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已开,春已至,人生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也会有生生不息的希望。春暖花开,为你而来。3月16日-17日,我校老师有幸参加了在凤凰实验学校举办的和美课堂,和各位同行一起共享春日教育盛宴。
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观摩了各位专家9节非常精彩的小学数学优质课。专家们以课例解读新课标,研变化践行新要求为主旨,通过名师课堂、专题讲座等活动展开研讨。无论是在知识点的讲解,语言的组织,教学设计的新颖,还是在启发学生探究性思考上,都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
苏明强老师的《折线统计图》,本节课的导入利用了学生原有的坐车经验,孩子们兴趣盎然,接着苏老师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谈坐车的感受,也就是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该如何研究汽车行驶中的速度”。学生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苏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交叉的点表示什么?”学生通过往下看和往左看,知道了每一个点表示数据的具体数量。继续观察,两个点连起来变成了线段,线表示变化规律。每一段的数据变化都是苏老师精心设计的,统计图中有升有平也有降,并且升降的幅度各不相同。学生们用声音的大小代替速度升降的快慢,使学生对升降的幅度感受更具体。最后,苏老师抛开速度情景,通过“生活中哪些问题的变化规律也是这样?”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了折线统计图在其他生活情境中的应用,进一步建构了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模型:升—升—升—平—降。
徐长青老师的《乘法分配律的再认识》,首先利用同学们熟悉的学校情境,计算学校大楼与教学区、办公区面积之间的关系,使初步了解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在这个公式里有两级运算,乘法指挥加法,加法需要听乘法的指挥,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为什么是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徐老师创设了生动有趣的“穿越剧”,徐老师分别与两个同学握手,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a+b)×c=a×c+b×c,通过再次情景重现——更多同学来看徐老师,对乘法分配律进行了拓展延伸。
王永胜老师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贯彻的理念是既要知道“是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同学们对于同分母加减的算法进行提问:“为什么分母不变,只把分子想加?”通过分析分数的组成发现——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顺势而下,王老师又出示了看起来简单又“乱七八糟”的题,层层递进,找到了4+3=7这个根。
吴正宪的《确定位置》,吴老师在课前先复习了数对的知识,一个数对是横轴与纵轴的交点,“确定位置”是圆上的点与过原点的一条射线上点的交汇。在本节课中,吴老师把课堂完全放给孩子们,从“如何准确报告遇险队的位置?”到“有了北偏东能找到具体位置吗?”孩子们发现只是“一大片”,吴老师又引导孩子利用手中的工具——量角器,接着又提出问题“角度知道了,还要知道什么?”又一次引发孩子的探究欲望。吴老师通过展示一步步完善的4份报告,让孩子发现只报告角度是一条射线,缺少距离;只报告距离,是一个大圆圈,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不断思考、作图,逐渐形成了几何直观。吴老师最后将故事情景抛开,在孩子的心中建立起了模型意识。这样的课堂,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也体验到了学数学的成功感。
顾志能的《平均数》,顾老师通过记忆力水平测试导入这堂课,紧接着又出示“小军的记忆力测试情况”,孩子们很有探索的欲望,对于求平均数的问题,大多数孩子都会算,这时顾老师引导学生提出若干问题,为什么不选“5.6.8.10”这4个数,学生们发现有的数太大或太小,通过“移多补少”发现只有7能代表小军的水平。黑板上的最后一个问号,“为什么用5个数据加起来除以5?”顾老师通过将5个条形合在一起,再平均分成5份,让学生明白移多补少和平均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我们的心得体会
听课记录
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看到了许多新鲜事物,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践行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亲身体验,以核心素养为主线安排教学路径,组织课堂教学,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