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2班第一期班级美文《家乡的风俗》

六年级
创建于03-14
阅读 322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风俗是乡情的根,在家乡的热土上,独具特色的风俗闪烁着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凝聚着人与人之间浓浓的温情。

青糍粑

曹雅涵

        在上幼儿园的小孩子,外出打工的大孩子,留着白头发的老孩子,一提到青糍粑,谁的心里不会立刻生出一种甜甜糯糯的感觉呢?

        今年清明节,我们又去外公家做青糍粑了,把清明花汁、糯米粉、白糖,糊糊涂涂地搅在一起,等上个十几分钟,这时候,小孩子们的手已经痒了,待青糍粑开盖,大家都抢着捏形状,有的做成心形,有的做成“蜡笔奥特曼”,还有的做成自已的名字......各式各样。

        不一会儿就要上锅蒸熟了,这时也是孩子们最难熬的时候。

        我时不时地进出厨房,看见锅盖上都是水,我迫不及待地问:“二外婆,什么时候......”“要到下午!”,好像是被我问烦了,二外婆也不想多说,“那,我要吃五个,寓意五福临门!”表妹探出了脑袋说:“那我要吃六个,寓意六六大顺!”二外婆笑着说:“好好好,你们快出去,马上快好了。”这句话不知道说了多少遍,终于,青糍粑蒸好了!

        大家一拥而上,说到:“我的爱心呢?”“我的标记呢?”我好不容易挤进去,“呀!”我惊异地叫了一声,锅中的一切都在眼中浮现,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图案都不见了,都是圆圆的,带着绿色与清明花。

        一口咬下去,这糍粑粘粘的、甜甜的,有清明花的清香。妈妈说:“在古时,生活清苦,人们就用清明花做成糍粑,又耐贮藏又清火明目,还能祛邪寒湿气。”我听后频频点头。

        我更喜欢青糍粑了。

香火龙

  简铭砚

      按郴州的特色,每到元宵佳节来临时,通常会有人组织一些年轻力壮和一些富有经验的大人来制作香火龙。

     香火龙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它全身都全由竹篾扎成,长达数十米。龙身内点燃着彩纸或绸布。制作过程比较复杂,选材、设计、模拟、改良、扎架、糊纸......每一步都需要精细的技艺和严谨的工艺。

      当天空拉下黑色的幕布,挂上了星星和月亮时,家家户户都赶着去看一年一次的香火龙表演。当我们一家赶到广场时,那儿早已是人山人海。伴随着一阵阵响亮的锣鼓声和一朵朵美丽的烟花,一条长长的,红光闪闪、火光盈盈的火龙腾空而起,整条火龙此起彼伏、火浪滚滚,流光溢彩、栩栩如生。火龙越舞越精彩、越舞越快,龙影摇曳,飘逸而刚毅,处处充满了神秘的魅力和无穷的神奇力量。

       接着,火龙开始到各家各户拜年啦,草龙进屋,全家幸福;龙头顶上一炷香,家中书郎进中央;龙尾摆一摆,全家有钱用。一户接一户的拜年使整个村子都非常热闹。许多人都拍下了这难得的一幕,在活动的末尾,火龙已经快烧完了,大家又回到了广场上,最后人们恋恋不舍地回家了。

      香火龙,它载满了我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祝福,代表了我们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憧憬。我希望在未来香火龙这个独特的风俗能永远留传下去。

热闹的赶集

胡若曦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家乡都有不同的风俗,那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赶集吧!

      听妈妈说赶集的来历是因为在从前,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各家各户所需的生活用品难以自给自足。于是,人们就约定在某个特定的日子,聚集到同一个地方把自己剩余的物品卖出去,顺带换取一些自己需要的物品。我的家乡是每逢日期带“二五八”赶集。

      早上一来到集市,虽然只是清晨,但染着冬霜的大道上早已人声鼎沸,叫卖声络绎不绝。热闹喧哗的集市,人山人海汇成了一片,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摊位上红蓝相间的帐篷随意搭置,各式各样的货物琳琅满目,有的摊贩正在手舞足蹈的炸着糍粑;有的摊贩专心致志的烤肉;有的摊贩熟练的炸起了鸡肉。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走在集市上,一声比一声高的吆喝,在耳旁炸开。有的在挑鲜艳的水果,有的在买肉,有的人在给自己的孩子买糖吃。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交响曲。

      这就是赶集,一场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盛会。

包饺子

谷昱蓉

     每逢过年,总少不了好吃的饺子,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饺子摆在面前,让人看着就忍不住垂涎三尺。

      好吃的饺子重点在于包。包饺子时馅不能多,否则会漏出来,也不能少,否则会容易烂,要恰到好处。包饺子时手的位置和方法也很重要。把这些饺子一盘一盘的放入蒸锅,让它在锅中上下翻滚,滋滋的往外冒气,白白的烟雾从锅盖上吐出来,像是在说什么悄悄话。饺子一般要煮十分钟左右,可我们都觉得这十分钟度日如年,一般我们要问个四五遍,饺子才会熟。

     “哇,饺子熟了,饺子熟了!”伴随着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叫喊声,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了。我们本来就馋得不行,还没等出锅就拿好了碗筷,这会更是争先恐后的排起了一条长队。

       晚饭桌前升起了一圈淡淡的白烟,又慢慢的消散开来,再看过去,大家已经一个接一个的打着饱嗝了。但饺子的影子却留在了春节的热闹中,挥之不去。

打糍粑

谢雨蓓

       我的家乡过年时有打糍粑的风俗。你可不要小瞧这个糍粑,它的历史可悠久了,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为了防止吴国在战争中因粮食短缺而败,就让人将糯米蒸熟后压成砖块作为墙基,这种做法后来在吴国成为传统。人们在腊月时会制作糍粑以纪念伍子胥,象征着团结、幸福和吉祥。它不仅是招待客人、馈赠亲友的上等佳品,而且具有养生的功效,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把泡了一天一夜的糯米放进石臼里,用木槌反复捶打,妈妈在一边用手在木槌抬起的瞬间,用手沾着清水调整糯米的位置。就这样,糯米逐渐的,越打越粘糊,变成了糯米团团;再上百次的捶打,变成了还可便认出星星点点米粒样的糯米糊;再捶打,再捶打,再上千次的捶打,终于有了一丝糍粑影儿了,似一个大面球,但还是会十分的粘手。再捶下去,整个的,倒像在耍杂儿的了,一个人用巨大的长木槌,去捶打一个不知名的,十分有质感的白面球,一人在木槌抬起的瞬间用沾了水的手,把微弹起来的球团按回臼中。那球是越打越韧。味儿,也按耐不住了,从团中,槌中,手中,渐渐的散发出来了,环绕在空气之中这是一种糯米的清香。十分微妙,令人难以形容。

        等糍粑一端上桌,人们都争先恐后的抢了起来……“嗝!”一声饱嗝声传来,原来是两岁的表弟吃饱了,他可爱的样子让我们哄堂大笑。人们摸着自己圆滚滚的肚皮,看了看桌上最后一块糍粑,也拿它没招了。

        天色慢慢变暗,喧闹声也逐渐消失,灯火也渐渐熄灭。吃饱了糍粑的人们也能做个好梦吧。

倒灯

黄惠琪

       在永兴这片老土地上,过年时,总会有一项独特的习俗——倒灯。

     倒灯是一种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传统民俗活动,它是人们驱邪敬神、拜年贺岁的方式。倒灯活动通常包括三个环节:

  一:焚香起龙:这是活动的开始,村民们把香烛插满草龙,迎接神龙。

  二:扫宅驱邪:这是倒灯过程中最热闹的环节,龙灯逐家逐户摆三摆,代表寓意一帆风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龙灯把这份喜悦传到了千家万户,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迎接这一年才有一次的独特祝福。

  三:送龙入海:在鞭炮声中,龙灯在人们的香烛映照下离开村庄,聚在湘阴渡老桥上,随着“虎归深山,龙归大海”的吆喝,草龙被扔进西河,代表着把一年中的不好和坏事都随水带走,也代表着整场活动的落幕。

       “倒灯”,可以拉进人民群众间的关系,是1500年从古到今老百姓智慧的结晶。每年过年,它带给人们热闹,呈现出平安祥和、喜庆稳定的局面。

      倒灯,不仅是为了营造喜庆祥和的气氛,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包粽子

  刘迪雅晨

       在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里,人们不仅载歌载舞来欢庆,而且还有吃粽子的习俗。

       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的时候,大家就会聚在一起,村主任将包粽子的材料都准备好,就等着我们来包了。

       先将箬叶卷成一个三角状,然后塞入糯米,再加入自己喜欢的配料(花生、红豆、猪肉、蛋黄、红枣等),最后用绳子把它捆起来,这个粽子就做好了。大家做好后就都拿起来欣赏,还有人在暗暗较劲,好像谁包的多谁就是最大的赢家,还有人在旁边给他们大声加油,场面一派其乐融融。

      我在之前问过爸爸:“在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呀?”爸爸说:“传说在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因楚国落败,他悲愤难耐,跳入汨罗江,老百姓为了纪念屈原就立下了端午节这个佳节。”待粽子送入蒸炉后,大家就都在蒸炉前来回踱步,每个人的视线时刻都离不开蒸炉。会走路的小孩子总是看一看蒸炉,然后又找到自己的爸爸妈妈问:“应该好了吧。”得吃还要蒸好久之后又耷拉着脑袋回到蒸炉旁。刚满月的婴儿望着也蒸炉流下了口水。粽子出锅后清香都把胆小的小野猫给吸引进来了。

       到了晚上,鸟儿已经归巢,皎洁的月光照在大地上,人们揉着鼓鼓的肚子,悠闲地散着步,嘴里还回味着粽子的美味。

龙腾盛世

邓馨语

      舞龙是我中华民族的一大瑰宝,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浪漫,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我和爸爸去看了舞龙。

      到达舞龙的地方时,熙熙攘攘的人群如同潮水一般,涌动着无尽的活力与喧嚣,淹没了整个街道。我艰难地穿过人群,终于看到了龙。舞龙的叔叔皮肤黝黑,穿着喜庆,靓丽的衣服,脸上明显挂着快乐的笑容。龙则在他们手中上下翻腾,嬉戏,一会儿将它那威武的龙头高高昂起,一会儿匍匐在地,一会儿停在空中,仿佛在眺望远方。那金光闪闪的龙鳞,在黑夜的衬托下是那么耀眼,白天的太阳也比它差那么三分。我正想着,突然耳边的锣鼓声,鞭炮声把我的思绪猛地拉了回来,我再次望向了龙,之见随着锣鼓声越来越急促,那龙也好像更有精神了一般,不断的上下翻飞,变化形态,周围的人们也不断喊着:“好好好!”待鼓声响完最后一声,舞龙表演也结束了,人们安静了一瞬,紧接着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次的经历,让我着实感受到了舞龙的魅力,且被深深地折服了!

有趣的河南风俗

李文怡

      你听说过打铁花吗?一千多度的铁水,一千多年的绝技,历经一千多年,烧到一千多度,承载的是千年的浪漫,而这浪漫却是千年的传承,千年的从未止步。

       夜幕降临,广场上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大家静静的等着表演的开始。只见广场中间有一位光着膀子的叔叔拿起一个长柄铁木勺,盛了一勺烧融的铁水,胳膊一使劲,顺时针往半空中一洒,“哗”的一下,勺子里的铁水像一个个爆竹似的炸开,在半空中画出了一条优美的弧线,形成无数“烟花”。另一位叔叔用一个更大的铁勺从桶里满满的盛了一大勺铁水,伴随着他大吼一声,使向空中一洒,那泼开的铁花散落夜空,像满天繁星点点闪烁,浪漫至死不渝,赌的是那一刹的心动。打铁花的一瞬间,场上的几位观看者,早已变成黑压压的人群了。可见,传统文化是多么惟妙惟肖呀!我激动的早已说不出话了,目不转睛的盯着铁花看。妈妈说她是浪漫之果,曾被评为“中华第一铁花”的荣誉称号。让我稀罕的是有一个专门为铁花而绽放的舞台,那就是柳枝花棚啦!用钢管搭成架子,大约一丈余高,人们通常会铺一层柳枝绑上烟花,鞭炮等。这正是浪漫盛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从未止步!

        铁花飘散永远绚烂!

打铁花

李文杰

     河南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    魅力的地方,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和饮食习惯.其中,打铁花是河南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春节的夜晚,我们家人来到了打铁花的现场,哇!现场真是热闹非凡啊!艺人们用冷水将铁水冷却,手持铁棍,猛烈地敲敲打着火炉中的铁水,瞬间,火花四溅,犹如天上的星星在闪烁,艺人们高举铁棍,舞动起来,就像是翩翩起舞的舞者,给夜晚带来了许多乐趣和无穷的魅力。

     "咚!咚!"艺人们敲打铁水的声音在空中回荡,让人心旷神怡。于是,我便向妈妈问道:"打铁花的来历是什么呀?"妈妈牵着我的手说道:"打铁花起源于古代铁匠为了驱赶瘟疫和庆祝丰收、祈求平安而铸造的一种铁器.""哦,原来是这样啊."我看着艺人们的动作,仿佛看到了一场奇妙的表演,他们的动作协调有力,那些闪烁的火花,像是发光的宝石.当艺人们将火球高高举起时,我仿佛看到了一颗闪耀的太阳。

       表演结束后,周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打铁花可真好看啊!可惜一年最多只能回两次老家。

赶年集

毛淑涵

    “摩肩接踵逛西东,叫卖高声引客行。”描写的是逛集市的热闹场景。在老家,赶年集是一场十里八乡的盛会。

      一大清早,我便迫不及待地拽着外婆来到了集市。为的就是体验一年一度的赶年集的画面。

       随着步伐的靠近,生机勃勃的声音逐渐清晰起来。哇!摊贩的凉棚上挂滿了喜庆的红绸带、对联、灯笼、大红喜字……将整条街连接在一起。摊贩们在招揽生意,嘹亮的吆喝声与孩子的嬉笑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集市交响乐。我不禁感叹道:“赶年集与其它日子不同就在于它的喜庆热闹,如今算是好好见一面了!”

      我与外婆随着人山人海的人群流动,一旁的摊桌上放满了糖葫芦、棉花糖、豆腐脑……隔着老远都能闻到一股香味。不过一会儿,我手上就拎着各种小吃与小玩意儿了。

临近中午,赶年集推入了高潮,许多人前来买年货,什么枣子呀、瓜子呀、开心果呀……到处都站满了人在选购。小孩们爱玩闹,总是撞倒人,大人们与摊贩们忙着砍价,街上仿佛飘了一层淡淡地薄雾,仔细一看,竟是那人间烟火味儿!真是可以用“满城风雨人声鼎沸”来形容了。

       时间一晃,夕阳西下。迎来了傍晚,此刻才想起自己逛得连午晚饭也忘了吃!外婆不知从哪儿弄来一个热乎乎地烤红薯,吃下去连同人心都是暖的!回首看,摊贩的凉棚上挂上了八角宫灯,老板们坐在椅子上悠闲地谈论着家中琐事。不远处有几个小孩围在一起,仔细看是在点仙女棒,那星星点点地光照着整条街也亮腾了起来。

      在摩登繁华的郴州,如今赶集也被时代逐渐的“淘汰”。虽然会有人嫌赶集太过喧嚣俗气,但我还是愿意来看一场烟花秀,尝一尝风俗小吃,走过时间留下的足迹,感受中华民族的风俗文化之美。

和平豆腐

李杨汶泽

      作为一个地道的和平人,谁不知道和平豆腐的名望?在我的家乡,餐餐必有和平豆腐已是常态,甚至发展成了一种习俗。

     大家都知道,作为一种好吃的东西,那可得费不少的力气,巧了,和平豆腐既好吃还不费力气,过年的时候总会有亲戚来家中做客,今年,豆腐却碰巧吃完了。我当时还不知道制作和平豆腐的工序,可我想,再怎么简单,也总得要上一天的时间才能做出让亲戚们都能吃上的豆腐吧,不知情的我在一旁焦头烂额,跟奶奶却在一旁偷笑,我一下就来了火,这都什么情况了,你还笑的出来?

       奶奶拉我进了厨房,挑出一块水灵水灵的豆腐,这种水豆腐是我们村那边一口井里的优质井水浸泡过的,煮到锅里头,入口都是绵绵的,一下就化开了。奶奶让我搬来了一台烘干机,把豆腐放了进去,水分烤干后切成一片片的,下入油锅,炸至两面金黄,脆到令人可以一口气吃掉一斤都觉得不够。

     在我领略到这简单的做法以后,剩下的只是说不完的惊讶和对豆腐的赞不绝口了。美餐一顿后,大家齐刷刷地看向那碗豆腐,生怕还有没吃完的,可再看见那连油都没剩下的空碗,都不禁“哼哼“地笑了起来。

     对于那煮的富有劲道的和平豆腐来说,也许,被通通吃掉才是它最好的归宿吧!

家乡的春节

李哲旭

      伴随着隆冬的到来,春节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俗话说:“大人望插田,小孩盼过年。”小孩盼过年的原因是过年有新衣服,有吃的,有压岁钱,更重要的是,打糍粑就要开始了。

     我们这里过了腊月二十五,村里人就纷纷开始打糍粑了,那场景很是壮观,往往三五户相邀,将浸泡好的糯米搬到一户宽敞人家里,大锅大灶,干柴猛火,一会儿功夫,锅里的糯米就蒸得热气腾腾,香飘满屋。趁大人们将蒸熟的糯米倒进“地窝子”里时,小孩子们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地窝子”里抓上一把香喷喷的糯米饭塞入口中。接下来,大人们各持一根木棒拍打着糯米饭,我们看着很好玩,也参与了一下,拿木棒去拍打糯米饭,你上我下,快、狠、准、稳,还很有节奏。

    不一会儿,糯米饭就成了白色黏糊状,大人们紧接着用木棒把糯米饭撬起来,弄到有膏粉的门板上。这最后一步,通常要年长的人来做。

     接着,大人们用涂满花生油的手把糯米饭做成一个个圆大饼,象征着团团圆圆。糯米饭被变成圆大饼,就是我们说的糍粑,糍粑都要沾糖吃才好吃。吃上一个,口感软软糯糯,热乎的时候还有点黏,会拉出很长很长的丝,如果不沾糖,就没那么好吃了。

      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用纯手工做的糍粑变少了,很多都是用机械代做的,但是手打糍粑的温情却是机器无论如何也替代不了的。

桃环

李乾元

      在我的家乡,腊八不只是熬腊八粥,做桃环也是重要的事,把面粉、红糖、芝麻、花生、水和油糊糊糊涂地搅在一起,揉成一个大面团,让它在被子中发酵,过个两三天,面团懒洋洋地“睡醒了”,将面团拎出来揉成条、做成圈,如同那奥运五环似的环环相扣,放在油锅中炸,那香味儿,人人都迫不及待拿起一把往嘴里塞。

   桃环的味道是甜的,可以单吃,也可以涂上奶油吃,一口下去,红糖的甜和奶油的酸在嘴中爆开,令人回味无穷。

        嘴中吃着桃环,听外婆讲桃环背后的故事:以前宜章县的人们大多散居,有的地方一个山头才一户人家,春节将至,人们纷纷做桃环,求团圆,桃环就这样流传开来。

       于是,每到年关,家家赶制桃环,一家人聚在一起做桃环、吃桃环,热闹的年关气氛油然而至,吃着美味的桃环,开心与幸福就这样触手可及!

热闹的舞龙

李乾帅

春节的习俗有很多:贴春联、耍龙灯、舞龙等,在我的家乡,观看舞龙是我最期待的。

舞龙,俗称舞龙灯,每到了春节,街上挤满了人,孩子们拿着烟花,大人们拿着爆竹在各家门前等候“龙”的到来,各式各样的嘈杂声直往我的耳朵里头钻,慢慢的,慢慢的,锣鼓声越来越近,还伴随着鞭炮声,街上热闹非凡,原先还在窗边围观的人们也纷纷跑下楼来。

     “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大声叫着,我看到了一条“金龙”,龙身花纹很是威武凛然,它张着大嘴,露出那对尖锐的牙,你以为它是在吓唬我们吗?不是的。而是因为它要张开大嘴吐“真气”,传说得到龙的“真气”的人就会在这一年里吉祥如意、幸福安康,这只威武的金龙摆出各种各样的动作,有“青龙入江”,有“飞龙在天”,有“神龙摆尾”……精彩极了!

      舞龙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保护它、热爱它,为每一位传统文化传承人致敬。

闹元宵

    段沛玲

      闹元宵是我们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象征着团圆和快乐。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悬灯结彩,孩子们欢声笑语在街头巷尾游,热闹非凡。

      天还是明明亮亮,太阳还没有一丝要下山的意思的时候,我就嚷嚷着:“哎呀!我饿了,饿了!我要吃三碗元宵,每碗十个!”大家都笑起来,那你的肚子不得爆炸?妈妈摸着我的头。吃完元宵后,我们就去街上溜达溜达去。街上人山人海,你挤我我挤你,就连踏脚的地方都没了。我们这里看看那里瞧瞧,“呼!——呼!——”,一个个烟花腾空而起,霎时绽放,顿时,天空染上了一层炫丽的色彩。烟花在空中炸开,顿时,一个个璀璨的鲜花从空中掉落下来,五彩缤纷。不管是在现场看,还是在家中看都发出一波一波的赞叹声。待烟花还未放完,舞龙开始了。叔叔们掌着龙,另一边在敲鼓,他们举着杆子,时而跳跃,时而“蜻蜓点水”,像一条巨龙在空中上下舞动。周围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拍摄记录。           

      元宵节,灯火通宵,一整条大街上都是红红大火,洋溢着喜庆的氛围。

阅读 322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