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含新意,春来万物生。
学习新课标,践行新课堂。为扎实落实教研员提升教研质量的八项基本要求,根据海阳市教研室统一安排,学科教研员深入教学现场执讲示范课,进行“驻在式”教研。2024年3月18日下午13:40,小学数学教研员修洁老师为全市小学数学教师奉献了一堂生动的示范课。
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观摩形式。线下修洁老师携手育才小学三年级八班的同学,呈现了三年级下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课后进行了现场说课。线上由各学校统一组织观摩,全市数学学科领导及数学教师共400余人参与了学习。
一 课堂展示
课堂紧扣“计数单位的个数”这一核心概念开展教学,以“分—算—合”这一主线贯穿课的始终,注重学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的提升。
回顾旧知:打通乘法运算隔断墙
课堂上,首先由学生口述23×2、123×2、23×12的 计算过程,唤醒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学生第一次感悟计算与“几个一、几个十”相关的知识本质。在由点子图到长方形的抽象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算—合”的计算方法,为探究新知提供经验。
探索新知:感悟乘法运算一致性
活动中,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迁移。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展开自主探究,经历在长方形上分一分、算一算、连一连、小组讨论交流等活动,第二次感悟三位数乘两位数本质——计算计数单位的个数,体会乘法的通理和通法,感悟运算的一致性。在经历探究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观察对比:明晰乘法运算知识本质
课堂中,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以及三位数乘两位数及其验算的竖式,采用以问题串的形式催生学生的思维,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思维对话。学生回顾每个竖式的计算过程,分析积的层数以及每层积表示的意义,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明晰乘法运算的知识本质,第三次感悟都是运用“分—算—合”的方法算出了“几个一、几个十和几个百”,进一步感悟运算的一致性。
数形结合:建立乘法运算的结构模型
本节课巧妙运用图形代替数字的方法,通过逐步增加第二因数的位数的动态引导,引领学生观察分析积的层数的变化以及每层积表示的含义,逐步引导学生建构乘法的结构模型,以结构化的思维使学生达到深度学习,把课堂推向高潮。
二 思路解读
在随后的说课环节,修老师以“单元整体设计、核心概念、计算本质、知识联结、笔算乘法认知结构”这几个关键词解读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课的设计重点关注三方面。
1.落实运算一致性,抓住核心概念和一条主线。
2.注重算理与算法融合,重理重法渗透思想方法。
3.注重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和模型意识。
虽然《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小学阶段整数乘法的终结课,但学生的思考却未停止。
这样的课堂设计给学生心中种下一颗思考的种子,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习活动经验的积累。
三 学习与思考
这节示范课不仅让线下学习的同学们思维萌芽,更让线上学习的数学老师们有了诸多思考。
尾声
教研员引领一个区域的教学发展方向,每天走在和基层老师一起成长的道路上。教研员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过硬的实战本领。
教研员站在研究者的角度,经历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课堂施教等研究过程,不仅强化了“教”的使命,更锚定了“研”的站位。回归课堂,深度思考,引领海阳小学数学教师团队一起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