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更迭,岁月不居。川流人事,千载风华,皆与后人说。
子路
“双面镜”般的君子
2311杨程丹
倜傥君子,才华满腹。回望千年,他是孔大教育家满意的弟子,身处季氏谋士之位,轰动一时的人物;着眼当今,他发扬儒家思想,身处中国名人史的第一梯队,流芳百世。子路体恤民情,顺应民意,将人民放心间,但一镜双面,子路鲁莽冲动,贸然行事,命送黄泉间。
子路蕴藏无限能量,体恤民情,顺应民意。他侍坐孔子时,闲谈间说出:“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这足以看出子路心怀百姓,以民为本。他并未如冉有般将“足民”放首位,也未像曾皙那样盲目“崇礼”。他始终重视百姓生活,想民之所想,得民之所向。战火年代空谈足民是不切实际,百姓只愿得一方净土,守一片安宁。“天下之大务,莫大于恤民。”君子子路,重视民利,关注民生,道路万条,他选择了最亲民的一条。
理性审之,人无完人,子路粗鲁冲动,被“忠”“义”二字所困。卫国大乱,性命堪忧,众人拼力出逃,可子路偏做那个逆行者。为救孔悝,不顾性命,冲入城楼,只落得骨肉相离,尖刀入体,命丧黄泉。可能有人言,子路这种做法是忠义的表现,但我想说,明知大局不可逆,人死不复生,冲动入城去陪葬一具冰冷的尸体,难道是忠义吗?不过是头脑一热,冲动一时罢了。
纵观历史,子路就是这般“双面镜”式的君子,他体恤百姓,让人顶礼膜拜;他粗鲁冲动,也让人感叹惋惜。
莽撞人
2315 史丁予
俗语有云:“三岁看老。”而位列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子路三岁时便可观出其莽撞勇敢的性格。
子路幼时家境贫寒,长年靠着粗粮野菜维持生活,一次,年迈的父母想吃些米饭,但家里粮食不足,年幼的子路便翻山越岭走了几十里路去亲戚家中求米。这便是成语“为亲负米”的故事。由此可看出子路是一个“莽撞人”,但“莽撞”的背后是颗孝顺父母的赤子之心。
子路的莽撞从古籍中也可观之。《史记》中曾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面对这样一位嘴里哼着流氓曲、多次企图“陵暴孔子”的“混混青年”,孔子没有半分嫌弃,有教无类,对其谆谆善诱。因为子路只喜欢舞刀弄剑、不理解学习的好处,孔子便对他说“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在孔子的教导下,子路不久便迷途知返了,但却仍未“升堂入室”,他的内核仍是“莽撞”的。
子路的拜师礼更是不同寻常,据《史记》记载,“子路后儒服委质”,“委质”不仅是春秋时期的君臣之礼,更是誓死相随的诺言。这也就意味着子路将自己的未来、性命都交到了孔子手上。公元前495年,孔子经陈国匡地时,被当地人误认为奸臣,为保护孔子,子路不顾安危毅然仗剑上前。孔子也曾言“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由此可知,子路虽莽撞至极,却实在仗义。
莽撞成就了子路侠肝义胆的性格,却也成了他的催命符。公元前480年,已63岁高龄的子路为救出困在卫国内乱里的孔悝,临危不惧,来到了孔府。此时的孔悝已被架在高台上,子路在台下威逼利诱,但说了半天对方也不为所动。无奈之下他一把火烧了高台。被数个剑客围攻之际,他仍从容说“君子死,冠不免”。
子真可谓是一个可叹可惜,有侠客之姿的“莽撞人”!
凭孤剑而行
2315 王雅丽
惧怕飞翔的鸟儿注定无法抵达天空,这片广阔天地,始终属于勇敢者。
仲由,字子路,出身微苦,与孔子相遇那一年,他正意气风发,一人一剑,欲行遍天涯。
子路啊,站在你生命的河畔远眺,似乎不曾有磨难削去你的棱角,你永远刚强勇敢,出于乱世,试图用一颗炽热无畏的心,点燃心中的大义。那时你得意的对陌生的夫子说你在效仿古代君子,一人一剑行天涯。他却教你用仁义忠信傍身,平天下之乱。至此,你与夫子的师徒之缘就屏铺开画卷。
起初,你总爱持着两分孤勇行事鲁莽,常常因此受到夫子的批评,可似乎夫子的训诫与批评也抹不去你的豪迈义气。与众弟子同坐夫子身侧时,夫子看着你刚毅的面孔,叹道:“子路啊,这样的性子,以后怕是难以善终。”正值卫国大乱,你问夫子:“老师,卫国的人请我去扶植他们的太子,我要不要去呢?”夫子回道此行多险,不宜前去。
沉默半晌,你起身,心中已然有了定夺,拿起剑的那一刻,或许你想起了自年少至今都不曾变过的想法:大丈夫一生,怎能畏畏缩缩总该伸张能力。
护送太子到城门,血战良久,终是寡不敌众,力竭之时,帽子被人打落,此刻已是无解之局,在已做好赴死的准备之时,你想起老师的教诲:君子死,冠不免!最终,你戴正官帽,系好缨带,在一场必死之局中,以最有尊严的方式死去。
乱世之中,你执剑而行;孔门之下,你直率而言;危局之中,你勇慨慷慨赴死。我想倘若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仍会迎难而行,因为纵有风霜磋磨也模糊不了你的勇气。
刘邦
鸿门宴
2311 闫展硕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当项王绝唱于乌江,你夺得天下,麻雀也上了枝头。人们说,鸿门宴改变了你的一生,却不知,你的一生,都是鸿门宴。
布衣到皇帝,跌跌撞撞,若不知你的经历,又何能说你懦弱?若不懂一切的不易,又何敢讲你圆滑?他项羽率兵四十万,意气风发,刚愎自用些有何不妥?但你刘邦,承不住失败,想赢只有这一次机会。剑光暗起,十面埋伏,能深入腹地,赴那宴会就已识你的胆量;屈尊忍隐,忍气吞声,更显你的胸怀。三尺剑,一分锋芒,收于鞘下的是你九分想统天下的野心。世人称你小人,可谁又能以五十年换取四百年的纵横?
楚河汉界,汉楚两分,这盘棋你每步都恰到好处。张良樊哙,计谋武勇皆过于你,却能为你所用,一步一步将项羽逼到绝境。“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项羽纵有一世英名,最终也只能输给你“一介庶民”,输的不是兵力,不是气魄,而是胸怀。那日放你于宴,更像是放了一把火,点燃了你尘封已久的野心,野火遍地,最后焚了身。你让他知道,区区芥草,也能燃尽中原。我佩服你的谨慎,赞叹你的大度,也许天地,早早就在人生的鸿门宴后等着你,只是需要潜伏。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宴请鸿门兮得一安,灭楚项兮四海之内留一王。
刘邦,赢了鸿门宴,赢了一生。
能屈能伸 唯贤是举
2311 瞿子舜
“手持三尺剑,诛灭无道秦。”作为中国第二个封建王朝的建立者,刘邦的性格风范无疑是受到人们的议论。纵观历史长河,我发觉,刘邦能屈能伸,唯贤是举,实乃真英雄也!
“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能屈能伸,成刘邦千古英雄之名。
“小不忍则乱大谋。”回望秦末之时,项羽巨鹿被困,刘邦不顾昔日情面,率兵入关。项羽胜秦军后,兴师问罪刘邦,打算将刘邦一网打尽,此时刘邦不顾身份 前往鸿门宴,低声下气,忍气吞声地向项羽道歉,挣足了项羽面子,同时保住了自己的实力和军队,为日后楚汉相争埋下了伏笔。无独有偶,昔日项羽抓捕刘邦一家老小,逼迫刘邦就范,不曾想刘邦根本不在意,反而恬不知耻讨要一碗羹喝。细数历史英雄,无数仁人志士因自己的气节而不愿意低首以待时机,最终身殒 留得遗憾。而刘邦能屈能伸,最终建立强汉 难道还不能说刘邦是英雄吗?
“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其各举所知,勿有遗漏。”唯贤是举,成就刘邦千古英雄之名。
知人善任,唯贤是举。汉初高祖办庆功宴 曾下如此言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无不如韩信。”刘邦把这三个人都放在了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上,最终成就千功伟业。甚至就连以屠宰为生的樊哙也被任用,最后获封舞阳侯 成就英名。与项羽的刚愎自用形成对比,不难发现,刘邦是一个真英雄。
斩白蛇,局高祖,功载春秋。汉高祖刘邦能屈能伸,唯贤是举,最终成就英雄之名。
布衣之身,以何定天下
15班 刘禹辛
刘邦,布衣者也。这区区小流,出身平凡,何以战胜实力强大的西楚霸王?难道真的是项羽当时“时不利兮”吗?
实则不然。其因有“三道”。
昔“沛公居于山东,贪财货,好美姬”,给旁人一种不务正业,胸无大志之感。但这看似玩世不恭的外表下,实则隐藏着一颗深谋远虑、韬光养晦之雄心,不日定当有大为,必大展风彩于世。于是,便有以少战多之胜,以定天下之果!
“藏而不露”便是沛公得以定天下之一道也。
张良乃项羽叔父之友,二人相交甚好。而沛公不嫌张良身份特殊,将其留在身边,只因看重其才能,想要多一份人才助力。沛公以诚待之,张良以诚回之。二者互相帮持,终成大业!又如带剑入军门之樊哙,持剑助脱身的夏侯婴、靳强、纪信……以上诸人,皆为沛公之得力干将。沛公用人之妙,用兵之奇,实在令人赞叹!
“善用人才”便是沛公得以定天下之二道也。
以上二道,是刘邦以定天下之根本。
至于第三道,我们需反观项羽。项羽妒于英才,狂大自负,刚愎自用,丝毫没有远见。这不是“天将亡我”,而是“自取灭亡”!
而“项羽之狂妄”,正是沛公得以定天下的关键原因,是为第三道也。
总此三道,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懂得隐藏,善用人才,谦虚谨慎的刘邦。
刘邦虽为布衣,但因其聪明的才智,早以脱离布衣之气。今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为天子之气也,终得以安天下,定九州!
项羽
具有人格魅力的悲剧英雄
2311 王昱懿
他那粗犷的气质与豪迈不羁的性格,勇武盖世的英雄气概与仁慈和厚的情怀,慷慨别姬的凄美与宁折不弯的骨气,使他成为历史上具有人格魅力的悲剧英雄,他就是项羽。
项羽的性格充满了善恶美丑的矛盾冲突,他一方面刚毅勇敢,凶狠残暴,一方面柔肠百转,温和仁慈。其脆弱的感情闸门极易被虚假亲情所攻破,进而表现为错位的仁爱和荒唐的姑息。
楚人尚武,张扬个性的文化传统熏陶了项羽率直的性情,培养了他桀骜不驯的个性。有战必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镇国家,扶百姓的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一曲垓下歌,不仅唱出英雄末路的悲哀,还唱出了项羽对虞姬的真情,项羽自刎乌江的举动,正体现出他三军可得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刚健人格和高昂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他胸怀坦荡的英雄本色。
处事做人,贵在有德。楚国独特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培养了项羽“言必行,行必果”的品质,做事光明磊落,心胸坦荡,更以善良仁慈的情怀对待自己的士卒。“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正因此,八千子弟忠心耿耿,江东父老鼎力相助。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旅,项王谓汉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从而感到项羽的一颗爱民仁厚之心。
“长八尺余,力能扛鼎。”伟岸的身躯,豪放的个性,纯真情感,使他的悲剧得以升华。生当人作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之憾
2311 刘子毅
每每提及乌江,都有一丝遗憾的韵味。乌江自刎,一代英雄,就此落幕。项羽一生英勇勇,用兵如神才华出众。但垓下一战,四面楚歌终于乌江。
于国于民,他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一代豪杰,竟至于此,归其因乃刚愎自用。范增是项羽身旁忠臣,为项羽出谋划策。曾多次准确判断天下大势为并献计。可项羽沉浸在自己的功绩之中,以己为主,将其忠言作为耳旁之风,坚持自己的"正确做法”终使其四面楚歌,陨于乌江之畔。
于情于义,他却是个合格的人。项羽本想带着八千弟子出山,与江东父老一同兴胜发达。眺望江畔,他本可以乘船离去,于江东再起一片天地。可至于如此境地,想到父老们的支持,他便心生愧疚﹣﹣愧对于父老们的支持信任,愧对于死伤的战友们,何来颜面见父老?情义又在他心中格外重要,他便带着这伤愧疚,刎于乌江之田畔。
项羽虽刚愎自用,可是勇于为情义自刎之人,也应称其豪杰 。若项羽得以悔改其刚愎,定不会落得此下场。可历史没有如果,项羽也没有第二次人生
可惜啊,乌江之憾, 项羽之憾。
知人善用可得天下
23级15班马郡莹
两汉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并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只是一位普通农民的儿子,但他却三年鏖战,摧毁强秦,四栽奋斗,战胜项羽,创建了持续400多年的大汉王朝。
他的智慧便在于,对有真才实学的人,要尊重有加,以礼相待,并委以重任,从而赢得天下。
汉朝初建时,一日,刘邦大宴群臣,酒过三巡,刘邦笑问: “我何故可得天下?项羽何故错失天下? ”有人朗声答道: “陛下能与天下人共谋利益,人心所向;而项羽战胜不赏功,得地不分利,人心涣散。”高祖听罢,笑道:“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据我想来,得失原因,须从用人上说。盖因子房 、萧何 、韩信这三位当今豪杰 ,我能委心任用, 故得天下。 ”群臣闻言,各下座拜伏,称为至言。
刘邦自己的才能并不突出,但能够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博采众长,所以可以在斗争之中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他能够正确的对待自己,知道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也能够看到别人的长处,自觉的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反观项羽,嫉贤妒能,徒逞匹夫之勇,既凶狠残暴,又善良不忍;既刚愎自用,又轻信多疑;既暴烈急躁,又优柔寡断。刘邦打天下的主要功臣,如陈平、韩信、彭越、英布等等,都曾是他的部下,但无一例外都离他归汉,为刘邦所用。连仅有的一位谋臣范增,也被他抛弃赶走。两相比较,孰胜孰负,便不言而喻了。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书》中也说:“汉之得人,于兹为盛。”由此可见,任用人才、尊重人才是成大事的关键所在。故而,得人才者,可得天下。
齐桓公
春秋霸主--公子小白
2311 关智聪
周幽王为美人一笑,玩火而自焚,犬戎攻入镐京,王死,国残。周王权衰弱,迁洛邑。此消彼长,王权衰则诸侯乱,适时争霸了。
彼时,齐僖公的二子小白,三子纠恐齐襄公加害分别于莒、鲁避难,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弑齐襄公自立;前685年公孙无知被刺,齐国无君.小白在与纠的对抗中,借装死以继位,成为了齐桓公。
“小白争霸,全靠听话。"
鲁国助纠而无获,欲以干戈迫齐国立纠为君,然齐师大败鲁军,桓公使鲍曰:"纠,亲也,请君讨之。"纠死于鲁国。"管,召,仇也,请受而甘心焉。"
听话一事收管仲,兴改革。
桓欲罪管仲,鲍曰:"幸君今立,吾自知无为.若王欲治齐国,则任吾与高溪;若欲霸天下,则任管仲而再无."桓公信之,曰:然."自任管仲,管仲改革,不加重税而官山海;为求民富而兴工商;欲使铜达而分阶层。一系列经济改革,使齐日益富足,随着人口增长,后勤加强,齐军的实力也更上一层,正式走上了称霸之路.
听话二事,守受胁之约,借尊王攘夷.
齐国内部的强大,使桓公扩张的愿望更大.先兴织绨弱鲁而攻之,又以大义守受胁之约.中原诸侯尽服,尊齐为盟主.而此二事之成,则重在管仲织绨之计,守约之谏.进一步,齐桓信管仲尊王攘夷之略,承周王之命,有大义名分;助燕击退山戎,赠足下之土,是合乎礼乐;迁邢复卫,定鲁兴礼,安定中原,平定四夷;压服南楚,会盟诸侯,称霸春秋。
论合纵连横之术,桓公不及郑庄公:论武力之强,齐桓不及楚武王.然齐之霸业,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关键就在于齐桓公能听话",也就是虚心纳谏.先信鲍叔牙收管仲,又信管仲兴改革,走战略.春秋的第一个霸主,并非同项羽,周公般文治武功奇绝的人,而是虚心纳谏的齐桓公。
庄子
无用,方显自由
2311 朱紫硕
纵古观今,君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君可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此二者皆以“有用”为核心;反观之,庄子有言:“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诚如此,无用,方显自由。庄子曾著《庖丁解牛》之作,记述了庖丁于磨练中迸溅烁目火花,于解牛中品悟自然真理。然而庄子之意并不在此,君且看“彼节间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社会综错复杂,但总有间隙可寻,回避矛盾,于夹缝中生存,才是庄子之道也,一介无名之辈若不寻求间隙,何以于尘世中生存。庖丁如此,庄子亦是,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回避矛盾,避世远俗的“无用者”们,却达到了“游刀有余”的境界。庄子之道“救活”了被封建束缚的人,入仕未遂的人,铁骨铮铮却报有国无门的人…….儒学,已然被统治者扭曲成了维权的工具,道家的开辟,则将为麻木的古人带来新的选择。
《庄子》有言:“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不为物所累的“无用者”反而如鲲鹏翱翔于九天,此乃“无为而无不为”。
且看,落叶飘零;且叹,人间疾苦。庄子何尝不悟这纷扰红尘,怕不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了吧。他不随儒家“兼济天下,入仕称臣”之势流,反而于自然中观花开花落,悟是是非非,洗涤人间万古尘,让世人于浊水掬得一捧清流,其所谓“不为无用之事,何以谴有涯之生?”无用显自由,庄子,淡迫名志的“无用者”,终于在后世熠熠生辉!
逍遥之庄子
11班 王一竹
逍遥之庄子之逍遥意为自由自在。自在,是“庄周梦蝶”中的人生无常,虚实难辨,超凡脱俗。人生如梦,世事无常,自在逍遥的心态最为重要;自在,是“鱼游于渊”中,游鱼无忧无虑,顺应自然,享受内心,不被外物拘束;自在,是“鸟举”中飞鸟对天空的向往,摆脱束缚,因心自由。这种自由不是外在的表现,而是内心的无束。庄子用一种豁达超然的态度对待人生,追求内心的逍遥。
逍遥之庄子倡导超越利禄,追求自我提升,并主张教育应“随性而通达”,尊重个性发展。这和儒家思想讲究追求社会地位与功名利禄,通过教化培养人才的观点恰恰相反,故庄子可以作为儒家思想的批判者。庄子的思想高屋建瓴,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因而并不被当时社会的大多数人认可。
庄子前瞻性的思想和其疏离尘世的性格,注定了庄子的伟大。庄子的思想犹如一股清风,吹拂心灵,引领人们超越尘世,追寻内心的自由与安宁。庄子的思想犹如一幅超凡脱俗的画卷,让人心驰神往,感悟生命的奥妙。庄子的思想如清泉涓涓,启迪心灵,引领人们追寻内心的逍遥与自由!
司马迁
司马迁突围
2311 刘译阳
七年,太史令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身毁不用以为明其志。
面对生死存亡的抉择,司马迁并未妥协,狱中无穷无尽的痛苦与屈辱,他默默忍受。势利的人们忌避他的家人,昔日的好友也纷纷离去。他明明是因为替别人说话才身陷囹圄,可竟连一个替他说话的人都没有。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举”,宫刑的痛苦,牢狱的孤独,无尽的黑暗,旁人的嘲笑,可这些困住的只是他的躯体,他的心永远自由。看尽了世事沧桑,看遍了世态炎凉,他毅然提起手中的笔,以笔为剑,杀出重围,通古今之交,成一家之言,著成信史照尘寰,四十年风雨,四十年日夜,他用自己的坚韧与执着,诠释着人生的真谛,正是他的突围,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史学家。
突围,意味着挣脱束缚,寻求真理。司马迁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这个道理。他的突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悲壮,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脊梁。历史的长河中,他的身影永远熠熠生辉。
尽管身心早已千刀万剐,可他受过的伤,都是他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