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到的发现 独有的神韵

——读许谋清散文自选集

洪辉煌

许谋清
创建于03-13
阅读 227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上世纪80年代,许谋清以小说创作登上当代文坛,小说集《海土》和长篇小说《世纪预言》为他赢得新乡土小说、新体验小说代表性作家的称誉。1996年,经中国作协党组批准,他回家乡晋江挂职市长助理体验生活,由此创作重心转向散文,先后出版《寻找大师》《与历史结伴同行》《紫帽山看雷》《被忽视的海絲八大商人》等十几部散文集。最近应出版社之约,许谋清从中精选不同时间点不同题材的代表性作品,出版《每次涨潮都换一波海水》《叛逆江河》两部散文自选集,为读者打开一扇鉴赏其散文思想艺术特色的敞亮窗口。

       故乡是许谋清文学大厦的基座。晋江是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宋元中国的海洋商贸中心”的核心区,又是全国瞩目的“晋江经验”发祥地,它对许谋清有着双重意义:既是他生于斯,儿时长于斯的地理故乡,也是超越地域名称概念从实体形态升华的精神原乡;是文化符号,也是他创作的沃土和根。因此许谋清宣示,要“为中国写晋江”。他说:“晋江是我的故乡,我离开那里,又回到那里,不离开没有比较,不回去没法深入,只有在这里,我才能够看到昨天今天明天在同一片土地重叠。”

       回到故乡,许谋清非常兴奋,“让我参与一座城,一座非凡的城市的建造,那种感受是我在书房里永远无法获得的。”“生命世界由斗室变成这么一个缤纷的世界,我汇入其中,……原先闭塞的心灵窗户全都打开了”。(《大人生》)他满腔热情投入晋江波澜壮阔的发展大潮,新的生活也点燃了他的创作激情。

       统观许谋清散文,有四个突出特点。其一是自觉的介入意识和浓厚的主体色彩。所谓介入意识,是指作家热情拥抱生活,并通过创作对象表达价值取向,倾吐真情实感。上世纪九十年代,正是泉州晋江实施港城联动战略,城镇现代化建设进入提速阶段。许谋清把体验生活与散文创作相结合,他深入港口、码头考察,走遍晋江市所有乡镇及工业园区,先后写出《海上泉州》《泉州石》《晋江三色》《五店市,一座小山的传奇》《五店市的翅》《五店市听墙》《安平古道》《安海港记忆》《蓝色舞台》《千古之谜谁解》等一批烩制人口的佳作,溯古观今,从不同角度讲述千百年来挣扎于赤土埔“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晋江人怎样转身面向大海,创造出“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然后又回身开发赤土埔,开启工业化城市化的豪迈征程,集中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发生的历史性变迁,展示了晋江人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

       许谋清阅历丰富,见多识广,话题一打开,说东道西,谈古论今,左右逢源,气场充沛。他浓墨重彩书写家乡的光荣和梦想,也绝不回避其存在的某些因袭和困境。譬如《每幅杰作都有草稿》尖锐触及“城市病”的痛点。《概念错位》对“农民企业家”的称谓提出质疑。《鸟雀三题》警告“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一个有歌声有翅膀的美妙天堂世界正在被人类擦掉”。新时代要求作家胸有大局,勇于担当,许谋清的散文有一种“此中真歌哭,情文两具备”的文学品格。

       其二是以寻找者的姿态,在层层深入中探求真相真知。许谋清自称寻找者,把每次创作都看作是“寻找之旅”,他认为:“寻找,本身就是一种生命价值。”一方面深入生活,抵达现场,认真观察、体验,思考。另一方面回望历史,在古书典籍中爬梳剔抉,通过二者联动,他看到历史和现实的交汇,激发出独见的火花。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他说:“如果没有找到魂,我就不敢动笔,如果不独特,我就没有写的激情。”发表于《北京文学》的《叛逆的江河》是许谋清全面解读晋江城市文化精神的力作。通过史料挖掘、实地考察、横向比较、深入思考,运用地理、历史、文化、宗教及经济、军事多维观照,汪洋恣肆又机杼独具,揭示了“野性、驰奔、心有灵犀”的晋江人性格。《安海港记忆》写安海港的前世今生。上世纪五十年代围海造田,五里桥成陆上桥。改革开放初期先重新挖海,让五里桥回到水里,后来又镇海,搞安平开发区,海退出了视线。接着继续寻找安海港更古老的记忆,安海港是古刺桐港的前身,与诸多“中国海洋文化的先锋人物”联结一起。作者逐一数风流人物:林銮,郑芝龙,郑成功,施琅,伍秉鉴等等,数出了一部“中国海洋奇迹的史诗”。发表于《光明日报》的《五店市听墙》,沿着历史轨迹寻找,发现这片红砖古厝创造的奇迹:走出两位世界级富豪;晋江名列中国百强县前列。从财富故事背后读懂了路的意义:古代官道让五店市与外面世界联系起来;水道“海上丝绸之路”让晋江人迎来宋元高光时刻。回到现实,晋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路是加速器。公路,机场,万吨码头,高速铁路,立体交通网络支撑起晋江奇迹。这样的一路逶迤而来,寻踪觅迹,“五店市听墙”听到的是晋江从古到今砥砺前行的脚步声。为了写好围头“海峡第一村”,许谋清十多次进村入户,顺藤摸瓜式采访。《一湾浅浅的海峡》《开向睡美人的渔船》以1958年炮战时的“战地小老虎”洪建财为主角,讲述“冤家变亲家”和两岸“西东倾斜的财富变化信息”一个个生动故事。历史的脉胳,时代的风云,民族的情感交集融汇,表达的主题鲜明而又感人至深。

       许谋清的“寻找之旅”,在海丝文学书写中成果颇为丰硕。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他说:“我在海边的古镇读史,历史系没有白上,它给了我一双可以透视史料的眼晴。”当泉州文人在津津乐道“东方第一大港”梯航万国的繁荣时,许谋清语出惊人:“几乎没人谈及泉州古港的商人商迹,如同一席空盘盛宴。”他穷搜冥讨,旁征博引,互相印证,创作《被忽视的海丝八大商人》系列散文。重点写三个人:来到安平的郑芝龙,离开安平的伍秉鉴,郑成功则重点写他的海洋意识。这些标新立异的文章发表于顶级文学期刊、报刊,产生了广泛影响,丰富了海丝题材的文学创作。

       其三是精心选择切入题目的角度以求得别开生面的艺术效果。许谋清曾用这样两句道出自己的散文心得:“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别人最陌生的角度。”他相信站在新颖的角度可以看到独特的风景。典型的例子是他获奖作品《紫帽山看雷》和《五店市听墙》。前者把听觉转移为视觉,雷有形有状、多姿多彩,也有了“执着的使命感”,它成为正义力量的化身。后者变视觉为听觉,两篇有异曲同工之妙。

       许谋清写晋江多取由此及彼的对比角度。他生活在晋江北京两地,像候鸟一样南北穿梭,有丰富的观察和体验。他说:“北京是我认识晋江的一个最基本的参照。我从一开始选取的角度就是从北京看晋江,从晋江看北京。我时时记住,我不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而是真正地扩大我的视野。”代表作《彩色的风》写晋江北京之间的竞争、交流、互鉴,当年破例在《北京日报》头版整版登出,引起积极反响。著名评论家蓝翎认为,有深度地写出南北挑战,是许谋清的“高明之处”。晋江与北京是两座不同档次的城市,许谋清却要让晋江对标北京,这正是他“为中国写晋江”的真正含义。

       其四是形成了平易中见奇崛,散淡中显真情的艺术风格。《每次涨潮都换一波海水》全书分为三辑,标题分别是很美术的《无框油画》《散装白描》《残缺雕塑》,这可以看作是许谋清创作美学的三条要则,即不装饰、平实自由、留有余地。他从小说走进散文,把小说家的叙事策略和智慧情怀融入散文。他多采用夹叙夹议手法,在与读者的平等交流中主导着话题。笔下人物别具“杂色一体”的独特个性,矛盾统一,立体鲜活。如《母亲的世界》里的母亲,瘦弱却又坚韧,传统又不保守,深居简出却明理通达,“没有在她的小小的世界里窄小她的人生”。《一个世纪的等待》里,造型艺术家邢良坤敦实而富有才华,搞碗和瓶,成功为陶王,但他本质上却是一个异端,弃长取短,搞起人体创作。上帝的宠儿却向上帝桃战,向新的艺术高峰攀登。《一个悲剧故事和四十年后的结局》写爱国侨领郭文梯,心中有痛,有恨,却把它转化为爱,为深挚的家国情怀,在家乡倾资兴学,令人肃然起敬。许谋清写人,又常是用散点聚焦写法,看似东拉西扯,零碎片断,但是因为抓到了“魂”,一切都变得完整和生动了起来,既真实又亲切近人。他写京城的新老作家,汪曾祺的睿智俏皮,林斤澜的爽朗尚义,林建法的铁汉柔情等等,都叫人过目不忘。

       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文学。许谋清的创作生涯经历了“历史——美术——文学”的三级跳,形成了多元兼容的创作观。我曾问许谋清,好散文的标准应该是什么?他答道:独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独具的神韵。许谋清是有思想有追求的作家,他在散文创作中力尽所能地践行着自己的审美理想。

阅读 227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