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使命是苏醒万物,时间的使命是记录一切,而我们的使命是塑造生命力。作为老师,我们又该如何“塑造”学生生命力呢?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老师有不同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有一致的方向和目标,即培养塑造具有生活生命力、学习生命力、创新生命力的学生。
正逢春时,3月19日,语文组以《新方案 新课程 新标准》为引子展开一次“使命塑造生命”的读书交流活动。
张老师从“读”和“教”两方面对学生的培养塑造做了解读。她认为教师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引导学生向“成人、成才”的方向前进,指导学生如何“成人、成才”。老师使命在肩,必须不断通过“读”和“教”进行自我充实,自我成长,自我完善,正所谓“己欲立而立人”。使命塑造生命是双向奔赴的结果,老师要引导学生从“阅读”到“悦读”,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这样生命塑造才有可能发生。
郭老师谈到,教师要不断“变”才能不断“生”,变则通,通则久。时代不同,学生不同,事情不同,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教师唯有不断革新教育理念,对讲授式教学进行取舍,去糙取精,吐故纳新,方能再生,教师的“生”才能促进学生的“生”。
刘淑芳老师将《守株待兔》的观后所思与自己所教的《项链》进行了比较,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成长的过程,在反思的过程中前进,在前进的过程中反思。如此反复,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扛起使命的大旗,才能真正将大旗插入学生“心田”,引领学生走向远方,走向未来。
姜老师认为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引导他们积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的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改善课堂生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生命在课堂中得到无限可能,在课堂外得到无限延伸。
郭俊峰老师提到教师要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不断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明确“教”是为“学”而教,而不是为教而教。老师的使命不是简单的教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乐学。并从《项链》课堂实例角度出发谈自己的课堂思路的改变和课堂设计的实践经验。
金淑霞老师讲到,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老师的教学不是片面的教,而要重视学生的学,不能以教代学。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记中学”“做中学”“悟中学”的结合体,而非一以贯之,一降到底的“记中学”。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实现学生的转变,要转变学生就要转变课堂,就要突破记中学的事实性知识的教学格局,建立做中学与悟中学及其相应的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的认识基础。
范老师谈到自己的收获主要有三点,首先是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其次是使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和连贯性;最后是改革评价方式。理念转变是关键,理念带动行动,行动促进成功。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但适合我们学生的就是最好的,正如习主席说,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评价方式不能单一,要多元化,要符合实情。这样的理念,这样的教学,这样的评价方式、评价体系才能塑造真正的人,大写的人,有生命力的人。
李老师从“道、法、术”三个层面谈核心素养。我们不仅要教学生“是什么的问题”,更要教学生“为什么是以及能够是什么的问题”。人生有涯,而知无涯,我们要做“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将“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的方向上,以“生”为本,致力于培养塑造无限发展可能得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培养学生,塑造学生,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陈校长用一个浅显的比喻句给大家阐述了师生间的关系。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需要经过园艺师的修剪、照顾,同样学生的成长也需要老师的“修剪、栽培”,老师该如何栽培学生呢,只有转变观念,加强学习,不断读万卷书,努力行万里路,及时进行自我归零,重新调整自己,与时俱进。
刘校长总结到:困难越大,魅力越大。我们所面对的困难就是彰显我们魅力的机会,变困难为机会,变困难为魅力。经过两年多的读书行动,欣慰的是“我们教育观念的转变”,这些无形的转变都是我校发展的重要基石,同时距离我校提出“四有老师”的目标又近了一步。这便是读书的功效,教师如何将这些功效放大在学生身上——做学生读书的引领者。
然而我们能给学生的世界是有限的,书能给学生的世界才是无限的。
学生的成长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的教学同样如此,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打通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的通道就在我们理念的转变、行动的改变。
肩负使命,就要塑造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