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不风百里不俗”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你的家乡都有哪些风俗特点呢?一起来欣赏六(2)班优秀作文展一

龚倩
创建于03-14
阅读 195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跨火

汪明玉

    “大人小孩来跨火,好运来了恶运走……”是谁在唱歌谣呢?原来是我的外婆呀。

      跨火在我的家乡是非常重要的习俗,每年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我家在夜晚时是一定要跨火的。每年的这天夜晚,我们家的人无论多忙都要跨火。

      在跨火之前,我们需要做一项预备工作——插蜡烛。将蜡烛和香点燃,插在院里面缝隙的泥上里。家里的每个门口的两边也要插上蜡烛,但是没有地方插怎么办呢?聪明的劳动人民已经想出了个好办法: 将烂水果对半切开,摆放在门口,再将蜡烛插上去。插完院内后再在院外插上一圈就大功告成了。插完蜡烛和香后,整个家都变得明亮起来,处处都沾上了喜庆的氛围。火焰寓意着新的一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

     插完蜡烛后,我们的“重头戏”——跨火就要开始了。只见外公拿来一把枯草和几根长树枝,先将树枝架起来,再铺上一层枯草,然后再点燃一张纸放在枯草上,火一下子就变大了。跨火也是有顺序的,男人先,女人后,年轻的先跨,年长的后跨。一共要跨三次,一跨是跨走去年的霉运,二跨是迎接今年的好运,三跨是迎来来年的好运气。在每个人跨的时候,外婆还会说些吉祥话,祝福我们。第一个,第二个……都跨过去了,马上就轮到我了。在我这儿就不是很顺利了,看着眼前熊熊燃烧的大火,我感到恐惧:万一这个火把我的衣服烧着了该怎么办?万一我被这个火烧伤了怎么办?万一……正当恐惧缠绕我的心头之时,在家人的鼓励下,我勇敢地跨过去……

     跨完火后,余烟徐徐上升,希望这烟能够将我的坏运气带走,让我好运连连吧!

年 

邓雅涵

    是谁轻弹时间的琴弦,弹独属于冬的旋律,歌颂年的篇张,谱写年的诗。

     那灯火通明的巷子里,家家户户都在门前忙活着,人们手中拿着一副副红底黑字的对联,那是毛笔与墨的结晶。华夏文字博大精深,不同的字体书写不同的祝福,对联中每一个字都须一撇一捺精雕细琢,阳光撒在对联上,墨色与阳光相映,字被染成了金色,仿佛镶嵌了金子般,无论往哪个角度欣赏,都那么璀璨,熠熠生辉,和谐美好。哪一副春联不是中华传统的精髓,哪一副春联没有寄托人们真挚美好的愿望呢?

     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席饭莫过于除夕夜那晚的年夜饭了。从吃完午饭开始,大人们就为此事而忙碌着。一盘盘丰盛的饭菜被端上餐桌,无论屋内还是屋外,都被酒与饭香所充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无论南北,年夜饭必有鱼。鲜嫩的鱼肉入口即化,又鲜又酸的鱼汤,豆腐浓白味鲜。火锅也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肉还是菜,辣、酸、爽能瞬间俘获你的味蕾,只是看着都让人垂涎三尺。

     除夕的夜,是烟花的盛宴。五光十色的烟花一 齐奔向夜空,绽开无数朵鲜 艳的花,它在夜空中留下一串如丝稠般的尾迹云消星散,那串遗留的尾迹证明它曾被众人仰望,却是昙花一现,最后无迹可寻。烟花的绽放,是神明撒下了日月星辰;陨落的瞬间,我把它藏匿于笔下。

     年是一句句真挚的祝福,是香气四溢的年夜饭,是漫天的烟花,是一家人的团聚。

中秋节  

顾洲畅           

     中秋节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每一次过中秋节心里老想为什么要过中秋节呢?寻问妈妈。

     据说由古代祭月演变而来。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称为“中秋”。最初是这一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后来慢慢演变为了中秋节。在中国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变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起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

     每当中秋佳节,妈妈就要指导我做月饼。虽然我觉得月饼并不好吃,但我依然想试试亲自做月饼。妈妈教我做的是咸蛋黄月饼,首先要准备咸蛋黄、黄油、水、面粉、玉米油、白糖、红豆沙、低筋面粉,妈妈说的时候听得我眼花缭乱。

      接下来要把咸蛋黄放入白酒里浸泡一会儿,去腥,在预热180度烤10分钟,把白糖、水、玉米油、和面粉一起揉成面团,摸着光滑,还是油皮,再把黄油和低筋面粉揉成摸起来粗糙的油酥面团,卷起来放一起松弛。在用红豆沙做皮,皮包住蛋黄,和油团一样多,最后把松弛的面团两边一拉,一边捏,一边擀面皮,把馅包住,在刷上鸡蛋液,撒上芝麻,一个个搬至烤箱中,同时调至180度,烤上30分钟,这样一个个白团团在水深火热中慢慢烤熟。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烤箱中也散发出了香味,我的口水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散热过后我们一家人坐在窗边赏月,吃着我做的月饼,聊着天。

     这是我过过最棒的一个中秋,毕竟是我自己做的月饼。

家乡的年

徐紫萱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挂灯笼,贴春联,放鞭炮。

       小时候我问妈妈为什么要挂灯笼、贴春联和放鞭炮,妈妈跟我编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从前有一只青面撩牙的怪兽,人们把它称作“年兽”。年兽到除夕那晚就会从深山老林里跑了出来害人,听说只要被年兽摸过的人就会大病三天三夜不得痊愈。不过有人发现一位人家门前有一块红色的布,年兽就不敢靠近,人们见状纷纷把家中的红色物品摆放在门前,年兽吓得又跑回了深山中,人们知道后就在家门口挂红灯笼、贴红对联和放鞭炮来驱赶年兽,渐渐的也成为了习俗,人们也把这叫作“过年”。

      除夕当天,我一大早就起床与爸爸妈妈一同买年货,街上热闹极了,有卖水果的、有卖春联的、有卖红灯笼的,还有卖窗花的……各式各样的东西看得我眼花缭乱。

       我们来到超市,超市里更有那种年味,超市很大,到处都有小音箱放出的新年歌曲,和天花板上挂着用纸作的小红灯笼,货架上关于新年的物品,让人一走进去就有一种过年的感觉。

       人们都在路上走着,有些碰见亲朋好友也会嘘寒问暖两句,表示过年欢快的心情与希望大家都快乐。

       新的一年,新的气象,人们都在为新的一年准备,也在迎来这一年的平安、快乐。

贴春联

熊诗语

     贴春联是家乡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家家户户都要把红春联贴在门上,用来辞旧迎新,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春联,据说起源于桃符。桃符的最初用意是求平安。据古书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宫廷里就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了。渐渐地,制作桃符的材料便由桃木板变成了纸张。贴春联这一习俗到了明代开始盛行。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当时十分喜欢大户人家每到春节贴的春联,于是推广,便要求大家都要将春联贴在门框上。

     我家里的春联,常常会由长辈亲身手写。大年三十的上午,大家就开始忙着准备写春联要用的材料纸、笔、墨水都准备齐了,才会请出家里的长辈写春联。小孩子们都凑到一起,在旁边饶有兴趣地观看长辈如何笔走龙蛇,写成一副经典的春联。

     写春联是有讲究的。春联的上下联字数要相等,对仗要工整,同时,上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是上声或者去声,下联结尾字的音调是平声。

     等春联写好就该贴春联了,今年轮到我和爸爸一起贴。爸爸告诉我,贴之前首先要看横批,因为这四个字是从左往右写的,所以,春联就要从左往右贴,我们要先贴上联,再贴下联。我们小心翼翼地在背面涂上胶水,最后按照顺序一张一张地贴到门框两边和门楣上。这样,春联就贴好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春联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拓展,除了表达新春的祝福外,也融入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除夕 

伍兆恩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我的家乡,每年的除夕都热闹无比。

    清晨,我和爸爸拿着胶水和对联来到门前贴对联。我们小心翼翼地将对联贴在门前贴上。

     转眼到了晚上了家里来了许多的亲戚,吃团圆饭.妈妈根本忙不过来,炒菜、做饭、做圆宵。做饺子……一样不落。接着,大家便到桌前吃饭。除夕夜的晚饭丰富无比:有美味无比的鱼、精美的虾、可口的猪蹄、细小的元宵、好吃的饺子……让人看得目不暇接,更分评别说一大口一大口地吃了。

      吃了团圆饭,就要放鞭炮了,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放鞭炮吗?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头怪兽,名为年崇。每年的除夕晚上,怪兽便会到街上吃人。一年除夕夜,镇上来了一位老人,找了一位村民,想借宿一晚,开门的人是一位老奶奶.老奶奶对老人说:"你还是别在这住了,今天晚上会有怪兽来吃人的,我们去山上避难吧!"而那位老人说:"没关系我自有方法可以驱赶怪兽."可老奶奶却不信,让老人和她一起上山避难,而老人却拒绝了,老奶奶只好独自一人避难。而夜晚,怪兽果然来了,老人身穿红衣,手里拿着鞭炮,怪兽一来,老人就点燃鞭炮,怪兽吓得拔腿就跑。第二天,老人把驱赶怪兽的方法告诉了村民们。因此,在每年的除夕夜人们家家户户都放鞭炮、穿新衣。

     爸爸放了鞭炮,便回来看春晚,鞭炮声连绵不断,灯火通明.大家一起守岁、看春晚……

      就这样,春节在欢快的时光中结束了,但那欢快的声音们旧回荡在我的耳边……

清明

钱晨曦

     清明是一缕思念,满怀牵挂;清明是一份诗意,充满希望。春和景明,怀古寄情。

     岁月轮回,时序周转。稠忆往昔,思亲景明。那座坟墓,映入眼帘,我的思绪,涌上心头,不经意间,我的眼角,那颗泪珠,缓慢低下,我的太公,我好想您。

     太公,当您在这尘间时,我没能好好珍惜您对我好的每个瞬间,就好比我没好好珍惜每个夏天,珍惜每个热烈的瞬间般。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太公,您那边的今,风里都是思念吧,当风从身边吹过,云从头顶飘过时,那便是我在想您。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清明,让我们学会了以爱告别,以爱相处。外公,您的离去,我便知道了这句话真正的含义了。

     相思莫让青烟扰,一束鲜花寄故人。我眼带泪水,匆匆离去了。在此,愿所有天堂的亲人,一切安好,幸福绵长;愿每个尘间的亲人,岁月静好,安然无恙。

     清明,小为家,祭祖祭宗;大为国,祭奠英雄壮烈。永战一线的医护人员们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他们也畏死,也有至亲,血肉,亲朋好友,他们也向往着美好的生活,向往着没有死亡、危险的生活。可他们肩负重任,必须接受这项重任。

     人间四月,清明雨上,愿花飨逝者,春暖斯人。

元宵节

熊紫苏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水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就是我期待己久的元宵节         

     元宵节赏花灯下、猜灯谜……我的家乡里会在元宵做元宵,元宵节前几天把糯米粉晒好,芝麻也要在元宵前几天搓好,放进冰箱。到了滚元宵的环节,把冰冻好的芝麻球粘一圈水、在裹一圈糯米粉,在沾水,在滚,就这样慢慢的糯米粉会全面的裹在芒麻周围,芝麻球也从小黑球变成了白白胖胖的小元宵 。                                                      而今年;我提议我来滚元宵,我学着妈妈的方法一步一步的做着,元宵滚来滚去,我发现有两个元宵破了。妈妈说:做元宵要按顺时针滚.不是像你这样盲目乱滚。”妈妈边说边示范给我看,“失败是成功之母。”我决定再试一次。因为怕元宵又破所以我只拿了两个芝麻球,又按一步一步来做最后我终于做出来了两个白白胖胖的小元宵。

     做好了,妈妈拿着元宵一个个地成下锅,小孩门在门外玩着炫丽的烟花美丽的夜晚大家都围在桌边吃着元宵,而我碗里却有被单挑出来的两个元宵。妈妈说“这是你做的你应该尝尝成功的味道,我吃着自己做的元宵,美味极了,原来这就是成功的味道。

   全家人一起吃着白白胖胖的元窗.是我们家乡元宵节的习俗,这口软糖变甜是幸福的味道,是团圆的味道,是刻在基因的味道。

端午节包粽子  

徐苡萱  

       刚长出牙齿的小孩子,  会自己坐公交车的大孩子,头发花白的老孩子,提到端午节,就会想到那包粽叶里的粽子,嘴里立刻生出一种糯糯的口感。用糯米和肉做的粽子,糯米的黏黏的,外面的粽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端午节去外婆家时,总能看见外婆在包粽子,每次我都不厌其烦的在旁外看着。外婆包粽子先把粽叶洗干净,再把糯米洗好和内馅拿出,准备好食材后就开始包粽子了:先将一根长白色的细绳绑在门把上,再拿起两片粽叶卷成锥形,放入糯米铺一层,再放入做好的肉馅,再放入一层糯米,把口封上后,绑在门把上的绳子就派上用场了!将绳子绕在包好的粽子上,一定要捆紧点,不然里面的馅会漏出来,打上一个结,一个粽子就包好了。一个肯定不够吃,这时妈妈也来包粽子了,往往要包五六挂粽子。

      包完后就可以上锅蒸了,“包的是什么馅的呀?"这时我就会猜里面是什么馅的了,“是猪肉?牛肉还是鸡肉呢?”“就是猪肉。”“猪肉馅的粽子可是我的最爱!我一定要多吃些!”“好好好,吃到饱!”一阵香气人来,哦,原来粽子熟了,不对,熟了不就可以吃了吗?我赶紧让妈妈给我挑了个大的吃.解绳子,轻轻剥开外面的粽叶,露出那诱人的糯米,轻轻咬下去,一股浓郁的肉香味,如同秋日的暖阳,一点一滴的渗透到心里。那糯米的润滑混合着荷叶的清香,犹如晚风轻轻拂过湖面,让人心旷神怡。

       粽子入囗绵软,香甜可囗,每一囗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厚意。

阅读 195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