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荔子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慕和美之名,赴和美之约——第21届“和美课堂”研讨会学习实纪

创建于03-17 阅读3360

        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开尽飘香玉。和美课堂,课如其名,“和”在精彩,“美”在不同。2024年3月16日,“和美课堂”第二十一届全国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临沂市凤凰实验学校隆重举行,来自各地的数学教师齐聚一堂,翘首以待。

        3月16-17日,在我校小数团队王华东老师的带队下,我们博雅小数团队的几位老师有幸至临沂赴“和美课堂”之约,观摩学习。邂逅小数界名师大家,潜心修学,汲取精华,求同存异,共同探索课堂之美。

3.16日

苏明强《折线统计图》

        苏教授执教的《折线统计图》,整节课围绕变不变?怎么走?为什么?还有吗?这4个问题进行展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数据收集、整理、描述以及分析的能力。苏教授的课堂通过学生的学来阐释折线统计图的含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追问,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凸显数学本质。

         苏教授这节课全程无一处在强调“折线统计图”,但是学生却把折线图“平、升、降”就是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印在心里。立足学生,以学定教,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动手实践和观察中,深刻理解数学思想和本质的深度。

徐长青《乘法分配律的再认识》

       我特别喜欢徐长青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上课伊始,徐老师以常见的校园平面图导入课题,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小长方形面积之和与整个大长方形面积相等,使学生感受计算面积再相加与先算总长再乘宽这两种方法之间是有联系的,接着,用字母表示相应长方形的长和宽,从而得出(a+b)×c=ac+bc。再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这个等式的关系:两个数的和与另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徐老师重点讲解“分别”二字,并请学生到黑板用箭头表示出分别a、b分别与c相乘再相加。

        本堂课设计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穿越环节,徐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到2044年,徐老师激活了分配律的字母,把分配律演绎成生活中常见的握手,一个个穿越时空的小游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堂课真正做到了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枯燥的知识故事化,从而让学生达到理解,徐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深邃的教育智慧深深吸引在场的每一个人。

王永胜《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王永胜老师带来的“胜哥”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充满数学的思考。“3/8”纯数学的导入方法,让学生回顾分数的意义,并利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的经验引导“画图”和组成的两种方式,作为铺垫。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解释“分数减法”的算理,通过实物、整数、小数相加减沟通分数相加减的内在联系,深化算理,利用数轴直观感受计算道理,计数单位的累加。

         王永胜老师语言机智幽默,他的课堂——学生是快乐的,轻松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王老师上出了不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通过一棵知识树的对比分析揭示分母不变的实质是计数单位不变,变的只是个数,培养了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探究意识。

朱国荣《口算乘法》

         接下来是朱国荣老师的《口算乘法》,这是一堂基于新课标理念下的全新的课。所有的数与运算都是以“计数单位”为支架,深入挖掘算法背后的算理,帮助学生建立运算模型。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运算能力,还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朱老师的这堂课给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3.17日

吴正宪《确定位置》

         吴正宪老师现场教学的《确定位置》这节课,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回顾这节课,吴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生活化且富有活动体验性的学习情境,教师始终围绕着数对与点的一一对应关系,唯一性开展探究活动。在吴老师巧妙的设计下学生在课堂上构建数学知识的同时将思考走向深度。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数学的本质,感受到教学要读懂儿童、读懂数学、读懂教材,一堂好课“既要好吃又要有营养”。

         吴正宪老师和于科长关于本节课展开了现场交流,让现场的老师们一起参与了学习,收获满满。

顾志能《平均数》

         顾志能老师用本节课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追本溯源。更多的时候,我们在教学中只教了“本”,而忘记了“源”。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知识背后的知识,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只重当下,不念过往。

储东生《圆的认识》

        储东生老师这节课幽默风趣,让我们听完回味无穷。

         在教学时储老师从生活中的圆入手,抽象出圆。通过三次画圆,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发现圆的特征,再在操作活动中验证圆的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课始、课终,储老师围绕“圆,一中同长也”深究圆的本质,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强震球《我们的身体“尺”》

          最后一节课是强震球老师的《我们的身体“尺”》。在这节课上,强老师围绕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我们身上有哪些“尺”,身体尺与米尺的关系,怎样用身体尺测量,通过四次实践活动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对身体尺的了解。整个课堂设计巧妙,环节流畅,学生动手实践,积极交流讨论。

        “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美美与共”。通过两天的学习,令我们感受到,我们作为老师要提高自身能力的培养,不断学习丰富自己。希望我们不仅都能拥有“千里眼”,看到知识的前世今生,深挖教材的根源;还能拥有一双“透视眼”,观察到学生出现错误背后的原因。愿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学习,扎实教研,尝试将两天的收获能应用到我们日常的课堂中,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更爱数学。

阅读 336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