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陵县立源学校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研活动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拥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粒火花,教师要拥有整个花海。进行集体备课,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富“水"添“花”的好办法。宁陵县立源学校7年级语文组于2024年3月12日上午,在语文集备室进行集体备课活动。

《土地的誓言》是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端木蕻良将“九—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到热血的沸腾,字里行间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文章。但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是无法理解这种家仇国恨所带来的沉痛感,所以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来触摸作者战栗的灵魂。是最值得教师思索的问题。于是谌老师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了解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2、品析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3、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本文,感受游子浓郁的思乡爱国之情。

 由于这是一篇课内自读型课文,因此,谌老师先引导学生在课前观看有关“九-八”事变的相关资料,了解东北人民在 "九一八”之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为更好地完成教学,谌老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2、朗读课文,梳理结构。散文、诗歌的学习首先应该反复多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中国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的说法,可见,只有反复多读,才能领会文章的主旨。

3、品味语言,体会感情。因为语言的使用就是作家生命经验、人生阅历、情感表达等的灌注,有时候要想体会语言表达,就需要反过来从体会经验、阅历、情感等入手。

4、作者为什么要将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的排列在一起呢?

5、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或技巧来表达对故土的深情?请举例说明。

总之,《土地的誓言》这节课,教师通过品析语言和朗读指导,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丧故土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和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的誓言。

《木兰诗》是一首南北朝时北方的乐府民歌,这首长篇叙事诗记达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学习《木兰诗》,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帮助学生习得古诗文鉴赏的技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操。

由于《木兰诗》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吕老师将内容进行了划分。首先诵读此诗并疏通文意。在完成翻译后由学生概述其故事情节,在概述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的内容和结构。

1、决定代父从军,做好准备,踏上征程。1-3

2、奔赴前线,数年征战。4

3、还朝辞官,亲人团聚。5-6

4、比喻赞美,讴歌英雄。7


接着品味诗的语言,本诗为北朝民歌,刚健清新,表现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迈的气概,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使得全诗气势雄浑,让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品味语言。


最后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以“我从文中_____读出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这个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们各抒己见。《木兰诗》塑造了一个巾帼英雄形象,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故教学本课不宜进行支离破碎的翻译,宜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和木兰的形象。

《木兰诗》这节课让学生们体会木兰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感受古代人民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