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第24个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睡眠,人人共享”。睡眠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而充足、高质量的睡眠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世界睡眠日”的这一天我们来聊一聊宝宝睡眠那些事儿。
对于宝宝来说,怎样的睡眠才是正常的睡眠?宝宝睡眠发育有哪些特点呢?
一、宝宝睡眠存在两种时期(快波+慢波)
即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NREM睡眠又称为慢波睡眠,在婴儿又称为安静睡眠。表现为呼吸平稳、心率减慢、血压下降、体温降低、全身感觉功能减退、肌肉张力降低,无明显的眼球运动。REM睡眠又称为快波睡眠,在婴儿又称为活跃睡眠。这一时期全身总代谢减低,除眼肌和中耳肌外,其他肌肉的张力几近消失。正常生理睡眠结构由REM和NREM组成,两种睡眠交替进行。文字太长,那么请看👇图
关键点:儿童至2-6岁时,睡眠结构才接近成人。
二、儿童睡眠发育特点
不同年龄的儿童对于睡眠的需求量存在较大差异。且在同一年龄段,不同个体之间的需求也不相同。随年龄增长,婴儿的生物节律逐渐与外界的昼夜节律同步,昼夜睡眠节律逐渐形成。表现为每天的睡眠次数减少,睡眠时间相对集中在夜间,夜间睡眠时间逐渐延长,白天小睡时间逐渐缩短。根据《中国0-5岁儿童睡眠卫生指南》,不同年龄段儿童睡眠时间如下:
三、不同年龄段儿童睡眠发育特点
(一)婴儿睡眠
生后第一年婴儿白天睡眠变化较大,白天睡眠次数从小婴儿的4次至婴儿后期1次,每次睡眠时间30分钟-2小时不等。1-2月龄婴儿可随光线变化调整睡眠,2-3月龄是建立昼夜睡眠的关键年龄,婴儿睡眠时,家长哄、拍或哺乳行为,会使婴儿建立不好的睡眠条件反射,影响婴儿学习自己安定入睡。家长应帮助婴儿逐渐建立自己的睡眠、觉醒规律。50%-80%的婴儿在9个月的时候可以夜间睡眠连续。
(二)幼儿睡眠
幼儿睡眠时间存在个体差异。幼儿平均睡眠时间11-14小时(夜睡9-10小时,日睡2-3小时)。一般1岁后的幼儿仍有白天小睡2次,18月龄时白天小睡1次至2岁左右,约1/2的3岁儿童还有白天小睡习惯。幼儿可出现较多睡眠问题(20%-40%)。出现夜间恐惧可能与想象力的发展有关。幼儿的分离焦虑也可使入睡困难或频繁夜醒。但幼儿已能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实施简单的行为干预纠正不良的入睡习惯。
(三)学龄前儿童睡眠
已建立约90分钟的睡眠周期,多数儿童不愿意日间小睡,60%儿童常发生夜醒。学龄前儿童想象力和幻想力的发展可增加夜间恐惧发生。幼儿园或家长不宜强制儿童午睡,避免夜间入睡时间延迟。
(四)学龄儿童睡眠
睡眠模式已较稳定,夜间睡眠时间固定,日间几乎无小睡。学习或家庭生活模式常常影响儿童睡眠与觉醒规律。随着自主性增加,这一年龄段儿童不加选择参加过多活动,如学习、社交、运动及家庭活动,媒体和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咖啡因摄入等,这些均可影响儿童睡眠。如儿童出现反常的日间疲倦、嗜睡,可能需要排查疾病与睡眠问题。
睡眠有正常的节律和规律,正常的入睡时间,符合正常的睡眠的规律,从浅到深到乱动到不动,自然醒这都是正常睡眠,如果在睡眠的过程中,比如入睡困难、醒的早,睡眠的时候不踏实浅睡深睡都不规律这是睡眠节律出问题,比如出现了梦游、梦魇,就是起来做恶梦吓醒这些都是睡眠障碍。有些孩子还伴有睡眠打鼾,鼻塞、张口呼吸、憋气甚至呼吸暂停等,这些情况都提示孩子出现了睡眠问题。这时家长要引起重视,需要领着孩子到专业科室进行评估,据情进行相应的干预和治疗。
四、培养良好的睡眠
(一)减少睡前运动:睡前剧烈运动会使大脑神经活跃,容易导致入睡困难。孩子在睡前要减少运动,也不要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睡前半小时呈放松状态,从而提高睡眠质量。
(二)养成定时睡觉的习惯:定时睡觉可以提高孩子的睡眠质量,孩子应养成定时睡觉的习惯,做到早睡早起。
(三)营造良好睡眠环境: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睡眠环境来提高孩子的睡眠质量,睡前关灯,不发出噪音,营造一个宁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四)睡眠之前这个不要吃东西,不要喝水,防止夜间起夜。
(五)其他,有的时候缺钙可能会导致睡眠不好,缺乏微量元素也是会引起睡眠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