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赋新能,砥砺促前行——渔沃中心校《“和美课堂”第二十一届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纪实

砥砺前行
创建于2024-03-17
阅读 69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每一次学习,都是一场充满期待的开始;每一次培训,都是一场成长的修行;每一次启程,都将完成自我的飞跃。2024年3月16日—3月17日,我们四人在郭主任的带领下,有幸赴菏泽参加《“和美课堂”第二十一届全国小学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 

       第一节课我们聆听了顾志能老师的《平均数》,课程一开始,顾老师做了一个小测试—瞬间记忆力水平测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顾老师出示了小军同学五次测试情况统计表,让学生思考:小军的瞬间记忆力水平是(     )个字。生说出了6、7两种答案,出现了矛盾,激发学生思考并讨论。紧接着顾老师又提问为什么不是5,不是8,也不是10呢?结合条形统计图,更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各个数字是大还是小。

        听了顾老师的课,我学会了要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例如:只要你勇敢的发表自己的想法,你就是最棒的。顾老师又着重强调了学生根据数据提出的问题要有深度,不能总是经典三问:最多、最少、相差多少。

       第二节课是储冬生老师讲授的《圆的认识》,首先储冬生老师给同学们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车轮、钟表、硬币,让同学们观察图中有没有熟悉的图形。这既联系了生活又与课堂紧密联系在一起。

       课程的开始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圆,学生通过尝试画圆发现了自己画圆方法的错误,通过教师步步引导总结出画圆的方法。紧接着展示古人的一句话:圆,一周同长也。接下来的课程围绕着这句话展开,进而引出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让学生动手画圆并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接下来提升题目难度让孩子们帮体育老师画一个半径2米的圆。学生思考后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展示科学中的圆、艺术中的圆、文化中的圆。让学生体会圆的美。既联系了生活又对本节课进行了升华。

       下午第一节,王海峰老师讲授了《认识三角形》,作为“情境、理趣”的领路人,王老师的这堂课让我看到了他的源于生活的情境、高于生活的智慧,真是获益匪浅。现代数学教育注重学生的主动发展,每一节课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举一反三的能力。这一节课,王海峰老师全程紧抓“是真的吗?”这一话题,让学生从一档科学验证节目中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发现问题——提出假想——动手验证——得出结论。无论是课堂导入,还是新课传授,王老师都是紧紧围绕这样的思路设计并开展教学活动的。

        王海峰老师的高明不仅仅在于情境的创设上,更高明的是将这些有趣的东西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学识和方法,这对于学生来讲,才是真正的财富,就正如俗话所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下午第二节我们听了苏明强老师的《图会说人话》,首先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坐车经历说说坐车的感受,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从学生生活经历出发,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苏明强老师展示汽车行走过程中的速度,让学生收集题目里蕴含的数据。再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整一整,梳理数据,形成统计表。接着让学生通过找一找、连一连,描述数据,形成折线统计图。最后学生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思考问题,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通过苏老师以上课程的设计,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苏老师认为教学是一项综合的修行,课堂回归自然时方能绽放出奇异的光彩,让学生在学知识中长见识悟道理,方能让课堂焕发出数学的魅力。

       3月17日上午第一节,我们听了强震球老师的“身体上的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身体上的尺”的内容要求是:运用学过的测量长度的知识,发现自己身体上的一些“长度”,以这些“长度”作单位,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积累测量经验,发展量感。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主题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发展量感呢?强震球老师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经历了估计、测量、比较、交流等过程,在深度体验中充分积累,获得经验。学生在认识身体尺到运用身体尺的过程中,打破原有认知,发展量感。

        第二节我们有幸观摩学习了罗鸣亮老师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罗老师通过引入小淘气的一道计算题引起大家的兴趣,“这样算对吗?”让学生从算理的角度理解计算的过程,“这样算好吗?”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个方法与普通方法的优劣。

       整节课,罗老师打破常规教学方式,探究多种解决方法,不同的拆数方法有不同的好处,可以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减少错误,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结构性教学。学生不再停留在表面的计算层次,尝试深入探究算法的本质,从而真正地让计算教学走向远方,让学生的计算能力落地生根。最后罗老师出示了一句话:“算法只是知识,选择才是智慧”,这也是人生的真谛。

        下午第一节课,我们听了吴正宪老师的《确定位置》,吴老师首先唤醒学生对数对的记忆,通过运用数对的概念和坐标运算,可以准确地确定点在平面上的位置,从而解决一系列与位置相关的问题。从数对到加入方向,角度,距离等要素详细描述位置,并根据材料讲故事,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热爱数学是智慧源泉,做教师,要爱教育,爱孩子;做数学教师,要爱数学,爱数学教育。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吸引;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神奇深深打动。我想吴正宪老师就是这样的人。

        第二节观摩学习了贲友林老师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这节课,我感受非常深。贲友林老师是一个有思想、有高度的数学老师,他的课堂上,每一个细节,都是一种思想。贲老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整节课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中来阐明长方形面积公式与长和宽的关系。

        本节课,贲老师清晰地为我们展示了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如何让学生的研究学习在课堂里真正发生。通过让学生猜一猜,摆一摆,量一量,估一估,算一算等课堂活动,从具体数据推导出用字母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了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教学问题,教学难题。整个课堂联系紧密又有条理,孩子们学的非常踏实。

        贲老师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孩子,孩子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正如他所说,教师重要的是指导者,要支持并促进孩子从“学会”走向“会学”,走向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创造性学习、审美化学习。通过观摩大师的课,我们受益匪浅,在今后工作中,我们会把所学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在这次《“和美课堂”第二十一届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中观摩数学名师的教学,我们不仅获得了多种数学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和美课堂”的教学模式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也让我们在聆听中更加主动和积极的思考。我相信,通过这次观摩学习,我们能真正的做到“学习赋新能,砥砺促前行”。

阅读 69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