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共铸心灵之光——深度探索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的协同之道


创建于03-14
阅读 317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在这个瞬息万变、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我们愈发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它们如同心灵的灯塔与沃土,为孩子们的成长之路照亮方向,提供滋养。为了全面、深入地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与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我校精心为八年级策划了一场专题活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深度研讨会”与“家庭教育策略分享会”,旨在搭建一个专业的交流平台,让家校双方共同探寻更为科学、有效的成长引导之路。

      探寻心灵的奥秘,铸就坚韧的心灵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深度研讨会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静谧的会议室,为即将展开的深度研讨增添了一抹庄严与神圣。我们特邀了知名心理咨询师——唐云丽老师,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专业而深入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座中,心理咨询师运用丰富的案例和前沿的心理学理论,引导学生们深入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习有效调整心态、释放压力的方法,她鼓励学生们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以乐观的眼光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剖析自我,帮助学生树立梦想,铸就坚韧的心灵品质。她以富有激情的演讲和生动的互动,激发了学生们对心理健康的浓厚兴趣,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培养健康心态的重要性。

    智慧共融,共创家庭教育的辉煌篇章——家庭教育策略分享会

     午后,家长们齐聚一堂,参加家庭教育策略分享会。会议现场气氛热烈而庄重,家长们怀着对孩子们成长的深切期盼,聆听教育专家的精彩分享。张光勤老师由《孟母三迁》的故事引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教育原则、家庭功能、环境塑造、奖励和惩罚等多个维度讲解“境教”。为家长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家庭教育策略。让我们明白,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价值观的塑造和人格的养成。家长们认真聆听,不时点头赞同,纷纷表示将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应用到实际的家庭教育中。

家校协同,共铸心灵之光

     我们深知,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两大基石。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坚实的支撑。因此,我们需要家校双方紧密合作,共同关注孩子们的心灵成长,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成长环境。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研究与实践,不断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成长引导策略。我们相信,在家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健康成长、快乐成才,绽放出属于他们的绚丽光彩。

家庭教育小课堂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会经历无数的试错,幼年时期的调皮捣蛋、青少年时期的逆反对抗,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犯错时”是教育的最佳时机。

       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认知误区,孩子们犯错时家长常常急于“说教”,告诉孩子犯错就会受到惩罚,就会面临这样的窘境,以为这样,孩子们就会长记性。其实这是成年人的视角和理解,他们的大脑还没有那么深度的思考力,他们能感受到的只是“嘲笑、恐吓与威胁”。这不仅会强化孩子“害怕犯错”的心理,让他或她未来逐渐变得不敢尝试新事物,在挑战面前变得畏首畏尾,面对自己的“失误”有越来越深的羞耻感,也可能让孩子遭受到“自责”的情绪内耗。

      这让我回忆起小时候自己的经历,经常因为一些小的错误,被家里人用嘲讽的口吻教训,比如喜欢走路跑跑跳跳,突然摔了个狗吃屎,不是扶起来安慰和拥抱,而是说:“活该,谁叫你不听话,喊你别跑你偏要跑,这下该长记性了。”

     也许这并不是个例,因为现在母亲帮忙带孩子,时常还是这种口吻。

       这种教育方式的最大危害在于:

       一方面,长大以后的我变得特别“害怕犯错”,一犯错,首先想到的是马上要挨批评,甚至为了规避挨骂和嘲讽,而试图掩盖错误。另一方面,面对新事物,我总是趋于保守,因为可能会犯错,但实际上是”越小心翼翼,越容易犯错“;同时,常常因为一点很小的失误,自责懊悔很久,始终无法原谅自己,一直纠结为什么会在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上犯错?如果当时可以怎么调整就不会犯错了。

       以上种种,也曾让我在工作中产生了很大的情绪内耗,在别人看来云淡风轻就能接受的事实,我却要耗费巨大的心力才能跳脱出来,我想这个幼年时期的经历不无关系。

        01作为家长,孩子犯错时该如何应对?

      其实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同理心”,被家长看见TA当下可能因犯错而面临的“或伤心、或懊悔、或自责、或愤怒的情绪”。

     首先,告诉TA:“没关系,每个人都曾犯错,人无完人,最重要的是透过这件事,你知道了未来可 以怎么规避”;然后,告诉TA:“我们相信TA未来一定可以克服,让TA也要相信自己”;最后,如果能和TA一起探讨并制定改进计划,并鼓励TA坚持执行。

       看似简单的步骤,为什么我们很难做到呢?

       比如,3岁的女儿吃饭时不小心把碗打碎了,有时候我们会因为看到一地鸡毛的麻烦事儿而感到烦躁,随口就是指责和吼叫,根本没有意识到需要去安慰孩子。因此,我们会发现,一方面,家长在孩子犯错时,可以俯身以孩子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TA不是有意的,甚至可能因为打碎碗,而感到害怕和自责,当我们以孩子的视角,觉察到孩子的敏感点,我们就会下意识的去拥抱和安慰。另一方面,也接纳自己的情绪,允许自己面对一地鸡毛时的烦躁情绪放飞一会儿,同时,也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避免轻易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曾指出:当一个事情做得不对的时候,你不要大喊大叫,因为你的吼叫,让孩子对错误做法的印象反而加深了!慢慢地尝试和修炼,我们再面临同样场景时,就能更加得心应手的正确应对。同时,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的最佳时机,因为我们的理解、包容和宽慰,会让孩子感觉到“爱的力量”,孩子不仅会更加自信,也会从我们的互动中习得这种“高情商的品质”,未来的人际互动中,他们也更能够游刃有余。

        02孩子“做正确的事”时,才是教育的最佳时机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才是亲子教育的最佳时机呢?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孩子“做正确的事”时,才是最佳的教育时机。此时孩子的大脑正处在喜悦,充满信心的时刻,正面的鼓励和赞美,会强化TA对这件事的印象和感受。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经过长期的研究总结发现:人和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在以后就会重复出现。长此以往,好的习惯就能形成,并能逐渐内化成TA的内驱力。

      比如,前段时间女儿一直喜欢把所有玩具摆到满屋子,偶然间,我发现10次的唠叨与说教,也抵不过1次的鼓励。因为某天她把满屋子的玩具收进收纳箱,我就赞美她做得很棒,把玩过的玩具收拾的井井有条,是个爱整洁的宝宝。结果第二天她又重复了这个行为,并跑过来跟我说:“妈妈,你看我又把玩具收拾好了,我很棒,给我点赞”。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正面激励的价值有多大。现在的她,虽然还没有真正的养成好习惯,但是这个过程让我对亲子互动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更多的信心。

      03 正面鼓励的技巧

      或许我们知道了“正面鼓励”的价值,同时也要掌握有效的“正面鼓励技巧”,才能真正的发挥效能:

     (1)及时性

     正面鼓励要“及时性”,所谓及时性就是在事情发生的当下瞬间,用惊喜的口味和表情,给予孩子有效的反馈,那个时候TA的大脑也正处于事情的高峰体验中,比起事后鼓励,及时的鼓励更能激励到孩子。

    (2)公开性

     当你发现TA的某些方面表现得特别棒,你可以跟TA的小伙伴儿一起分享这个时刻,告诉小伙伴,TA具体在哪件事上,做了什么行为,这种行为代表了什么品质,TA表现有多棒,你有多欣赏。这会让孩子很有荣誉感,也会强化TA重复行为,当然,这种鼓励更多的表达你的欣赏,而不要过度演化成一种“过度的绑架”,以造成心理负担。

      (3)具体化

      表扬、鼓励和赞赏都要具体化,比如孩子最近在学游泳,观察到一些变化,你要表扬她“克服害怕水的心理,面对困难不放弃,努力的练习,或者很大的进步”,而不是一句简单的“你好棒”,前者能够让孩子看到自己被欣赏的点,而后者的表扬太笼统,不具体,孩子也感受不到那份喜悦,也没有办法从赞美中习得可以强化的行为。

      人这一生都在不断成长,愿每一个家长能够包容和接纳自己的成长,同时,也学会用耐心和爱心,陪伴孩子成长。


普法宣传栏

阅读 317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