地教师共同成长。

阅读 331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