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之启岁月,共沐书香美——第二十二期 立玉与您分享《 教育的情调 》

AI萝bro
创建于03-17
阅读 233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00:00
12:45

阅读感言

      阅读是一种力量,它让我们在浮躁的社会中沉静下来,收获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好书推荐

作者介绍

马克斯·范梅南(MaxvanManen)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院主任、国际质性方法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作为世界著名教育学专家、教育哲学家、课程论专家和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专家,范梅南教授是“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之并担任世界第一本也是惟一的一本《现象学教育学》(pedagogy+phenomenology) 杂志的主编,同时他也是北美和欧洲六种教育和人文科学研究国际学术杂志的顾问或国际编委。

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

1.《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2.《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

3.《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

4.《实践现象学》

书籍介绍

      《教育的情调》,源自范梅南教授最初的英文原著一The Tone of Teaching。该书1981年在加拿大出版,深受读者的喜爱,不断重印。2015年,范梅南教授从出版社收回版权,然后和李树英教授一起改写并在中国出版。李树英教授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国读者熟知的一些生活体验小故事,以增加可读性。

      中文版《教育的情调》正文连同后记仅仅177页,却是一部厚重的大书,书中探讨了“教育的敏感和机智”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孩子好奇的体验”“表扬和肯定的重要性”“纪律的教育学意义”等16个话题。这16个话题,都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常见现象入手,通过分析现象背后的教育学意义,蕴含着人的生命,辐射着人的温度,散发着人的气息,激荡着人的情感,燃烧着人的思想,帮助教师贯通和融合理论与实践,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

      范梅南要求教育者带着敏感、机智和爱走进孩子的世界,从生活体验出发,对丰富多样的教育情境、意义保持敏锐的触觉,从而把握和形成教育智慧,更好地与孩子相处。这本书作为教育现象学的经典著作之一,把理论学习、实操艺术、教育研究和教育写作四大功能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阅读感悟

《教育的情调》这本据说蜚声中外的教育专著,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加上后记才177页,共8.9 万字,有种“莫笑农家腊酒浑”的质朴和低调。书名也特别——“情调”在字典里的解释是“思想感情所表现出来的格调”,这个词从文学角度来讲,总是带着一丝浪漫的情愫,特别对身为语文教师的我的胃口。 

不过,教育真的能有情调吗?从教室回来,刚处理了两个孩子鸡飞狗跳的打架事件,桌上是堆积如山的作业,手头还有各个部门催交的材料……很多时候,我用以描述自己工作状态的词语是:兵荒马乱、 一地鸡毛。能把工作安排妥当,我就心满意足了,更遑论情调。

带着些许好奇,我翻开这本书。结果读下来,一气呵成,让人欲罢不能。书中的许多箴言妙语,如清风般,澄明了原本芜杂的心境,让我茅塞顿开、心旷神怡。掩卷细思,可回味之处颇多。何也?盖此书非枯燥的教育技巧指南,而是一段寻找教育情调的旅程:书中所提到的那些儿童故事、教育情境就发生在你我身边,真实可感;生动优美、平易近人的表达方式,轻松拉近了文本和读者的距离,让人愿意站在同作者平行的时空思考、探索教育的真谛。

     情调之始者,爱——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但凡提到教育,“爱”都是永恒的基调,《教育的情调》亦不例外。

       但令人惊喜的是,作者并未在文中直接提出“爱”的概念,却在字里行间完美地诠释了爱在教育 中的重要性。如开篇伊始,作者就提出要“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去观察、倾听孩子,并向他 们学习,而观察和倾听的基础其实就是爱。又如,在“孩子对秘密的体验”这一章中,作者提出父母 和教师要尊重孩子,关注孩子对秘密的体验。这种 尊重和关注,本身就需要无限包容的爱。再如,在 “孩子们怎样感受我们的‘在’”这一章中,作者提 到:“如果心不在焉,我们就只剩下一个躯壳与孩 子们在一起了。同样地,课后如果孩子们还留在我们的心里,那我们就仅仅是躯体和他们分开了而已,我们还会留在他们心里。”这种孩子和教师都能感受 到对方“在”的感觉是多么美妙,而营造这种感觉 的源头活水依然是教师对教育的爱、对孩子爱。

       像这样饱含作者对教育之爱的深刻诠释和体会的 片段不胜枚举,萦绕在书的字里行间,没有张扬狂放 的高歌猛进,只有不着痕迹的浅斟低唱。而这样的浅斟低唱。往往能让读者掩卷之余仍感唇齿流芳、余音 绕梁。对于“爱”这一永恒主题的思考,便在这浅斟低唱中深入灵魂,成为一种潜意识行为。

    情调之基者,体验——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体验”这个词在这本书中出现的频率极高。身为教育现象学学者,作者认为,以鲜活的、直接的生活体验为出发点.正是教育学所需要的。“这本小书就是想激发读者去重新寻找对生活的体验, 进而让教育工作者和所有与教育相关的人意识到不能忽略人的体验,并以此为契机,重新思考种种教育现象,从而多一点敏感,多一点机智。”

    关注学生乃至教师个人的体验看着好像不难,但就现实而言常常会令人备感无奈,陷入一种不能两全的尴尬境地。因为日常工作琐事繁多又芜杂,教师经常是焦头烂额、手忙脚乱、疲于奔命。 哪怕有心思也难以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孩子内心真实的体验。然而,身为教师的我们,最不能忽略的便是关注任何教育情境下孩子的体验。这种关注一定要是自觉的、有温度的。只有走入当时的教育情境,关注每一个孩子当下的个体体验,我们才能对他们实施不同的教育行动。只有关注了个体当下的体验。教师才会尽可能少犯“无论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动所表达的情景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根本对不上号”的错误。形成一种教师和学生之间日趋和谐的相处学问。

    因此,我们要努力让关注体验同洛城笛声一般悠扬婉转,注满教育的每个阶段,使吹笛之人、听笛之人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妙境。

  《教育的情调》 这本书让我心中“有赏”——努力追寻教育的情调、积极关注、关爱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做一个能让孩子时刻感觉到我的存在、与我“所教授的知识融为一体”、富有教育敏感与机智的教师。体味或许粗浅,但我会用心投注,让自己对教育情调的追寻无惧岁月,成为最美好的事情。

图片、编辑:彭立玉

初审:黄美娥

再审:陈艳华

终审:刘黎明

顾问:叶海波


 

阅读 233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