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发展与指南》明确指出:“各年龄段幼儿要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提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条件。”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独立性发展的第一步,对其身心健康、自信心、责任感等方面有着重大影响。让我们一起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吧!
幼儿自理生活内容
小班幼儿(3—4岁):
1.在提醒下,按时睡觉、起床,并能坚持午睡。
2.喜欢参加体育活动。
3.在引导下不偏食、挑食。喜欢吃瓜果、蔬菜等新鲜食品。
4.愿意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
5.不用脏手揉眼睛,连续看电视等不超过15分钟。
6.在提醒下,每天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
7.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鞋袜。
8.能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
9.能熟练地用勺子吃饭。
中班幼儿(4—5岁):
1.每天按时睡觉、起床,并能坚持午睡。
2.喜欢参加体育活动。
3.不偏食、挑食,不暴饮暴食。喜欢吃瓜果、蔬菜等新鲜食品。
4.常喝白开水,不贪喝饮料。
5.知道保护眼睛,不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连续看电视等不超过20分钟。
6.每天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方法基本正确。
7.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钮扣。
8.能整理自己的物品。
9.会用筷子吃饭。
大班幼儿(5-6岁):
1.养成每天按时睡觉、起床习惯。
2.能主动参加体育活动。
3.吃东西时细嚼慢咽。
4.主动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
5.主动保护眼睛。不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连续看电视等不超过30分钟。
6.每天早晚主动刷牙,饭前便后主动洗手,方法正确。
7.能知道根据冷热增减衣服。
8.会自己系鞋带。
9.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物品。
10.能熟练使用筷子。
11.能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或用具。
幼儿自理能力培养误区
误区一:溺爱孩子
——因舍不得孩子“受累”而凡事包办代劳。父母爱孩子本无可厚非,但爱不是无原则的包办,幼儿在家中受到了来自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两代人的共同关爱,经常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怕磕着、碰着,时间一长,就会容易依赖于大人,自己却什么事情都不会做,这不仅影响幼儿自理能力的形成,更不利于幼儿性格的发展。
误区二:缺乏耐心
——因孩子吃饭“漏嘴巴”或动作慢,便不愿等待,自行代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吃东西漏得满桌子、满地都是,家长在后面跟着收拾,孩子吃完就走了。原因是家长总是担心孩子能力还不够,做不好、不会做,或者耽误时间。其实,3-6岁的学龄前儿童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和劳动能力,我们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他们锻炼的机会。
误区三:形成惰性
—— 许多家长认为幼儿年龄小,没有足够的自理能力,不必急于让幼儿自己动手,等幼儿长大了,自然而然就会了。但殊不知,一旦依赖性养成,那么想要完全消除就非常困难了。失去了自己动手做的意愿,在之后可能养成懒惰的习惯,即使有些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不愿意动手。此外,学龄前属于动作发展的关键期,可以通过家务劳动来发展其大肌肉动作和精细动作。
给予家长的建议
1.家长可以结合幼儿生活,孩子自身的年龄特点,帮助孩子制作一份专属的计划表或每日作息表,让每天的时间过得更有意义。
2.让孩子每天从起床开始,自己完成穿衣服、洗漱、如厕、吃饭等事项,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强孩子自我服务意识。
3.家长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幼儿选择与自理能力有关的绘本,或者开展亲子阅读,为幼儿提供学习的素材,通过绘本激发幼儿去尝试做生活中力所能及事情的意愿。
4.家长坚持采用记录表或奖励打卡的形式及时将孩子完成的小任务记录下来,并给予表扬,让孩子更有成就感。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习和展示自己的本领,培养幼儿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我们的小计划
结合我园实际,我们将根据幼儿个体发展情况,组织幼儿分组、分类开展自理能力大比拼活动,请家长朋友生活中注重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相信孩子,将小小的任务交给他们,一定会有大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