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文章的表达需要格外的严谨。而我接下来要写的是一段对四年级下册第三章节的思考,我只想用近似口语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也只是我个人在思考小学数学中不成熟的理解,无论有怎么样的偏颇都只能代表我现有的水平,写出来就是想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在小学阶段,数与代数这个领域总也绕不来三个概念:算理、算法和算律。我曾试图深挖其根,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找了很多资料,书上说的都很明了。我的水平就属于一看就懂,一理论联系实际就废那种。算理就是让学生明白运算的意义,以便能构建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借助模型思想,学会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算法,一种计算方法,其本质就是对计数单位、位值制的理解(这就是算理,也是两者之间的关系。),二十以内加减法和乘法口诀是小学数字计算的基础,后面学习列竖式我觉得学习更多的是计算的规则。只有在这些规则中,才能有效的把大数的计算转换成二十以内加减法和乘法口诀的范围内。而这样规则的练习会占据小学数学很多的时间,能不能在这样繁重的计算中建立孩子的规则意识才是根本,这种规则意识才能和初中代数运算进行有效衔接的。算律是在计算过程中发现的独特规律,其价值就是简便运算的。
四年级下册第三章学习的是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减法运算规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分配律,除法运算规律以及规律的应用。教材也是按着这样的顺序编排的,这样的编排能有效的让学生掌握各个规律。在大单元构思中,让我感觉到了,这样编排割裂了运算定律本质的认识。交换律的本质是交换位置而计算结果不变,那么就是在同运算符号的情况下都存在这样的规律,加法和乘法有交换律,那连减和连除能不能交换后面两个或几个减数或除数的位置呢?答案当然能了。而且更能凸现学习运算定律的价值,那就是简便运算。结合律不也同理吗,加法和乘法有,那在连减和连除中,不也可以把后两个数或几个数结合吗?只不过结合的限制会更多一点,不像加法和乘法那么随意罢了。结合的目的不也是为了简便运算吗?乘法分配律学习的目的不也是为了简便运算吗?按着以终为始的想法进行教学,这样的运算定律的学习才能让学习更具应用意识。这么多年教学运算定律带给我最大的痛苦就是孩子会背运算定律,不会用运算定律。说不会用也不对,应该说不会主动应用运算定律,嫌麻烦,毕竟应用过程中需要思考的时候太多,虽然在计算环节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些简便,但在孩子已经熟练算法的基础上,他们宁愿少思考也不愿去尝试运算定律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之初就应该把简便算法的目的值拉满,这样才能激发对运算定律的学习。而对简便运算理解应用加深,最好的方式就是抛开对运算符号的割裂,加强对运算定律本质的理解。这样做的另一个知识基础就是,学生在前面大量计算中就已经有所涉及,只是没有单独提炼出来罢了,比如一年级我们就已经知道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了,这样的两道加法不就是加法交换律的体现吗?在连减应用题中,孩子就已经发现减两次可以把减的数合起来一起减了。有了这样的基础,对学生来说理解运算定律不是困难的事,有意识应用才是难点。
以上只是对这一章节的思考。现在都提倡大单元备课,这也是在大单元思考的框架下,结合以往教学的学情而引发的思考。我也会根据自己的思考在班里进行实践,看看是否能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也请各位小数人把你的思考建议留下,便于我更深的理解,在此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