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1日,我作为秦都区教研室音乐教研员荣幸地参加了由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承办的“2024年陕西省中小学音乐学科教研工作会议”。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薛翰铭、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王长远、音乐教研员张华钟、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专家刘沛、陕西省各市区教研员、音乐老师近40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在西安市曲江第七小学顺利召开。
本次会议特别邀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以及《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音乐修订组组长刘沛教授,为老师们作了题为《深度理解艺术课程标准——研读分享》专题讲座。刘沛教授深度解读了艺术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根本问题,指出一线音乐教师一定要“着眼核心素养培养,着手艺术创新实践”。聆听刘教授的讲座后我感受颇深,下面将个人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刘教授在讲座中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入手,讲到巫术文化、治国之道、再讲到伦理思想、经典文化、民族文化。指出两者之间紧密的联系和深刻的渊源。音乐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推动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传统音乐,更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他以毛泽东在1937年3月起草的《祭黄帝陵文》为例,把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巧妙地融进其中,形象地体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音乐教育功能。根据艺术课程时代发展的需要及要求,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完善。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全国发行,刘教授任(音乐组)修订组组长,说到课程标准重点是全面完整地看待“核心素养”与课程性质的关系,一是避免孤立零碎地看待核心素养。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这四个方面要整体看待。二是课程性质要注重艺术以情感人的关键特性,具有审美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情感性等特点,艺术课程性质是弘扬真善美,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三是核心素养概括了艺术门类下的各学科,它是指跨学科的一切活动,如:艺术表现,即人在艺术类各学科/跨学科中所有形式的表现能力,它不等于歌唱、演奏等;审美感知,人对一切审美对象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它不等于聆听音乐等;文化理解,人对一切文化现象的根本认识和领悟,它不等于音乐作品的文化历史背景等;创意实践,人在艺术类学科/跨学科中的所有创造能力,它不等于即兴、作曲、编曲等;刘教授总结并指出,艺术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绝不是仅限于音乐学科。
在对核心素养整体认知进行重点梳理和强调后,刘教授重点讲解了“创意实践”素养的背景和依据,背景:世界教育发展格局要求培养学生“创意实践”素养。依据:一是习近平总书记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关于“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尚的品德、创新的思维、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审美、劳动的习惯。学校要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激发好奇心、想象力。要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鼓励学生善于奇思妙想,并努力实践、营造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育氛围,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二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1845年,马克思撰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十一条,文字简练,内容丰富。恩格斯高度评价《提纲》,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首次提出了新唯物主义区别于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点--实践的观点。《提纲》中文版中,“实践”一词提及14 次(德文原版8次)。马克思在文中提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各种才能、志趣、道德和审美能力的充分发展,即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领域的发展是“真正自由的王国”,个人从事自由活动的时间不断扩大,人的个性因此得到自由发展。党的十九大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以及党的二十大的报告,两次提到“人的全面发展。”四是《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通过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社会主义培养出具有全面发展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综合以上理论依据,创意实践素养的提出,既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又有深刻的哲学意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作为理论基础。创意实践素养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创意实践它既是艺术课的起点也是终点,要创意为根、实践为本,“营造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育氛围,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小主意,我们不能说他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要把创意实践看成信念,有这样的信念,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实践体验,才有可能培养这方面素养。
这是一个由外及内、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外在创造性表现逐步向内在的审美感受、文化领悟转化的漫长过程。为了让理论的概念形象化,刘教授和与会教师作了一个生动的游戏,将教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唱旋律《划小船》,一部分吟诵《山行》,通过创意实践,分析旋律的结构、形态、和声等特点,感受音乐的起、承、转、合,逐步形成审美感知和深刻的文化理解,形成大观念——生活中的起承转合。
通过深刻学习领悟后,我体会到,核心素养是长期的提升过程,艺术表现包括所有活动的所有表现,是质的描述,不是量的描述。作为一名音乐教研员,通过学习聆听刘教授的专题讲座,让我对艺术新课标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今后,我将在教研工作中,不断更新理念,反复实践,常下校听课,总结研讨,和一线的音乐教师共同努力,谱写音乐教育更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