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开发区实验小学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走进“和美课堂”,聆听”数学之音”

——菏泽市开发区实验小学参加“和美课堂”第二十一届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

创建于2024-03-17 阅读1103

    学习是最美的姿态,教研是最美的遇见。在三月明媚的春光里,“和美课堂”第二十一届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走进菏泽。本次研讨会在菏泽市第二十二初级中学举行。3月16日,迎着朝阳,沐浴在春光里,我们开启了本次的学习之旅。在为期两天的学习中,老师们深入“和美”课堂,一睹名师风采,感悟数学大美。和美课堂,以生为本,以美启智,以和谐促生长,以一种“和美共生”的模式打造全新高效课堂。正所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样的课堂,“和”在精彩,“美”在不同。

     第一节课是由顾志能老师执教的《平均数》。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小学数学里,它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也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 

    本节课中,顾志能老师以记忆力水平测试小游戏导入课题,瞬间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平均水平环节,提出为什么5、6、8、10不好,为什么要选择数据中没有的7来作为平均数等问题,引发孩子们的思考。教学内容层层递进,步步加深。在处理为什么平均数是7上,通过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更加直观清晰,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移一移,引出移多补少法,加深了对平均数是7的理解,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感性支撑。

    在平均数的应用环节,顾老师用两组次数和得分都不同的数据,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强调了求和平均方法要将所有数据加起来除以所有次数这一方法,同时,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数值,可用来进行几组数据之间的比较,以推断他们的差异这一功能,对后继的统计学问的学习也打下了基础。 

    本节课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心理安全、自由,敢于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整个课堂真实有效,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语言都充满了艺术性,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令参会教师受益匪浅。

     第二节课是储冬生老师带来的“圆的认识”,储冬生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圆与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展开分析:圆,一中同长也。整堂课让学生在纸上多次绘制圆形,并反思绘制方法。自己进行总结,找出半径、直径、圆心。使学生了解圆的位置与圆的大小分别由什么决定。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试问学生“一中同长,圆也”这句话恰当吗?并分析原因。储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调拨诱导,采用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方式致力于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引领学生的数学学习逐步由“爬楼梯型”走向“登山型”,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平面图形,培养了思维能力,在互动交流中完善了自我认知,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

    第三节课是由王海峰老师讲授的《三角形的认识》,这是学习平面图形的起点,学生已学习过相关知识,如三角形初步认识、线段、角。本节课王海峰老师让同学们在生活情境中找三角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际操作能力,发现已知三角形与生活中三角形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明确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和3个顶点,进而引出其概念。

    教学中,王老师创设问题情境,是真的吗?让学生思考并验证3个顶点,3个角或3条边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是否确定,同时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探索与发现能力。最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已知玻璃形状还原玻璃原来形状,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思维能力。

    苏明强老师执教的《折线统计图》一课也令人印象深刻。苏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和建模思想的建立。他选择连续量的生活素材,让学生经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统计意识。苏老师通过线段引导学生描述出升、平、降等字眼,不仅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还为后面学习的内容埋下伏笔,让孩子整理相关数据,根据横轴和纵轴引导孩子慢慢将数据分类放进格子中,充分体现分类思想。再经历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意识。

    运用变式,让图说话,发展学生模型思想。苏老师启发学生在不同的故事情境中体会模型思想。总之,这节课教师立足生活视角让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使用价值。

    《身体上的“尺”》这节课是一节“活动实践课”,强震球老师用四个实践活动串联起来,学生经历测量、比较和交流等实践活动,引导发现自己身体上的长度单位,一拃、一庹、一步、一脚等;建立米和“身体尺”之间的联系。学生经历身体上的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过程,直观理解度量的意义。使学生了解“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培养自动思考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与习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节课强震球老师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有趣的“身体尺”测量实践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量”出了精彩,“量”出了智慧!

        罗鸣亮老师执教的《三位数乘一位数》一节,以“淘气的算法到底对不对?”为主线,让讲道理贯穿全课始终。明白道理是目的,实现的手段是讲。不是教师讲,而是学生讲。不光是一个学生讲,而是多个学生说自己的想法,让更多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讲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生的观点被尊重。表面上是讲道理,其实质是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感受计算的本质,让数学学习走向远方。

    吴正宪老师教学的《确定位置》以“海上救援”故事背景,抓住“遇险队员位置”这一核心问题,给学生创设更大的空间,不仅让学生充满兴趣,也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确定位置,更加获得了成功的满足感。

    首先,小组合作让学生想办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遇险队员的位置。学生通过交流发现自己的描述只知道方向或者知道方向和距离,并不能找到位置,想要锁定遇险人员的位置,需要有方向、具体的角度以及准确的距离三个条件。在冲突中推着学生自主探究,体会如何能准确描述位置。

    接着让学生通过编故事的方式运用刚刚学到的确定位置,既巩固了当堂学习的知识,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还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

    贲友林老师执教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清晰地为我们展示了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如何让学生的研究学习在课堂里真正发生。

    贲老师借助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让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课堂中,以学生的研究学习单为基础,通过动手摆正方形,让孩子们参与公式推导过程,这些反映了贲老师的日常教学中注重以学为中心,追求真实的课堂,重视具有探究性的学习。随后学生汇报,教师从旁引导学生逐步补充表格,完善学生的知识建构。只有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掌握与运用,能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

    数学教学并不仅仅是知识教学,更是智慧教学,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积累操作经验,让孩子们形成量感和初步的几何直观和推理意识。

    参会教师们感悟于名师的指引,听得认真,时时记录。详实、工整的笔记也彰显了老师们勤勉认真的工作精神,同时也展示了老师们笃信好学、勇毅前行的学习态度。

    “须当醉卧桃花雨,堪负人间三月天”。三月,有繁花次第开,也有新燕梁间舞;三月,有和风满上林,更有教育追梦人。通过本次学习,使我们了解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应用于生活,将孩子当成课堂的主人,注重学生发展过程,形成“有没有问题、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并分析问题”的课堂,使我们明白原来数学课堂可以这么有趣。

    蔡元培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我们教师应着眼将来,以生为本,为培养学生真正能受益终生的数学素养而不断思索、践行,汲取名师课堂的经验,明确教育发展的航向,多学习,开阔眼界,提升心境,从现在开始,积极学习进取,用我们教育情怀共同拓展一片灿烂、广阔的教育蓝天。

阅读 110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