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教师是提升教育水平的主力,要不断提升教师的能力素养。为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昌吉州闵建玲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闵建玲组织工作室成员开展科学“1+9”数字化能力提升系列学习。
3月18日,工作室成员开展第一期的学习,线上参加由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举办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专题培训。
培训内容
1.AI+教育:从“做题家”走向生成式探究学习专家
授课专家:黎加厚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系教授
2.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助力教学创新
授课讲师:王君 科大讯飞AI应用教研院高级教研员
3.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学融合创新经验分享
授课讲师:秦岭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国培项目专家讲师、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科研室副主任
培训体会
工作室成员汪艳华老师:人类智慧与机器智慧相结合的人-机智慧学习方式不断显现其独特优势,在教师专业发展与自我身份建构中不断释放其革新力量,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明白了我们要与时俱进,做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派教师,加强责任意识,大胆探索,不断总结,分享与交流。
工作室成员郑媛媛老师:通过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应当具备与时俱进的视野,积极学习、认识数字技术,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人工智能离我很近,勇于打破学习壁垒,大胆尝试探究,让知识和技能有力地推动我的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工作室成员席亚萍老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了解到了生成式探究学习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操作,通过人—机互动对话、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来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教师和学生在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博弈中,获得与过去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使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等完全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工作室成员覃海莲老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在未来我们的科学实验课程中,由于成本、安全或其他限制无法开展的所有实验,现在可通过AI驱动的虚拟实验室实现。学生可以使用AR/VR技术或交互式软件模拟复杂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实验过程,获得真实感十足的动手体验。
工作室成员王海霞老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堂教学活动中生成式探究学习,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共同创造知识、共享知识和拓展知识的课堂学习环境。在生成课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单向预设和传递者,而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生成课堂的核心是强调教学全过程中将预设性、动态性、开放性、生成性相融合,它不但促进学习者形成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还鼓励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实现知识的创新和拓展。
工作室主持人闵建玲老师: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犹如百年惊雷,改变了我们对新课堂的认识。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可以绘画,还可以作曲、写诗词、写对联、写文章、做PPT、编代码、制作视频,甚至与我们对话聊天,成为每个教师的智能助手和每个学生的导师和学伴。我们每个成员能够学会打开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是教学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第一步。生成式探究学习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操作。今天,生成式课堂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普及进入学校课堂后的新变化,我们该如何重新认识课堂呢?如何在教学中用好生成式人工智能,值得我们去探索!
工作室将持续开展此专项培训,不断探索数字化条件下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努力培养拥有数字素养的“未来”教师,指导教师们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新技能,借助变革的数字技术,提高教育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