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介绍
某日,客户王某前来我行申请办理消费贷款,客户经理在办理途中发现王某存在多次逾期记录,王某很是质疑,声称逾期记录已经消除。客户经理详询客户了解到,客户前期因为忘记还信用卡而产生了多次不良征信记录,前段时间当客户正为此事发愁的时候,某天晚上接到陌生号码的来电,对方自称是某“征信修复”公司的客服人员,可以帮助“修复”不良征信记录。王某信以为真,在客服的指示下向对方转账并提交身份证等证明材料。公司告知征信记录已经修复后客户前来我行办理贷款业务,客户经理及内控副行长告知客户如果产生不良记录,应当尽快还清欠款和欠息,并在今后的信贷活动中注意按时还款,避免再次逾期,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我行多方分析后,王某意识到被骗,此时王某已无法联系上客服。
案例分析
当前社会上一些机构或个人打着“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的旗号,声称只要付费就能删除信用报告上的不良信息,误导公众委托其代理维权,从中牟利。此类行为不仅无法删除准确无误的不良信息,还存在信息泄露、资金损失、涉嫌违法等风险。通过正规渠道进行的征信异议和投诉,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
风险提示
个人征信由中国人民银行及其派出机构统一管理,任何机构或个人无权随意删除或修改信用报告中展示无误的不良信息。接到提及征信修复的电话或信息后,要坚决不予理会,并拒绝透露个人身份证件号码、银行账户、验证码、密码等个人信息;同时也不要轻易下载视频聊天或屏幕共享软件与陌生人聊天,更不要在共享屏幕中进行银行账户操作,以防个人信息泄露。
个人信用报告中存在不良记录,也不要过于紧张,一方面,不良记录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不会伴随终生;另一方面,银行在进行贷款审批时,会根据客户的资信状况、失信程度以及银行自身内部风控模型,进行全面综合分析评估,信用报告只是一个重要参考,但绝非决定性的、一票否决式的准入条件,更不存在征信系统“黑名单”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