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含新意 春来万物生

——武汉外国语学校语文组开展教学活动研讨会

随着春天的到来,大地万物复苏,花红柳绿,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这样的季节里,武汉外校的语文教研工作也迎来了它的春天,教研正当时。

    教研,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灵魂,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我们的教研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教师们积极投身于各项教研活动中,以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

吴主任为备课组长发聘书

高一备课组长陈云轶老师

高二备课组长李蓉老师

高三备课组长喻婕老师

喻婕老师代表高三备课组为大家汇报九省联考对高考教学工作的启示:

本次九省联考启示我们要准备减负式的备考,给学生信心和方向。

想要学生有收获,必须老师通透、删繁就简归源头,而不是给学生无限制地增加负担,作为老师应该自己下钻研,也应该学习团队协同作战,利用听评课,合力准备,打通三年备考。

现在对学生思维的抓手,最典型地问法和最基本的能力,应当在高一高二培养起来,总结系统,尤其以语用最为重要,语用不仅是阅读的基础,更是写作的基础;同时应该认真吸收教材,以我们的方式去安排体系,将单元任务群的母话题写好。

语文需要一些更有效的能力和备考,大家可以一起通力合作,去打磨教案和各项资料。

赵文清老师汇报九省联考与2023新课标Ⅰ卷比较及备考策略:

一、立足语文核心素养,考查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具体表现为:

1、选材突出立德树人原则

2、试题考查关注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不是机械刷题所能形成的,而是运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表述是方向,具体落实还是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升。能够读懂文章——从析读到赏读,能够写好文章——从内容到文法。

     语文素养和机械刷题的区别在于前者重视语境,解决问题者能够发现语境的内涵与特点及时作出策略的调整;后者难以读懂文章,只能按照固定的策略去套答。前者是根据写作的具体要求构思,展现自我认识;后者难以理解题目丰富的内涵,只好写出概念化的空洞文章。

二、考查内容和方式稳定——双基•情境•应用

      具体表现在:

      1.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核心

     新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相对于传统考纲,新课标、新教材增加的新的知识内容,如强化革命历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知识,又如逻辑思辨知识,又如新增文体知识(诗化小说、回忆录、学术专著、整本书阅读、信息时代语文学习的知识等),又如情境性写作。

     其二,新课标强调的学科知识建构意识。需要学生对学科核心知识点进行深度建构,如比喻修辞,除了理解概念的内涵,还要了解其构成、类型,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和效果;还需要将不同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组建成系统知识群,如小说的文体演变简史、小说的不同风格、小说与其他叙事类文体(写人记事散文、回忆录、报告文学、通讯、戏剧、叙事诗等)的区别与联系。这是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深度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新的考查方式的变化。这些需要大家在理解新课标、教学新教材的过程中具体落实。

      其三,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运用的平台和标高更具有时代感、综合性,从而更具有灵活性,立足于素养的提升。

2.立足解决问题设置具体情境

     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要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这些实际问题通过语境的设置使其具体化。语境包括学科知识语境、社会生活情境和个人体验情境。它们是具体的、限制性的、有实际目的的。双基内容如何应用受到语境的制约。

     首先,语文高考主要情境是学科知识情境,这些情境具体表现就是文章和文段,所有问题必须在这些具体语境中呈现,但又不仅如此,而是更为深广。

     学科知识情境是共性和个性的结合体。共性的方面完成基本的、核心内容的考查,个性的方面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特点的理解、分析,需要灵活应用能力。即使考共性,也要努力考查不同文本对其表现的独特角度和方法。如同是小说,它们具有小说共性的因素,但是不同时代、作家创作的小说在主题表现、艺术手法运用、语言风格方面有其鲜明的个性,这是难以机械化训练完成的,素养考查主要集中在这个方面。

3、策略应用展现学科素养水平

    面对一种问题,在具备基本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运用什么策略去真正解决问题体现语文素养。用答题步骤一词来概括应用策略似嫌不够,步骤是一种呈现,呈现之前的思维与抉择过程才是关键。

4、策略应用的反思性

     学习策略本身就应该包含反思性因素,答题策略也一样。学生在初步完成答案后,自我感觉并不经常是好的。有时总觉得哪里有问题,又不明所以,经过反思,明确问题所在后,会涂改答案重新修正。

    反思的方向主要有这么几种:1、适切性;2、针对性;3、逻辑性;4、信息筛选的完备性;5、表达的准确性。

    其实,我们通常所说的筛选整合信息中的“整合”就是根据具体语境处理原始材料的过程。

针对此,赵老师提出备考建议:

     1、重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建立知识框架

     基本知识主要有三种:语言文字知识——语法、修辞、逻辑、词语、句式、标点等;文学审美知识——小说鉴赏基本知识、散文鉴赏基本知识,戏剧鉴赏基本知识,诗歌鉴赏基本知识,审美基本知识,文艺理论基本知识,作家作品及艺术流派基本知识等;中外文化知识——中华传统文化知识,革命文化知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知识、中国历史知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等;

     这些知识中的核心知识要弄清三个问题:它的实质与构成要素,它的基本演变规律,它与相邻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2、关注具体问题形成的情境,区分一般特殊

      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凸显考查的意义:考查核心素养,选拔优秀人才。

     考查核心素养是共性的,选拔优秀人才有难度系数的考量。重点关注学科知识素养,以实现教学的转型;还要关注社会生活情境和个人体验情境的设置,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

  3、形成解决问题实际的策略,总结应用规律

     解决问题的策略依据适切性、针对性、过程性和反思性原则,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复习过程就是学生知识、能力内化的过程。

4、阅读能力重视文本细读与文本特征

     针对问题情境只有突出文本个性化特征,才能实现考查的具体性,避免机械刷题的弊端。在阅读文本时既需要宏观把控,更需要微观品析,通过微观问题的考查实现从个性化见出共性化的考查思路。把握考查角度、方向的变化带来的品析的乐趣。

5、写作能力重视生活情境的思辨能力

     写作中对生活情境的重视,使写作更贴近现实,更能体现思辨性特质,也让学生更有自我表达的空间和欲望,但也更容易受到流行观念的影响。

     在日常写作训练中,只有更扎实地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避免这一问题;只有切实培养真正的思辨能力,才能将更复杂的生活问题提纲挈领地说清楚。

6、结合教材单元教学重点,进行巩固迁移

     必备知识的掌握,核心素养的培养,都要依托于现有教材。全面、深入地理解教材体系,把握单元教学的要点及其与新课标精神的联系,将日常教学扎实、深入推进,才是正道。

     复习时有必要全面、系统回归教材,通过教材与考试关系的把握查漏补缺,巩固提升。

    7、发现个性化的“小”问题,突破瓶颈限制

     教师主要解决复习中的共性问题,但每个学生却存在一些由于认知不足而显得微不足道的“小问题”。打通这些小问题,对于学生比宏大问题更有价值意义。小问题,对于他们可能就是素养提升的瓶颈。解决两三个小问题,他们可能会有飞跃式发展。

8、通过“母题”实践,总结反思形成素养

    “母题”主要是指具有典型共性特征的问题。这里的“共性”可以是文本类型类的,也可以是情境设置类的,还可以是应用策略类的。

    我们可以依托高考试题和经典模拟题,在这些方面做一些有效的归类,提供学生实践。“母题”归类工作做好了,就可以举一反三,精练精讲。更多的时间就不是做题,而是更多的阅读量,读懂文本。

    阅读方面,我们也可以给予有益的指导,提供篇目,自由探讨。

会议的最后,郑敏校长发言,总结会议要点,展望外校语文组未来

共同期待武汉外校语文组的美好蓝天!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