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先农坛

廖明
创建于03-14
阅读 203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周末想出去走走,想来想去在北京生活了这么些年,先农坛经还没去过,夫人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就在那里。初春的北京花还没开,草也没绿,去看看博物馆倒是个好去处,还能游了先农坛这个几十年都没光顾的古迹,于是儿子开车一家直奔先农坛。

    先农坛大门

先农坛在北京中轴线南端永定门北,和天坛分居两侧。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和天坛同时建造。初名山川坛,合祀先农、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和钟山诸神。嘉靖年间(1522—1566年),重订庙坛礼制,形成多种祭祀的格局:分置太岁殿,专祀太岁神;新建天神坛、地祇坛和先农神坛;将山川坛更名为神坛。万历年间坛内陆续增建了旗纛(dào)庙、神仓、斋宫等,并正式命名为先农坛。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对先农坛作了较大调整,撤去旗纛庙,将其移建为神仓;改土木建筑的观耕台为砖石琉璃瓦建筑;改斋宫为庆成宫,形成当下先农坛整体格局。

参观从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影背墙后进去,转过来就是太岁殿。这是先农坛内最大的单体建筑,又称太岁坛,东西配殿连接太岁殿与南面的拜殿形成四合院落,组成了先农坛里的太岁殿建筑群。太岁殿为正殿,是祭祀太岁神及春夏秋冬等自然神灵的场所,东西配殿祭祀十二月将神。太岁是值年之神,月将则轮流值守每个月。

拜殿在建筑群南端与太岁殿相望,在这里可以一拜众神。

太岁殿院落里的琉璃灯柱也别具一格。

太岁殿祭拜的太岁神到底是什么呢?太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易经》和古代星象学。太岁被认为是由地球和木星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据信太岁每年都会随着木星的运动而转变,这导致了每一个十二生肖的人都会遇到与太岁相关的岁运。因此,人们对太岁的追求与年份的相应生肖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史籍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太岁”的敬畏。诸如《黄帝经》所言:“太岁所在之辰,必不可犯” 。民间也有句话“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说明对太岁这种未知力量的恐惧,逐而形成了祭祀“太岁”的习俗。皇帝会由官员进行祭拜太岁的仪式,以确保社会稳定与国家繁荣,百姓会组织庙会和祭祀活动来祈求太岁保佑农作物丰收和家庭平安。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就坐落在太岁殿内,是我国第一座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艺术及其发展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馆内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历经的漫长过程及取得的辉煌成就。

太岁殿里的解说员重点介绍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天宫藻井。这是从北京隆福寺万善正觉殿拆移过来的。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在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处理,通常位于室内的上方,呈伞盖形,由细密的斗拱承托。藻井的设计一般包括圆形、方形或多边形的凹面,凹面上装饰有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绘。这种装饰不仅美观,还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在古代,人们认为藻类植物能够压伏火魔,因此藻井上的装饰往往包含藻类水生植物,寓意保护建筑物免受火灾。藻井也因此而得名。

这个天宫藻井外圆内方,形如伞状。上下共分六层,每层圆形主框架上均细雕云纹图案。在一、二、三、五层上布置有琼楼玉宇的天上宫阙,天宫下为彩绘的二十八星宿神像,宫阙里有仙人天女,都是精雕细琢而成,表情神态极为细腻,有和善安详的,有怒目圆瞪的,有颔首微笑的,有闭目养神的,惟妙惟肖。藻井的最上方是一幅星象图,有星1400颗,据传此图是参照唐代一幅星象图绘制。在藻井外围,与室内天花板及藻井一、二层相平的为一正方形井枋,其上彩云缭绕中立着一个个神像,藻井第三层四角又有木雕四大天王支撑。整座藻井美轮美奂、精巧别致。

拜殿里还有一个隆福寺毗卢殿移过来的明间藻井,内部由两个四边形旋转隔成多个区域,井心为八边形内嵌圆形。正中是一整块金丝楠木精雕而成的一只盘龙。

太岁殿和拜殿里内展示着很多著名建筑的模型,象应县木塔、侗族鼓楼等。

听解说员讲解中国古建筑中的一些知识,很有意思。

榫卯结构,榫是木构件中凸出的部分,而卯是木构件中凹进的部分,榫和卯通过凹凸结合的方式咬合,实现连接,组成了建筑的各个部件。馆里展示了很多种榫卯咬合的形式。卯榫结构能承受较大的荷载时保持结构的稳定。在受到地震等自然灾害时,能够通过构件的微小变形吸收部分能量,减小结构的响应。卯榫结构还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瓦当,是指中国古代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的筒瓦前端的遮挡;也可将屋檐最前端的一整片瓦称为瓦当,瓦面上带着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是我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瓦当有灰陶、铁和琉璃等不同材质的。皇家则使用琉璃的,但颜色是有区别的,其中黄色专用于帝王宫殿,绿色用于王府,黑色用于祭祀建筑。

屋脊兽。屋脊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因为处于前沿的位置,要承受上端整个瓦片的推力,因此人们用瓦钉来固定前沿的瓦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动物形象的装饰物,也称脊兽。根据建筑规模和等级不同而数目有所不同,多为一、三、五、七等单数。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用到了十个屋脊兽,除了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外,大概也意味着只有皇帝才配享受到“十全十美”的待遇。由下至上的顺序依次是:龙、凤、狮子、海马、天马、狎鱼、狻猊(suān ní)、獬豸 (xiè zhì)、斗牛、行什(háng shí)。龙前面还有一个骑凤仙人,据说这位仙人是齐闵王的化身,民间有“日晒闵王,走投无路”的说法,说东周列国时的齐闵王,被燕将乐毅所败,仓皇出逃四处碰壁,走投无路,危急之中一只凤凰飞到眼前,齐闵王骑上凤凰渡过大河,逢凶化吉。在屋檐的顶端安置这个“仙人骑凤”有绝处逢生,逢凶化吉的意思。一边看着,孙女竟然说出了一段顺口溜 “骑凤仙人来打头,一龙二凤三狮子,海马天马六押鱼,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个猴” 。看来她事先是做了功课。

其实,平时说的“人呆的五脊六兽的”也是从此而来。五脊是指房子的中间一条正脊和四角的四个垂脊。六兽是普通房子上一般垂脊上只有三个兽,而且只有前面的屋脊上有兽,总共两个脊共六个兽。

古建筑的雕花门和窗

拜殿外东南侧有砖仿木结构无梁建筑焚帛炉一座,歇山屋面,须弥底座,黑琉璃瓦绿剪边,正面设有三个大小不同拱券门,是祭祀时焚烧纸帛祭文的地方。

神厨建筑群位于太岁殿建筑群西侧,神厨,这个是给神做饭的地方,由神版库、神库、神厨以及井亭组成。

进门两侧则各有一座井亭,是牺牲祭品时的取水之处。东配殿为神库,用以存放祭祀和亲耕用品。

正殿神版库用以供奉先农神牌位。西配殿为神厨,用来准备、制作祭祀食物。

宰牲亭在西面一个院落,清静而立。这是宰杀祭祀动物的地方。宰牲亭的屋顶形制为“重檐悬山顶”,这种形制在国内现存的明代官式建筑中很罕见,被誉为“明代官式建筑中的孤例”。

宰牲亭室内正中心有个洗牲池,池上下都有排水口,宰牲过程中产生的毛血等物可流入其中。

位于神厨建筑群正南是先农祭坛,坛台坐北朝南,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四面各建有八级台阶,是皇帝拜祭先农神的坛,先农就是传说中教民耕种的农神,即炎帝神农氏。皇帝要在此向先农施三献仪式。

坛台东边一片绿地映入眼帘,一座座石龛石座立在绿地之间,石龛中供奉着天地诸神牌位。这是原来的天神坛、地祇坛拆除后将尚存的地祗坛神龛移至此处,以地示意地祇坛原有形制。

往东就是具服殿建筑群。包括具服殿、观耕台和皇帝的“一亩三分地”。明清年间,每到仲春亥日,皇上会率百官到先农坛一起举行亲耕典礼,称为耤(ji)田礼。

祭祀先农和亲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朝,但不是每年举行。明清两代,成为国家重要的祭祀典礼。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耕。

具服殿,面阔五间,进深九间,为单檐歇山顶绿琉璃瓦木结构建筑,南面设十级台阶,东西面设八级台阶。    皇帝在先农神坛祭拜过先农神后,在俱服殿更换亲耕礼服。

具服殿里展示着当年皇帝祭拜时穿的龙袍和耕田时播种用的锦亭。

皇帝换好衣服后就到亲耕田举行亲耕礼。行耤田礼的地方,即“一亩三分地”。据史料记载,亲耕时,皇帝左手执鞭,右手扶犁,两侧为户部尚书与顺天府尹,其他三公九卿分列两侧从耕。

伴随着奏乐,皇帝往返扶犁三趟,由户部侍郎播种。亲耕活动既是皇帝体恤民生的象征,又是其重农务耕思想的体现。俗语所说“一亩三分地”便来源于先农坛内这块耤田

那么,皇帝“亲耕”的耤田大小为何定为“一亩三分”?

在古代,一三五七九被视为阳数(奇数),一和三为阳数中最小的两个数。皇帝有天子身份,既要亲耕但不能过于劳累,因此设定了一个最小土地面积作为耤田,意为“示范性耕耘”,故为一亩三分。

亲耕礼毕后,在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耕作。这座观耕台高1.6米,台平面19平方米,须弥座以黄绿琉璃砖筑成,琉璃砖上刻有花草纹样,三面各有汉白玉台阶,台上四周围绕汉白玉护栏,在古松掩映下格外精美 。

走了半天又热又累,另两处就没去,坐在树荫下,借着手机了解一下。

在太岁殿东边是神仓建筑群。

神仓,原为明代旗纛(dào)庙,里面供奉的是明军等级最高的军旗大纛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改建为神仓,明清时期,用以储藏皇帝亲耕耤田后收获的粮食,这些粮食作为祭品,用于京城皇家坛庙的祭祀。为了使粮食免遭虫害,防止发霉,神仓建筑上统一使用“雄黄玉”(三硫华砷)彩画绘制而成,这种颜料含有巨毒,可以驱虫;另外,为了便于通风换气,防止谷物发霉,仓房上都开有气窗。

神仓的东南就是庆成宫建筑群。

主殿庆成宫始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当时叫做“斋宫”,是皇帝祭祀亲耕前斋戒的地方。但是从建成后基本没有使用过。乾隆二十年(1755年),改称为“庆成宫”,成为皇帝行耕耤礼后,休息和犒劳随从百官茶果的地方。

一个上午伴着蓝天白云,游览名坛古迹,学习古代建筑知识,收获颇丰。难怪这里被称为一个严重被低估的景点。也是啊,京城的“九坛八庙一座钟”里的九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先农坛、太岁坛 、先蚕坛和社稷坛)这里竟有两处(其中的天坛和祈谷坛在一个坛区,即现在天坛的圜丘和祈年殿;而先农坛和太岁坛就在这个坛区里),不愧是北京中轴线上的一颗明珠。

沧海桑田,风云变化,600年兴衰变迁,从昔日皇家祭祀坛庙,到民国时期大众公园,到建国后的育才学校,到现在的历史遗迹重修再现和古建筑博物馆的设立,先农坛浓缩了华夏民族重农固本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示着中国农耕文明的变化发展。

阅读 203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