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小•教学】上好思政课 育好接班人——利通区第十一小学第二党支部思政课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竞赛

十一小·教学
阅读 264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春风拂新绿,正是耕耘时。在这阳光和煦,万物萌生的美好时节,我们如约而至,共赴思政课堂。

        为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学校思政课教师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促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2024年3月,利通区第十一小学第二党支部举行了思政课教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教学竞赛。

聚焦课堂砺成长

        习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堂优质的思政课是教师的匠心之作,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谱写的华章。赛前老师们充分准备,认真研磨教材,用心设计环节,精心制作课件,试讲磨课,一次次改进。比赛过程精彩纷呈,大胆创新,彰显出不同的课堂生机与活力。

        孟怡老师执教的是五年级上册道法第三单元第7课第二课时《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孟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渊源、文化特点和精神内涵,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

        杨志艳老师执教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活动吉祥物欢欢喜喜为主线,带领学生了解了民族知识和民族分布情况,使学生感受到了民族关系一家亲。引导学生把作为一颗石榴籽为维护民族团结想做的事和想说的话写下来,并贴到石榴树上,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才能谱写出一曲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吴彦琴老师执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小学高段)第2讲《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以一首颂党赞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导入,从文本出发,通过播放中国近代史视频、在党关怀下各处地方新面貌图片以及各个领域取得的可喜成就,深刻阐述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美丽现实。整节课学生感触良多,懂得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如何践行爱党爱国爱家乡。

        周红老师上了一节充满爱国情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思政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党的性质和宗旨,感受党的伟大,让孩子们认识到正是有了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的斗争,唤醒民众,才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评课研课促提升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堂展示活动结束后,评委及教研组老师均对每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从教学方式、手段、角度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马晓佳副校长从三个问题出发:何为思政教师?思政课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引人深思,强调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课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提醒思政老师要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回归思政课程的本质,深挖教材,丰富教材内容,切实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

        党总支副书记、校长桂文军在总结发言时首先充分肯定了本次赛课活动取得的成果。紧接着,桂校长告诉我们作为思政教师要从思想上改变对民族狭隘的定义,应该上升到中华民族的高度,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期望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理解教材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在认真研读教材图文背后的表意及价值取向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情合理选择教材内容,以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为主旨来精心地设计教学活动。最后,桂校长提醒我们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努力把教材备出深度,设计出梯度,课堂上出厚度,使我们的思政课真正走向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门师生共修共学的“大思政课”。它既是一个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博大深邃的思想体系,又是一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阔征程的实践要求。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通过此次课堂教学竞赛,提升了我校师生的政治站位,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班级、进课堂、进头脑。下一步,我校将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撰稿:侯玲娅

初审:马晓佳

终审:桂文军

阅读 264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