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中国人最远的旅程  “南美+南极”

三、阿根廷,我为你哭泣(l)

Zhenhuan
创建于03-18
阅读 174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上接 三、阿根廷,我为你哭泣(k)

--(二)探访布市老贵妇---雷科莱塔街区及周边--10、阿根廷三件事:看探戈、喝红酒、吃牛肉

    (三)探究布市的“里子”拉博卡

    我总结布市有三个形象,如果把马德罗当成布市高大上的新招牌,那典雅与傲慢的雷科莱塔就是老面子,而布市的里子在哪儿呢?当然就是激情四射的拉博卡了。小Tip:拉博卡又称博卡(La Boca),位于布市圣特尔莫区(San.Telmo)的东南部,是其建城史上的第一个主要港口,La Boca意思为“嘴巴”,因地处里亚丘埃罗(Rio Riachuelo)河口而得名。拉博卡犹如布市的摇篮。阿根廷独立后,布市早期的港口区拉博卡成为意大利移民(最早是热亚那水手)的定居点,他们在河边用船上的旧铁皮盖了房子,然后用剩下的油漆给房子刷上了鲜艳的颜色。十九世纪中后期阿根廷经济蓬勃发展,吸引了更多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移民到这里定居,布市逐步成为最欧洲化的南美都市,所以说拉博卡是布市的发祥地。

    有种说法,去南美旅游不可不去阿根廷,去阿根廷旅游不可不去拉博卡。因为在拉博卡能看到原汁原味的阿根廷基因,特别是足球、探戈和卡米尼托街巷。这些年阿根廷经济不景气,拉博卡成了治安最差的地区之一,游客被偷被抢的事情时有发生。黄色面孔在博卡区可能意味着歹徒的移动提款机。跟团去都要担心,手表不带、相机手机不拿出手。而且现在很多旅行社不安排拉博卡街游了。那我们怎么办?周先生夫妇和我太太都说听我的,让我定。那我就定了,做好功课,潇洒走一回!       

    11、拉博卡途中见闻

    我们18日乘早班船去乌拉圭,为的是躲避19日的阿根廷总统大选结果,担心出现骚乱。20日晚上我们才返回阿根廷,看到布市一派祥和,并未出现打砸抢。关于乌拉圭,我将专写一篇。在此接着续写阿根廷篇。

图331:早饭后从洲际酒店出来,顺着彼得拉斯街(Calle Piedras)一路南行约3公里,越走街道越破旧,虽然很多老房子还能从外观看出往日荣光,却由于年久失修,不得不在墙面上用鲜艳涂料和夸张线条作画来掩饰衰败。

图332:我们南行到瓜拉圭街(Calle Gualeguay)向东转弯前往博卡足球俱乐部,当横过帕特里西奥斯军团大道(Av. Regimiento de Patricios)时看到一个副食店,就走进去参观一番,以便对阿根廷市民的日常生活消费有个直观了解。左上方的价牌,猪前腿肉(按当时的汇率),相当于人民币25元一公斤,猪胸肉25元一公斤,宽牛排35元一公斤。下面的猪后腿肉,35元三公斤,比中国还便宜;左下方的价牌,奶油奶酪24元一公斤。特价瘦肉馅29元一公斤;中间Milanesa(瘦肉猪排,不是排骨,是肉脯。 Milanesa 是一种流行的肉制品。由切成薄片的上等牛肉或猪肉制成,通常用肉锤或刀背拍打至松软,然后裹上面包屑,在油中炸至金黄色。它在阿根廷的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经常作为正餐或派对上的点心食用)55元两公斤,鸡肉排45元两公斤,鸡翅6元两公斤。最右边39元一公斤的是墨西哥玉米饼Taco卷里面的鸡柳。挂在架子上的5升橄榄油45元。地上的鸡蛋30个一盘合人民币22元。基本可以看出,即便在高通胀下,畜牧业大国阿根廷的肉蛋品,奶制品和食油大多比中国便宜,而且质量要好得多。蔬菜水果则比中国贵。

12、来到糖果盒,腿脚不哆嗦 

图333:顺着瓜拉圭街继续东行三百米,到头就是艾拉拉街(Calle Irala),街东面是一大片狭长的绿地。向南看可见巨大的糖果盒--阿尔贝托.J.阿曼多体育场(Estadio Alberto J. Armando),那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大名鼎鼎的博卡青年队主场。小Tip:博卡青年竞技足球俱乐部(Club Atlético Boca Juniors )成立于1905年4月3日,阿根廷足球传统五强之一。其队旗、徽章、球衣和体育场都是蓝黄相间。源于上世纪初一艘瑞典货船靠岸时,在岸上踢球的小伙子们(博卡青年)正商量球队成立事宜,看到船上飘扬的瑞典国旗,就选择其蓝黄色作为队服基调。如今“博卡青年”在世界球迷心中是史诗般的存在。图为糖果盒体育场附近的小巷高墙和壁画。

图334:糖果盒体育场建在贫民区,为了让更多球迷看球,在有限空间里建起了三层看台,近似于直立。外墙上镶有俱乐部LOGO和球星头像,以及俱乐部取得冠军的黄星星。其实迄今博卡青年队已获得73座冠军,估计墙上是老黄历了,俱乐部也不更新。我们来阿根廷前,就计划要看一场顶级联赛,最好能有博卡、河床或圣洛伦索的比赛。结果不巧,阿根廷赛季已结束,只能看看糖果盒球场和博卡青年俱乐部博物馆了。

图335:破旧的糖果盒足球场是博卡球迷心中永远的爱,也是我去过的大牌球场如巴萨诺坎普、马德里伯纳乌、米兰圣西罗、曼联老特拉福德、拜仁安联和里约热内卢马拉卡纳等圣殿级球场中最为破旧寒酸的一座。球场在逼仄的贫民区中,为了让更多的球迷看球,不得不把看台修得陡直如挂在墙上看球。图中左侧球门后面第12区看台没有座位,供“场上的第12人”--铁粉球迷载歌载舞。阿根廷有一句著名的谚语:“来到糖果盒,腿脚不哆嗦 (La Bombonera, no tiembla)”。为什么不哆嗦呢?因为你会被球场内山呼海啸般的呐喊所感染,情不自禁地投入到了激情的海洋之中。在魔鬼主场排名中,糖果盒球场曾独占鳌头

    我年轻时曾是北京队和国家队的球迷,也体验过这种激情。最疯狂的一次是1981年,西班牙世界杯亚大区预选赛四强决赛,中国队坐镇北京工人体育场,主场迎战新科亚洲杯冠军科威特队。在8万名球迷震耳欲聋的呐喊声浪中,中国队3:0大胜科威特队。当时我感觉看台都要被球迷跺脚震塌了。看看现在的国足,这帮娘炮爷们真的愧对中国球迷!

图336:糖果盒体育场对面的纪念品店门口站着的模特是梅西,另一个是里克尔梅?坐着的是马拉多纳和里克尔梅。里克尔梅是为博卡青年队效力最长的球员,共14年。去年底高票当选为俱乐部主席。里克尔梅头上左侧的黄色宣传画就是被称作是球队“第十二人(el Jugador Numero 12)”的博卡铁杆球迷张贴的。

    博卡青年队出自拉博卡贫民区,并且从来没离开过拉博卡。尽管半个世纪前博卡青年就是阿根廷的大牌俱乐部,球王马拉多纳和战神巴蒂斯图塔、风之子卡吉尼亚和古典前腰里克尔梅等一众球星都曾效力于博卡青年,球队战绩彪炳,但仍脱不去贫民的烙印。布市另一家大牌俱乐部,也是博卡的死敌--河床俱乐部也出自博卡贫民区,可一旦有钱,早早于1938年就搬入纪念碑球场(1978年世界杯决赛球场),其所在的布市北部贝尔格拉诺社区(常常被误认为是努涅斯区)是一个中上阶层社区,为河床赢得了“百万富翁”的称号。

图337:糖果盒体育场里的博卡青年队史博物馆,展示着球队118年历史的足迹。为了给后面行程留出时间,也有博卡治安恐惧症在心中作祟,我们匆匆离开了糖果盒,前往下一站卡米尼托。

13、卡米尼托小路的春光乍泄

图338:从糖果盒西南角的何塞·加里波第将军街(Calle General Jose Garibaldi)南行约500米见到格雷戈里奥·阿罗兹·德·拉马德里德将军街(Calle General Gregorio Araoz de Lamadrid),就到了卡米尼托的地界了。卡米尼托是意大利热亚那移民后裔聚居区,图为卡米尼托的网红比萨店。

图339:我们沿拉马德里德将军街向东走,在伊伯鲁西亚医生街(Doctor Iberlucea del Valle)转南,目的是绕卡米尼托走一圈。这条街上不全是游客,我左边抽烟的女子,是博卡女小子装束(博卡小子是当地博卡球迷的昵称)。街角纪念品商店是热亚那铁皮屋。

图340:这一段的伊伯鲁西亚医生街是卡米尼托的主要步行商业街,其建筑属于典型的拉美非规划社区形态。拉博卡早期移民的建筑都是以简易的木条和铁皮搭建而成,建筑小而密集,相当于中国的违建。后期随着经济发展和家庭人口的增多,居民再行扩建和改造。生长在拉博卡,并以拉博卡为创作题材的阿根廷著名画家本尼托.金克拉.马丁(Benito Quinquela Martin,1890-1977。下午我们将在阿根廷国家美术馆欣赏他的画作)为了美化居住环境,使用涂料将自己的房子涂刷为缤纷的颜色,带动周边居民效仿,整个社区逐渐形成了现在这样五颜六色的拼贴风貌。图中右侧建筑的墙壁雕塑表现了卡米尼托文化的创建人马丁在港口作画。左侧建筑为马丁与阿根廷著名作曲家,卡米尼托文化的另一推动者,也是马丁的亲戚胡安.德迪奥斯.菲利伯特(Juan de Dios Filibert 1885-1964)的蜡像馆。后者在1926年创作了以卡米尼托为名的著名探戈曲 “小路(Caminito)”,从此探戈风靡阿根廷及邻国乌拉圭,走向世界。

图341:沿伊伯鲁西亚医生街向南走到麦哲伦街(Calle Magallanes),是个五路口(图中是路口小广场),继续向南就是河边港口了。建议亲友有机会来拉博卡,一定继续南行一百米到河边看看,那里的河岸彩路很有特色。而我们转向了西北方的卡米尼托小路。

图342:卡米尼托小路是东南向连接麦哲伦街、西北向连接拉马德里德将军街的斜街,全长约200米。这是东南口的路牌介绍和雕塑。阿根廷最有名的探戈曲《小路》就是作曲者胡安.德迪奥斯.菲利伯特在这条小路上散步时灵感突发写下的。我对探戈的起源做过调研,据说最早的探戈是上岸的海员为寻求刺激和泄欲而勾引当地少女或人妇,所以在相拥舞动时要机警地左顾右盼,表情严肃,担心少女的父兄恋人或人妇的老公出现和突然袭击。故探戈舞很长时间不被阿根廷的上流社会所接受,认为是下层的堕落文化。后来这种舞蹈被海员带到欧洲,最早是爱德华时代的英格兰妇女喜欢这种富有挑逗性的舞蹈,后来受到巴黎沙龙的青睐而流行全球,而探戈曲《小路》正是这一过程的催化剂。阿根廷上流社会是步欧洲的后尘,在探戈出口转内销后才接受了她。

    小Tip:探戈的起源地被认为是布市的拉博卡,特别是南郊河岸的“卡米尼托”小道。十九世纪晚期到二十世纪早期,这里汇聚了来自不同地区的海员和移民,他们的家乡文化和音乐在这里融合,最终形成了探戈。在国际上,探戈成为舞蹈、音乐、电影等领域的重要角色,是国际标准舞大赛的正式项目,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图343:这一段卡米尼托小路被称作街头博物馆(Caminito Street Museum)。平时很多街头艺术家在此卖画、演奏和跳舞。那天我们却没看到,估计是大中午的,都回家吃饭了。这不,卖画的架子都没收,也不怕坏人顺走几幅。

图344:没看到街头艺术家的探戈表演,我们就在这污水遍地、涂鸦满墙的探戈诞生地自学自演一番,也不枉拉博卡闯荡一回。对了,二十多年前王家卫带着张国荣和梁朝伟在拉博卡拍同性恋题材影片《春光乍泄》(Happy Together),映后获得9分好评。几年后张国荣为情所困跳楼自尽,哥哥的粉丝们来布市,都会到拉博卡的卡米尼托小路凭吊一番。

    平安游完拉博卡主要景点后,我们见好就收,及时离去。前往下一站国家美术馆。

 (四)阿根廷美术宝库的饕餮大餐

    前面说过,阿根廷曾是世界富国老七,南美贵族大哥。阿根廷人骨子里崇尚法国意大利文化。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阿根廷富人流行去欧洲旅行,回来时不像十年前的国人带回大包小包的Hermès、LV和GUCCI,而是带回艺术品古董。那时一个阿根廷家庭如果没件欧洲古董,都算不上富人。所以现在阿根廷有不少上档次的博物馆和艺术沙龙,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国家美术馆。

    我们接受上次的教训,下午留出了充裕时间参观国家美术馆。

图345:阿根廷国家美术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Fine Arts,以下简称美术馆)位于布市雷科莱塔区的布大附近。馆藏文物有12000多件,展示阿根廷国内外艺术作品。其中最为耀眼的是十九世纪欧洲的艺术品和本土艺术珍品。美术馆在欧洲艺术作品收藏的档次和数量上都是拉丁美洲之冠。图为美术馆正面大门,看这意大利建筑形式和颜色是不是有点像五月广场的玫瑰宫?

美术馆免费参观,不需存包,而且开放到20:00,让我忍不住要为她点赞。下面就我的观感,把不同展区印象最深的作品介绍给读者。

图346:这幅木板上的油画《圣母与圣子和圣约翰》,尺寸 66x51.5厘米,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画家朱利亚诺·布贾尔蒂尼十六世纪前期的作品。小Tip:朱利亚诺·布贾尔蒂尼(giuliano bugiardini 1475-1555),出生在佛罗伦萨。他在基尔兰达约(Ghirlandaio)的工作室认识了米开朗基罗。他的作品很受欢迎,因此在1503年加入了圣卢卡艺术协会。布贾尔蒂尼在1508年协助米开朗基罗完成了宏观巨制--西斯廷小教堂的天庭画《末日审判》,他还根据米开朗基罗的素描为佛罗伦萨的圣玛利亚堂画了《圣凯瑟琳的殉难》。

图347:从文艺复兴落幕到工业革命序幕时期的西班牙格拉纳达艺术家阿隆索.卡诺(Alonso.Cano 1610-1667)的雕塑作品:《带有施洗者约翰头颅的天使》,材质为木头上烧制的粘土,尺寸55 x 35x51.3厘米。阿隆索.卡诺非常博学,集建筑、雕刻、绘画技巧于一身。作品结构异常严谨,人物刻画栩栩如生。特别是他创作的这个光头小天使,一反传统神学的羽翼婴孩儿形象,具有明显的文艺复兴后期世俗化倾向,令人耳目一新。但从本质上,这一时期的西班牙艺术仍是以反宗教改革,维护天主教和封建领主统治为基调,却也展现了来自弗兰德斯的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 

    小Tip:上面两件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早期风格的艺术品里出现了两个约翰--圣约翰(使徒约翰 John the Apostle)和施洗者约翰(John the Baptist),他们是基督教圣经中的两位重要人物。很多对基督教略知一二的人往往混淆两个约翰,甚至以为是同一个人。施洗约翰是基督教信仰的先驱之一,也是基督教教义的创始人之一。圣经记载他于公元60年左右在约旦河畔为耶稣施洗礼,宣扬基督教教义。是新约、旧约和天主教、新教、东正教共尊的先知圣人。他是耶稣的表哥,在耶稣诞生之前即在民间宣传基督教义,后被犹太希律王监禁和砍头。他的头颅是基督教崇拜的圣物之一,据说现在供奉在法国亚眠大教堂。使徒约翰是耶稣基督的十二使徒之一,也是基督教新约的作者之一。他被认为在公元60年左右在约旦河畔受洗,后来成为基督教教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耶稣受难时嘱托他为玛利亚送终,当晚约翰就把玛利亚接到家中,后带玛利亚迁徙至小亚细亚以弗所传教,把基督教传入罗马帝国。我曾在2016年去土耳其以弗所探访过圣母玛利亚终老之处。圣约翰是新约《约翰福音》、三封书信和《启示录》的写作者。

图348:挂毯(壁毯)是艺术品世界的一朵奇葩。弗兰德斯壁毯曾是16-19世纪欧洲王公贵族客厅的标配。文献记载的波斯地毯已有两千年历史,后来游牧民族定居了,地毯从地上的实用品转为墙上的装饰品,伊斯法罕的波斯壁毯至今仍是伊朗的创汇软黄金。壁毯是厚纺织品,其中纬纱被编进纵向固定在织机上的经纱中,历史上挂毯都是手工制作,图案也来自画家或工匠的手绘。

    从十一世纪开始,挂毯逐渐成为欧洲贵族和教会地位及影响力的象征。到了十四世纪,挂毯是有所艺术品里最昂贵奢侈的,成为战争掠夺的目标,例如十字军东征。文艺复兴时期最精致的挂毯是佛来芒(后来的弗兰德斯)作坊的产品。在英国,许多佛来芒挂毯被作为送给国王理查二世或兰开斯特公爵、格洛斯特公爵、约克公爵和奥尔巴尼公爵的礼物。十七世纪的弗兰德斯成为巴洛克艺术的沃土,挂毯又成为这一新兴艺术风格的载体。其中弗兰德斯艺术家莱尼尔斯兄弟制作的挂毯是佼佼者。上图的巨幅挂毯《西庇阿之后的宴会》由布鲁塞尔的塔勒·德·埃弗拉特·莱尼尔斯三世(1597 -1680)在1660年制作,材质为羊毛,蚕丝和金银线,尺寸476x694厘米。我在这一杰作前驻足良久,欣赏它的每一处细节,从罗马将军西庇阿(坐在左侧圈椅、头戴花环者)到他的属下们(坐在餐桌前身披甲胄的诸男子),从执政官到元老院议员,从侍者到卫兵,再从演员到乐师,还有远处站在门口抱着孩子的贵妇人(那时女人和孩子一般是被排除在官方宴会之外的,对性别分离的强调是罗马宴会的一大特点),68个人物神态各异,还不包括雕塑和天使人物。令人叹为观止。

    小Tip:《西庇阿之后的宴会》的历史背景。我崇尚的古罗马人物即非凯撒、亦非五贤帝,而是建立丰功伟业后不专权不独裁的西庇阿。据《罗马史-西班牙战争》大西庇阿部分,公元前211年,在父亲和叔父死于迦太基人进攻西班牙后,年轻的西庇阿(Scipio )挺身而出,解救了罗马之危。之后率军在西班牙和西西里打败迦太基人,最后渡海到北非征服迦太基屠夫汉尼拔。他返回罗马之后受到了盛大的凯旋式并被赠予“阿非利加征服者”的称号。但他拒绝被给予其它更高的荣誉(曾有一些西庇阿的支持者提出授予他终身执政官或独裁官职位)。西庇阿在战胜迦太基以后,给罗马国库带来了13万3千斤白银,并分给每一个前线战士400盎司(可见那时就有论功行赏了)。伴随着一系列征服战争,大量财富流入罗马,粮食供应得到保障,一日三餐逐渐成为固定的饮食传统。罗马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晚餐的食物越来越丰富,罗马人会邀请亲友来家中做客,到古罗马共和国中后期时(即西庇阿宴会时期),晚餐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社交场合,演变为更高级形式的晚宴。在墨索里尼法西斯统治时期,意大利拍摄了一部歌颂西庇阿的电影:《征服非洲的西庇阿》。这部电影在1937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墨索里尼支持这部电影的原因很可能是为了向民众鼓吹对非洲的扩张,不久意大利就发动了侵略北非的战争。

图349:《财富与美德的寓言》(Allegoŕy of Fortune and Virtue),尺寸36.5x40厘米。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弗兰德斯画派和早期巴洛克艺术代表人物,十七世纪欧洲画坛最杰出的大师。这幅鲁本斯中年的木板油画虽非大作,却也展示了鲁本斯作品的特点和艺术天赋。

图350: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1746——1828),出生于西班牙萨拉戈萨,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大师。戈雅画风奇异多变,从早期巴洛克式画风到后期类似表现主义的作品,他一生总在改变,虽然他从没有建立自己的门派,但对后世的现实主义画派、浪漫主义画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响,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过渡性大师,在世界美术史上有很高地位。这是十八世纪晚期他所作的中年自画像。

    前面我介绍了一些美术馆展出的16世纪文艺复兴后期的古典主义和17-18世纪巴洛克风格与浪漫主义的名家作品。下面介绍馆藏的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作品。小Tip:我们几乎都有同样的经历,在接触西方绘画艺术的初始阶段,分不清现实主义Realism和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在19世纪前期,现实主义画家非常注重描绘世界的真实面貌,不添加任何形式的色彩、透视或其他阻碍人们用肉眼看到的自然图像的元素。我下面提到的法国画家古斯塔夫.库尔贝就是现实主义大师。现实主义绘画不断发展和变化,于十九世纪后期在某些领域过渡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印象派的画家们更专注于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令人愉快的方面,而刻意迴避现实主义中沉重深刻的内容。美术馆常年展出主要的印象派画家的作品。

图351:奥斯卡.克劳德.莫奈(Oscar.Claude.Monet,1840-1926)在1880年创作的布面油画《塞纳河畔》,尺寸60*73厘米,时年40岁。1871年底,莫奈移居到塞纳河畔的小村阿尔让特伊,此后创作了许多以阿尔让特伊的景色为素材的画作,这个时期莫奈的挚友马奈和观点相同的雷诺阿也来到这个小村,三人迫不及待地一同探索出全新的印象主义画法。莫奈毕生都致力于对光流动和色震荡的捕捉,如果你拉开距离并且投入地欣赏这幅画,你就会了解莫奈为什么要创作这幅画:他深深沉醉于阳光在大自然之中闪烁的身姿,他因为阳光太过迷人而眩晕,他忍不住要记录这一难以捉摸的瞬间的美,这是艺术家为对自然对生命的强烈的感受力以及忠实记录的欲望所驱使的。这一期间莫奈创作了大量印象主义的经典作品,奠定了其印象派领袖地位。

图352: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1832-1883)是19世纪印象主义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1861年创作的《受惊的仙女Die überraschte Nymphe》被公认为一件艺术精品,画作背后隐秘着一段惊世骇俗的恋情。马奈创作这幅画无疑受到古罗马神话戴安娜和阿克泰恩的故事启发,年轻性感的女子胴体正面用白布遮住,却仍然散发出情欲的召唤。画作的模特其实是马奈的情妇--苏珊妮·琳霍夫,马奈笔下的情人就像刚从湖中出浴的仙女,被不怀好意的王子撞见后脸颊绯红,并不着急离去,而是坐在那儿等待着他的靠近。就像10年前,21岁的苏珊娜在教习马奈的弟弟们钢琴课时,与19岁正青春俊朗的马奈相遇。苏珊妮是个漂亮的荷兰女人,她不久后成为奥古斯特(马奈父亲)的情妇,年轻的马奈也没能抵挡住她的魅力,与她保持了长达10余年的情人关系。1852年,苏珊妮生下一个男孩,没有人知道他究竟是奥古斯特的,还是马奈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马奈以这个男孩为原型创作了多幅作品。1862年奥古斯特病逝,第二年马奈就将苏珊妮正式迎娶入门。遗憾的是,结婚后马奈不再用她当模特了,原因可能是她的体形变得肥胖了。

图353:大师小品一组。右上:古斯塔夫·库尔贝约1841年为其10岁的女儿朱丽叶.库尔贝所作布面油画,24.5*19厘米。古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 1819—1877)法国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和旗手,“现实主义”一词即得自于1855年他举行的个人画展;左:保罗.塞尚约1885年所作素描“艺术家的儿子”,尺寸21*29.5厘米。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法国后印象主义画派画家。19世纪末,保罗·塞尚被推崇为“新艺术旗手”,成为现代主义的先驱;右下: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布面油画“女子肖像”,尺寸30*26厘米。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印象派代表画家之一。以裸女油画著称,亦作雕塑和版画

图254:莫里索1894年创作作品“美发师”。贝尔特·莫里索(Berthe Morisot 1841-1895),出生在官宦之家,美术学校毕业,法国印象派团体中最出色的女画家。莫里索曾为马奈当过模特,在艺术上的共同追求使得两个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她嫁给了马奈的弟弟。通过马奈的介绍,莫里索进入巴黎的印象派沙龙并成为了其中的活跃分子。在印象派一共举行的八次展览中,她仅第四次展览因怀孕没有出席。1895年,染疾而终,年仅54岁。莫里索在绘画艺术上除了在光、色、笔触等方面与其他印象派画家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外,作为一位女性画家也在艺术上富有独特的魅力。她的作品以清新、纯洁、微妙见长,在潇洒流畅的每一个笔触中都似乎饱含着细腻的情感。

图256:梵高1886年所作《蒙马特风车磨坊The Blute-Fin Windmill, Montmartre》,尺寸61*50厘米。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大师。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这幅画作是他创作成熟期的作品

图257:这是罗丹1904年的大理石雕塑作品《地球与月亮 The Earth and he Moon 》,蜷缩的女性(月亮)围绕在舒展的男子(地球)身旁。彼时他刚刚在伦敦当选为雕塑家、画家和雕刻家国际协会新任主席,声望如日中天,创作激情澎湃,著名的雕塑《思想者》即那时的杰作。奥古斯塔.罗丹( Auguste Rodin 1840-1917)被誉为继米开朗基罗之后最伟大的雕塑家。

    西方的博物馆藏品大都来自于私人捐赠,阿根廷国家美术馆也不例外。我们在美术馆参观了格雷科家族的捐赠特展:"阿根廷收藏的起源:格雷科家族收藏"。何塞.德.格雷科(Jose.de. Cuerrico 1800-1876)从19世纪中叶起就是阿根廷私人收藏的代表人物。这些受过教育的农场主和商人一生中不断地旅行,开放的精神主导了格雷科的审美选择,他收藏的绘画和雕塑主要来自欧洲艺术家,也有少量东方艺术品。

    格雷科父子意识到他们的收藏活动在提高阿根廷艺术品位方面所发挥的爱国示范作用。从起源开始,他们就为收藏计划设置了一个公共目的地,这在1938年他们的后代的捐赠中具体化了。阿根廷国家美术馆的许多精品来自于格雷科家族的捐赠。

图258-259:上图,我们在格雷科家族的捐赠特展看到这幅高279CM,长371.5CM的大作《戴安娜的惊愕 Diana Surprised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法国艺术界的明星,人体绘画大师,西方艺术油画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儒勒·约瑟夫·列斐伏尔

( Jules Joseph Lefebvre )在1879年的杰作。该画作基于一个罗马神话:戴安娜(希腊神话中的阿尔忒弥斯)是月亮和狩猎女神,她代表母性和处女贞洁。戴安娜天生丽质,但性格孤独而凶狠。一天,年轻的阿克泰翁王子打猎来到一个叫加尔加啡的山谷深处,一处隐洞前有清泉净池。戴安娜和众女神正在池中洗澡。阿克泰昂无意中闯入了戴安娜的洞穴,她们惊慌失措,阿克泰翁看到戴安娜美丽的胴体的瞬间惊呆了,而戴安娜非常光火,当即诅咒阿克泰恩不得好死,用池塘里的水泼了阿克泰翁的脸,把阿克泰翁变成了一只鹿,被他自己的猎犬咬死了。画作中戴安娜的恼怒冷酷、众仙女的惊愕状栩栩如生。而王子并未露面,代之以右下角阴影中一只倒地哀鸣的牡鹿(需放大观看);下图:特展展出十九世纪晚期意大利雕塑家安东尼奥.坦达尔蒂尼的一组白色大理石人物雕塑,其作品的完美无瑕令我们流连良久。

图260:美术馆展出很多阿根廷本土艺术家的精品,限于篇幅,我仅举前述生长于拉博卡的著名画家本尼托.金克拉.马丁(Benito Quinquela Martin)1985年创作的《捕渔归来Riachuelo o Regreso de la pesca》。画作中灰色远景的高楼大厦和工厂区浓烟滚滚的烟囱与近景的渔船、拉博卡红房子形成鲜明的反差。


阿根廷国家美术馆介绍到此。22日补上参观科隆歌剧院,23日去乌斯怀亚。


未完待续,请看下章:(五)在南美唯一的二进宫经历--再访科隆歌剧院

阅读 174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