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智慧型家长 伴孩子快乐成长—家庭教育学习分享【第二十四期】

车红博初中化学工作室
创建于2024-03-15
阅读 91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最近,看到这样一句话“父母打骂孩子,孩子不会停止爱父母,却会停止爱自己”。感觉自己的认知肤浅了,总以为父母指责、打骂孩子,孩子会讨厌父母,恨父母,和父母对着干。通过查资料、分析电视剧的人物性格、和孩子交流,证实了自己一直以来的认知都是错误的。

      电视剧《烟火人家》中的李衣锦,在我们眼中她就是一个乖乖女,她的母亲很爱她,事事都为她想的很周到,她也必须事事安母亲的要求去做,否则就会遭到母亲的指责、辱骂,甚至掌掴。但是,在母亲眼里她还是一个事事不如邻家女孩的大龄剩女。母亲那种极度“望女成凤”的窒息的爱控制着李衣锦,让她封闭自己、无法喘息,她非常想逃离母亲。

       三十岁了,还要被母亲强行剪去母亲认为不合适的刘海。

      母亲当众掌掴三十岁的女儿,因为孩子用假恋爱来欺骗她。

      孩子委屈、难过、逃避,要么在沉默中死去,要么在沉默中爆发。

      当母亲被欺负,柔弱无助时,孩子依然是最爱母亲的那个孩子,是母亲的坚实后盾。

      教育好孩子是所有父母的心愿,也是父母对孩子爱的体现。但是由于父母原生态的家庭形成了性格各异的家长,家长会以不同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教育内卷严重,使得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总觉得自家孩子不够努力,不够优秀,会过度的批评孩子。多种因素会造成一些家长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指责、谩骂、殴打孩子。

      看到孩子不努力学习时,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去学习,越提醒越急躁,然后是孩子的沉默和消极对抗,然后爆发的就是大人对孩子的战争。孩子必定是孩子,在不断地批评与打骂中,他们学会的不是反思,而是深深的自责和自我否定。

       经常被打骂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孩子被打骂后,在体能上无法与大人抗衡,可能会哭着求饶,会承认错误,甚至慢慢不再说话,默默挨打,成为家长眼里的“乖孩子”。但是,研究表明,长期被打的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可能会出现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孩子没有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来源于哪里呢?是父母无条件的爱。爱应该是如沐春风的,而不是打人时的狰狞满目。长期被打,孩子会认为父母只会打自己,不爱自己,内心就会越来越空,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2.深深的自卑。小时候,孩子会认为父母是权威,父母都是对的。即便父母打自己,错也在自己。长期被打,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总是做错事情,自己真没用,有深深的自卑感。长大后,即便知道小时候父母打自己,并不是都是自己的错,但是由于这种自卑心理已经养成,人际交往会不自信,不敢有自己的想法,总是唯唯诺诺。

      3.性格暴躁。孩子一直在学习父母做事的方式,父母情绪不好就打孩子,孩子在心里也会认为情绪不好时,自己也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发泄。小时候被打时敢怒不敢言,以后长大,就会把小时候被压抑的情绪都发泄出来,性格易怒、暴躁。在对待自己的孩子上,甚至在无意识中会与自己的父母一样。

       爱才会让孩子变得更好。长期被打骂的孩子心理会伤痕累累,父母们唯有放下打骂孩子的执念,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才会变得更优秀,尝试用以下方式爱孩子。

      1.尊重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孩子应该是独立,有尊严的。父母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像对待朋友般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意见。我们会发现,从小被尊重的孩子,才会懂得真正礼貌待人,尊重他人。

      2.鼓励孩子。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有两盆一开始生长状况是一样的盆栽:一盆每天被各种声音辱骂,另一盆就一直沉浸在美好的赞美声中。过了一段时间,被长期责骂的盆栽居然枯萎了,而被赞美的盆栽长得越发蓬勃。植物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孩子多一点肯定、多一点赞美、多一点鼓励,孩子就会越来越好。

       3.相信孩子。“我相信你”那是一句充满能量的话语。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即使孩子做错事了,也要给孩子一些试错的机会和改正的空间,被信任的孩子才会更努力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

      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越来越好,有出息。教育的道路有千万条,打孩子,真的是最远的一条。经常被打骂的孩子,不会停止爱父母,却会停止爱他自己。虽然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但我们要以前车为鉴,做智慧的父母,蹲下身来,看着孩子的眼睛,体会孩子的感受,用尊重、鼓励和信任让我们的孩子阳光、健康、向上。

阅读 91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