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政策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很多。赛教课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学校主要工作是教学,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最大程度取决于课堂教学的好坏。而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师教学技能。2024年3月5日至3月14日,柳江区三都中心小学举行2024年春学期教师技能比赛活动。
比赛活动在寄宿部拉开序幕,抽签决定出场顺序。
首位进入赛场的是韦敏卯老师。
《陶罐和铁罐》这节课,韦敏卯老师把握教材的重点,通过抓重点句、关键词让学生自悟体验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课堂容量大。课堂抓住了“读、悟”这一条主线。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教学中,韦老师通过让学生自由读、个别读。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傲慢”、“谦虚”等词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并提示性的导语的跟进,学生读出神态、读出画面。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一步走进文本,走进角色。这些实践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
韦成诚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开课时师生互动古诗接龙,一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韦老师以课文中关键字词为抓手,把整首词串联了起来。美的是景,美的更是人。人中最令作者重笔的还是小儿,从一个“最喜”得知。这样一步步的聚焦到点上,就聚焦到了品这个小儿的童趣了。那么怎么感悟小儿卧剥莲蓬中的童趣呢?韦老师让学生们充分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想象卧剥莲蓬中的童趣。于是就出现了学生们丰富多彩的想象。学生们想象的意境没有一个不让人感觉到那份天真无邪的童趣。在无形的想象中,我们看到了农村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整节课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体现了教师扎实的课堂功底。
韦珍贵老师执教的巜稚子弄冰》,从解题入手,激发学生思考。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细细品味,鼓励学生抓住诗句中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用自己订的清单要求是对学生叙述能力的训练。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听了覃梅安老师执教《骑鹅旅行记》一课,这节课整体设计思路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欣赏水平,激发阅读经典的兴趣,这节课条理清晰。主线十分明朗。整个课堂,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感性的认识,有统揽全局的大气,也有精雕细刻的细腻感触频深,获益不少。教师重视读的训练,在这堂课上,覃老师让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充分地读,抓住关键词读、创设情景读,内容的感悟强调了读训练。关注学生,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状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韦月明老师执教的《荷花》可以说这堂课整体来看是成功的,体现了教师的设计意图。贴近新课程,较好地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教师用“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荷花好,是怎样具体写荷花美好的?”这一个大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学生读书自悟,给了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了“冒”字为什么用得好?换一个词行不行。用这些词句的理解和感悟,对学生进行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得到了较好的效果,阅读贯穿全文,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
韦青柳老师执教的《燕子》,利用古诗中描写可爱的小燕子导入课题。先从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再到组织学生自读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平等参与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巧妙地引发了学生提出问题,但不是就问题而解决问题,而是通过讨论、整理、归纳问题,使问题有价值,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自主解决。注重了阅读的实践。通过角色的表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体现了课程的人文精神。
韦芳彦老师执教的《姓氏歌》,从了解班级孩子姓氏入手,教学时,诵读儿歌,老师让学生齐读第一节时,采用同桌一问一答游戏的方式朗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孩子们都很高兴,不认识的字就主动读拼音,很快就认识了所有的生字。识字时,老师让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生字,如:弓+长=张,木+子=李,口+天=吴,言+午=许。老师引导孩子们联络自己的姓氏,同桌之间编,小组内编,让其他小朋友记住自己的姓。孩子们各个七嘴八舌不停地编,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说的不亦乐乎,从而达到了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本领,认识掌握更多的汉字的目的,并注重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
韦柳鲜老师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从介绍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导入,层层推进,抛出课题。和学生一起理清复杂的人物关系,不知不觉把听者带入纷争的三国时代,在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情节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清晰的教学思路,让在场的听课老师深有体会。短短的一课《草船借箭》,既反映了一个智夺的谋略故事,又反映了其中不同人物的丰富个性,而且还可以体现三国时代的历史、文化、军事概貌。涉及多个知识领域。整节课体现教师对教材钻研得透,对文本悟得深,更体现了教师高超的授课技巧和教学水平。
韦小华老师执教的《开满鲜花的小路》一课,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童话故事,故事中人物角色较多,对学生理解故事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清人物关系是一个教学重点,整课堂充满了语文气息,学生的思维全面打开,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语文的趣味。韦老师的教学中教学脉络清晰,教态自然。学习方法由扶到放,学生学习兴趣高,学生参与思考,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性高。韦老师在和孩子们亲切交流的同时善于激发孩子去思考。以角色为线索,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是一堂成功的课。
覃献园老师执教的巜青蛙卖泥塘》一课,教师仪态大方、富有亲和力。课堂生动形象,气氛自然活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覃老师开课时,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效地培养学生求证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在质疑和猜想的基础上,结合拼音读通课文,画出写青蛙是怎样吆喝卖泥塘的?吸引了哪些小动物?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弄清动物想买没买的原因?青蛙听了小动物的话后是怎想的,又是怎样做的。教学这一部分时,不断创设情境,有效的联系生活实际。讲一讲、想一想。最后把“绿草如茵”的鱼塘和“烂鱼塘”展开对比,渗透美好的环境,要靠劳动来创造这一“德育”教育。分角色表演把整堂课推向高潮。整节课体现教师课堂教学游刃有余,是赛场老手。
曾海琼老师执教的巜学弈》,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教师把"读"贯穿于教学始终,并把"读“进行了层次设计:教师范读,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然后指导朗读,先领读,再指名读,同桌互读,分组读。曾老师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把读的速度放慢,停顿得当,最后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读熟,最后达到能背诵。本节课的教学,运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每一环节的安排都能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变枯燥乏味的课堂为津津有味的乐园。教学活动犹如一泓活水,充满新意,充满了乐趣。
韦谈老师上的《祖父的园子》,从介绍作者命运多舛的童年时代导入,把学生深深吸引到课堂上,通过写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握文意的能力。运用朗读训练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文段品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课文细节品味,指导学生如何先具体后概括或先概括后具体地写作,以及如何通过朗读细节得到多角度的指导。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授课声音响亮,抑扬顿挫。
韦仲孟老师执教的《村晚》,从学生背诵前两首诗切入新课。听、说、读、写的实践,在教学中,主要是读的实践,以读为本。在本课教学中,读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在初读中,不同形式的读,使全体学生真正读通课文,为下一步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后,让学生再次好好读课文,并让他们想象诗中的意境。学生没有了束缚,朗读伴随着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个性化朗读得到了充分展现。韦老师还采取想象画面,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每个学生读的表情、音调、情感都各有千秋,有的甚至仿佛就置身于诗中的境界,体验着诗人的情感。教态自然,思路清晰,突出重点。
覃浩仁老师执教的《景阳冈》。通过播放两个打虎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古代白话文中关键词的含义。通过默读,师生共同理清课文脉络。通过朗读,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课文故事。抓住重点部分(打虎过程),并抓住关键动词,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加深学生理解。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韦慧兰执教的《乡下人家》一课,开课时,以视频介绍课文作者导入,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抓住优美语句,理解课文的大意,感受田园般悠闲的生活,激发学生对农村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整节课主线分明,教学过程清晰流畅。以读促悟,品味诗情画意。
韦喜花老师上的《燕子》。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率高,特别是老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老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轻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让学生在多读品读中悟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整堂课,教师善于引导、激励学生,课堂教学轻松推进。处处体现教师扎实的课堂教学能力。
韦婉青执教的《守株待兔》,从学生看图片猜故事入手,从而引入课题,教学“守”字,从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说明题目意思的话来。教学从课题切入,引导学生自己读课文,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生字教学自然、灵活、设计有层次。重视训练学生读和说的能力。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目标明确。教态自然大方,普通话字正腔圆。在教学中处处展现教师扎实的课堂教学功底。
韦春霞老师执教的《质数和合数》一课。本节课的课题是质数和合数。韦老师却充分利用复习铺垫环节中自然数的奇数和偶数过渡到本节课内容自然数的另一种分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韦老师语言表达简洁,思路清晰,引导有方,不仅体现了教师个人素质好,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学得轻松。知识掌握得好,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关注到了各个学生的发展。整节课韦老师先是回顾与本节课所讲内容相关联的知识点。随后讲到了质数和合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过渡自然,最后总结出了百以内质数,课堂推向了高潮,每个环节都有条不紊。环环相扣,合理的利用教材。
韦海芳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韦老师在教学时能紧扣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正方体木块),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让每个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正方体,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这一操作活动,充分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探索空间。学生要考虑从什么方向观察,物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怎么才能把这些特征表现出来。这看似简单的过程。却是一种有价值的数学活动,能较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韦介念老师执教的《圆柱的认识》,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韦老师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圆柱,然后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圆柱体,这一环节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观察、交流、介绍,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由此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操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在充分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韦老师淡化了活动的形式,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整堂课的最大亮点是运用多个小视频辅助教学,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激发学生求知欲,收到良好的效果。
韦翠萍老师执教《十几减9》,首先利用凑十法,抢答十几组9加几口算,为学生自主探索十几减9的多种算法做了知识、能力、心理上的准备。出示课题、指出学习目标,创设情境引出教学新知,使学生的兴趣得到进一步延伸。通过观察投圈主题图,让学生从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顺利的引入新课。然后,运用语言激发今天的内容很简单,想让大家比一比,看谁能用最好方法计算(15-9),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学生学会“破十法”、“平十法”等。达成了教学目标。
韦姣老师执教的《质数和合数》一课,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时,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让学生先从1—20已找出因数个数的数出发,小组合作,讨论出根据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几种情况,是哪几种?接下来再讨论,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该叫什么数?含有两个以上因数个数的又叫什么数?最后剩“1”只有它本身唯一一个因数,它该是什么数?通过讨论、汇报、论证,总结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既使学生理解了质数和合数,也了解了质数和合数的判断方法,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并且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刘淑蕊老师执教的《除法(1)》,这是一种支架式学习方法,即根据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不断把学生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更高水平的教学方法。刘老师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出“还能不能采用另一种更简便直接的方法更能清晰明了地表示平均分物品的过程和结果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拓展12÷4=3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分了很多东西,说了很多,在分的过程和说的过程中,感悟掌握一种新方法的快乐,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韦红梅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并让学生自己整理,汇报比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知识的建构。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真正地、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自我反思。
覃倡贝老师执教的《长方体》,本节课的重点是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长、宽、高的认识。老师始终围绕着重点来展开教学,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验证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初步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再通过课件演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进一步的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很好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学生学习立体图形的开始。
韦月香老师执教的《比例的意义》,整堂课给人的感觉是教得亲切自然,学生学得主动,整节课主要由旧引新,做好铺垫。韦老师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前,先复习有关比的知识(什么是比、比值?怎样求比值?)然后自然地引入新课,这节课的知识与比有着密切的联系,为学生搭建了新旧知识的平台。根据两个比的比值关系顺利地引出比例的意义,突出了教学重点,同时又为判断关系式能否成比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学生理解掌握了比例的意义新知后。韦老师还用好、用活主题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课本的四幅主题图分别是4个不同场景、大小不同的中国国旗,让学生计算长与宽的比的比值。让学生发现虽然4面国旗大小不同,但是长与宽的比是一样的,都是3:2,比值也相等,进而得出一个等式,确定了比例的意义。
韦纳老师执教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节课结构清晰,安排合理。韦老师分三大块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两者之间的比较练习。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老师都按“情境导入一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对比、抽象概括一实践应用”步骤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教学重难点突出,并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练习层次分明,做到循序渐进。
韦兆扬老师执教的《圆柱的认识》,语速控制得当、教态从容大方,板书整齐认真。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对小学课堂的要求。首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出发,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其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作用。合作探索阶段,老师给出明确的要求之后,便大胆的把时间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经历探索、讨论、交流得出的整个过程。整节课体现了从问题-情想-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个新课标的课程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雷霄老师执教的《十几减8》,这节减法课,尽管有十几减9的计算学习作为基础,但十几减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达到熟练计算的要求,难度很大。雷老师采取联系情境问题动手操作,尝试计算,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源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这次创设的操作情境,让学生经历了“12-8=4”的算理,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破十法”,“平十法”,“想加算减”,“连减”的不同计算方法。整节课教师善于引导,即时表扬,课堂气氛活跃,是一节成功的课。
韦曼悦老师执教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从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过渡自然,引导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及非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笔算过程,培养学生概括、推理、计算能力。教学重点突出,方法科学合理:以口算、笔算为基础,重点是笔算竖式的算理教学,教师引导合理到位,学生动口、动脑积极性高。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素材。激发学生主探究,再组织师生交流,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方法。最后练习形式多样,反馈及时,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感强,总结完美。
本次技能大赛,为中青年教师搭建自我展示和自我锤炼的舞台。同时也希望参赛选手,能够以这次大赛为契机再接再厉,求真务实,苦练基本功,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贡献力量。
策划:韦卓薛
编辑、文字:韦如福
图片:张欢
审核:覃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