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敏感期,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成长的奠基阶段。其中的责任心更是在幼儿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幼儿个性、社会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
“十三五”规划中幼儿培养目标的核心素养就提到“培养自信、有责任心、有创新精神的幼儿。”在3—6岁的这一时期,幼儿处在一种最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给予一些必要的刺激和帮助,某种行为习惯就会迅速形成并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
1、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的宝宝不会想“应该”、“不应该”,他只会想到自己,不管别人的感受。别人不愿与他一起玩时,就猛力推拉别人,对自己的过失无动于衷。
2、推卸责任 。例如老师布置的任务没能完成便将责任推卸给别人。比如,老师让孩子第二天带一件东西来,结果忘了带的孩子问其原因便说:“爸爸没给我准备”,而不会想到是自己的责任。
3、缺乏自理能力 。孩子不会主动收拾自己的物品、玩具、学习用品,随处乱放,找不到时大喊大叫,甚至哭闹;吃剩的残渣不肯收拾干净。
但孩子的责任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必须通过成人有意识的培养。那如何给幼儿插上强有力的责任心翅膀呢?
1、在平常就要教育孩子,出门前一定要告诉父母行踪和返回的时间,好让父母心里有底。这样可以促使孩子建立对自我行为的责任感,绝不做让父母焦虑和伤心的事。
2、要从小就让孩子参与自己的事情,切勿包办。当孩子开始逐步地积极参与、主动完成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家长一定不要忘记鼓励。
3、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自我服务,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比如在2岁左右就可以要求孩子自己吃饭、洗手、整理图书,玩过的的玩具能够主动收拾起来等。
4、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不攀爬栏杆、不做危险的事等。生病难受要及时告诉家长、老师等。这些都是孩子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总而言之,责任心本身就是培养孩子建立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础,是其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强大催化剂,我们应该抓住这段时间孩子自己一生的责任心逐渐形成的最佳阶段,早早地将这种责任心植入到孩子心中,让他们长大后就能够努力做到对于社会具有意义、充满责任感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