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尾鸟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学建勋笑着生长
改文化拓展课改

创建于03-14 阅读3379

河南封丘建勋学校,一所地处偏远的乡村民办学校,没有奢华的办学条件,却被教育部《中国教师报》评选为全国教育改革“十大样本校”,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河南省课改十大名校”“河南省民办中小学特色示范校”。这所学校地处封丘县边远乡村,全村人口仅两千多人,在校学生却高达五千余人。在国家民办教育政策收紧,民办教育举步维艰、前途渺茫的大环境下,这所学校能够生源爆满,发展成为一所区域乃至全国课改名校。

3月10日,宁乡市6位课改学校校长和4位课改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在宁乡市教育研究中心贺海浪主任的带领下,驱车900多公里,历时11个多小时,奔赴建勋学校实地考察学习。

走进建勋校园,我们震撼于建勋课改的“改文化”。不同主题的班级文化建设,将家国情怀提前植入孩子们心田,并生发成“班魂”文化。“一魂七园”的班级文化建设,给学生固基铸魂,通过基于精神属性的构建,解决小组建设的“魂”;通过基于社会属性的建构,解决小组建设的“规”;通过基于学习生活属性建构,解决小组建设的“用”。尊重个性,崇尚自由,激活学生的生命张力。相互挑战,激活生命;自主管理,绽放生命。

走进建勋课堂,我们震撼于建勋孩子的生命状态。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求知的热切之情,眼神清澈而有灵性。课堂上,他们不必拘泥于规规矩矩的坐姿、唯唯诺诺的服从,他们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他们或坐、或立、或蹲,他们可以在室内亦可以在室外,他们能自学,可合作。不拘一格的课堂让孩子们有了自由的活动空间,也有了充分的思维时间,他们以小组为“组织载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质疑补充,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被有效的调动起来,不断激荡起思维的火花。

走进建勋课堂,我们震撼于建勋课堂的“新”和“活”。建勋课堂摒弃了“模式化”,它跳出了“教为中心”与“学为中心”的纷争,找到了两者的最佳契合点。它给予教师在教学原则前提下的最大自由度,教师无需纠结于教还是不教,当教则教,不教而教。教师打通了学生从“术”到“法”再到“道”的认知和思维升华,完成对学生生命的“唤醒”。

聆听李炳亭主任的讲座,我们领悟了建勋的成功秘密。

一是坚持去批评化,将欣赏进行到底。变批评为欣赏,以“欣赏”作为学校新文化运动的起点,欣赏改变关系,关系改变风气,风气改变状态,状态改变信心,信心决定自主,自主才能创造,创造才能学习,学习构筑人生。

二是课改首先要“文化铸魂”,建小组,聚灵魂,构建独特的班级文化。建勋的重要经验在“小组”,注重小组的“组织载体”,最大化发挥小组的“功能化”,把小组拓展到教室、餐厅、宿舍等学校的每个空间,生活和课程的每一个活动中,将小组这个“精神共同体”打造成“社会共同体”,最终体现它作为“学习共同体”的终极作用----实现育人的目的。

三是建勋的课堂摒弃“模式化”,它强调的是教育的“道”,“道”即“规律”。所以建勋的“一课堂”的“教”是基于小组充分合作之后的“反馈”,反馈注重四步,即学一题➠得一法➠明一理➠通一类。

课改名师工作室首席黄跃军考察建勋,反思自己。我们过去还是走偏了改的方向,我们过于追求办学的条件,轻视了教学的软件建设;追求改教学技术,忽视改教学文化;重视表象文化多,内在文化不到位。我们要坚持课改就应是改文化:改认知文化、改小组文化、改课堂文化、改教学文化、改学校文化、塑造灵魂文化。两天的学习交流,我们开阔了视野,收获了文化,更激励着我们用文化拓展课改之路!

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贺海浪考察建勋,强调学以致用。建勋孩子表现出的高度自律性和合作精神让人惊异。建勋的课堂是一个开放、包容和鼓励创新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感到被尊重和重视,他们积极参与,善于分享,形成了一种富有成果的学习共同体。当我们还在纠结于“模式化”时,建勋却实现了“无为而治”,学生笑着生长,教师幸福施教,这才是教育的本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确实要勇敢地走出去,学回来,结合我们宁乡的实际,拿来为我们所用。

两天的学习圆满结束,带着满满的收获,我们踏上了回程。北方的春天还未抽芽,而我们的心中已经春意盎然。学习之路,花香满径。从“走出去”到“带回来”,这一“去”一“来”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满怀教育热情的宁乡课改人且行且思,且悟且进,定能发挥外出学习的最大效应,走出宁乡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路子,打造宁乡教育的亮丽品牌。

阅读 337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