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春捂秋冻”,天气温慢慢回升,可冷暖多变。但清晨骑车走在路上的人们也开始摘掉棉帽、手套之类的御寒之物,风吹在脸上也不再凛冽。
不过,在这乍暖还寒的早春天,早晚温差还是有点大,所以亲爱的孩子们、家长朋友们还是需要 “捂”着点儿。尤其是孩子皮肤、身体需慢慢适应冷暖天气的变化, “捂”更有利于维护身体对体温的控制,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而所谓“春捂秋冻”就是起到这样一个作用。很多妈妈说气温很高的时候捂着很热,也不能脱衣服吗?其实“春捂秋冻”不是简单地穿不穿衣服,穿多少衣服,还是有很多讲究可言的。
春捂把握“815原则”
虽说“捂”很重要,但是并不是简单的穿脱衣服就可以了。一般来说,15℃是个临界温度,超过15℃就脱掉孩子的棉衣,否则就真的会感到热,也就是超出了耐热限度。此外,如果日夜温差大于8℃也是捂的信号,也就是白天和晚上的气温温差达到8度,也是需要捂捂的。
其实,春捂也不一定非要穿笨重的棉衣棉裤,出门选择容易穿脱的挡风外套,既保暖又透气,如果衣服裹得太多捂出汗,吹了冷风也容易着凉。
宝宝这些部位要捂好
1.头颈
人体头颈部血管丰富,而30%左右的热量都是由头部散发,尤其是宝宝身体的热量散发很快。而且头皮和颈部的皮肤很薄,所以春捂最好能保护好宝宝的脖颈和头部。不过头部也不能捂的过热,否则容易引起头晕头昏、烦躁不安。
2.肚脐
不单单是肚脐,整个宝宝的肚肚部分都需要保暖,如果受寒,会直接损伤肠胃、脾胃,导致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等问题。
3.后背
后背对于中医而言是很重要的躯体部分,是“阳气”汇聚的地方,所以保持后背温暖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感冒。不过,保暖也不能过度,如果宝宝穿得太多,后背出汗,反而容易感冒。
4.脚丫
四肢由于离心脏较远,所以血液供应可能就不足。尤其如果双脚受凉,宝宝免疫力下降,潜伏在鼻咽喉的病菌就会趁机大量繁殖,引起疾病。
“春捂”还要注意这些原则
1.下厚上薄
春捂穿衣要“下厚上薄”,因为人体的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差些,容易受到寒冷空气的侵袭。因此,在乍暖还寒的早春二月,要注重对孩子下部,尤其是腿脚的保暖,以免感受风寒。
2.把握好时机
春季气候多变,时有寒潮过境,在冷空气来临前的一到两天,妈妈要适当给孩子增添衣物。恰到好处的“捂”,可将感冒、消化不良等病拒之门外。
3.脱穿衣服看情况
春季早晨天气比较冷,到中午温度升高时,不能马上将孩子的衣服脱掉。当孩子玩得满身出汗时,也不要立刻脱衣服,先用毛巾把胸背上的汗擦干,让孩子安静下来,等汗水完全下去时再脱外衣。
4.持续时间:7-14天恰到好处
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要慢慢地减下来。但是减衣不能太快,否则会出现没“捂”到位的现象。怎样才算到位?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的孩子和老人才能适应。减衣过快有可能会让他们冻出病来。
驻马店市幼儿园
202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