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四•红领巾广播站】让文物“活”起来——董其昌行书淮安府濬路马湖记卷

荀子实验第四小学
创建于03-19
阅读 24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00:00
02:49

           广播员:六年级(10)班 闫羽墨

    她就读于荀子实验第四小学六年级(10)班,她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朋友;她学习勤奋,积极向上;她多才多艺,爱好广泛,热爱朗诵、跳舞和读书。

    《淮安府濬路马湖记》卷,明,董其昌书,纸本,行书,纵29.3厘米,横607.5厘米,132行。

  款署:……董其昌撰并书。……魏应嘉篆额。……徐标建。有沈荃题跋。“王鸿绪印”、“安仪周家珍藏”及“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等内府藏印。为王鸿绪、安岐、张若霭、清内府旧藏。

  此卷写碑布局疏朗匀称,又是董其昌晚年之作,其书“渐老渐熟,反归平淡”,寓生秀于扑茂苍拙,自然洒落。董其昌自评曰:“余书与赵文敏较,各有长短。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容台集》)言中表白其艺术上的追求。清人包世臣云:“应为“华亭受箓季海(徐浩),参证于北海(李邕)、襄阳(米芾),晚皈平原(颜真卿)而亲近柳(公权)、杨(凝式)两少师,故其书能于姿致中出古淡,为书家中朴学。”董临古人各家书,面貌雷同,但善于摄取古人用笔和字形结体的巧妙,融和变化成为自己的面貌而免于“奴书”,冲破明朝一代刻意摹帖选古的篱藩,以灵脱挥洒的笔意见世,推陈出新,使人心眼为之大开。

                  图文:六年级(10)班

                  编辑:郭三桥

​                  审核:王莹

              荀子实验第四小学外宣办

阅读 24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