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飞,2012年参加工作,2013年因责任心强,他被调到探伤车间,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与探伤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十年来,通过勤勤恳恳的努力,如今的他已经成为全段的探伤业务技术能手。因为站场车流密度增大、车速的不断提高、车辆轴重的增加,道岔辙叉心伤损情况也随之增多,而高锰钢整铸辙叉,晶粒粗,衰减大,钢轨探伤仪无法全面检出辙叉心存在的各种伤损,存在漏探隐患。杨飞根据多年的探伤实践经验总结了:一敲、二听、三看、四分析的作业思路,主要做法通过“一敲、二听、三看、四分析”手工检查模式,使整铸辙岔伤损、钢轨鱼鳞伤损、焊缝伤损等疑难杂症一抓一个准,有效提高了钢轨伤损检测能力,避免了断轨和误判的发生。
标准作业、遵章守纪、严检细探的他,从未发生一起责任漏检。探伤工作是个技术活,对探伤工的脑力、听力、眼力都是一种考验,探伤仪器通过发射及接收返回的超声波来发现异常回波,探伤工以此来判断钢轨是否有伤损。不仅要在作业中仔细辨听发出的各种报警声,还要时刻像用一双“鹰眼”一样,紧盯着示屏上的回波图形,同时观察好前方的路况以及脚下的钢轨,再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保证精准探测和现场安全。
每日作业前,杨飞对仪器仔细校验。钢轨探伤仪器是探伤工的“武器”,只有把仪器调整到最佳状态,才能瞄准敌人,就像钢轨的“排雷兵”。一旦发现疑似伤损伤波形,他便全心认真复核校对,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探伤的难度在于“细”,就是要做到“不错判、不漏判”。
作业中,杨飞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对钢轨检查更要细心,钢轨外观及状态不同,导致缺陷出现的方式也会不同。”尤其是进入防断期后,他对管内薄弱地段进行了全覆盖探测,一旦发现伤损时便仔细校对,坚决避免错判和漏检。“嘀嘀嘀……”有一次在库尔勒II场岔区,仪器报警声响起,大家聚精会神盯着仪器屏幕,观看着波形情况,在确定好病害位置后,杨飞拿着测量尺蹲下来测量、核对钢轨几何尺寸,并做好标记和记录。
十年来,杨飞累计探伤检查两千多组道岔,排查隐患三千余处,用“精益求精”确保了全年零漏检、零误判、零违章、零事故,用实际行动守护着铁路运输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