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诗韵,铸就了中华文化无可比拟的地位;唐诗,更是诗歌漫长时光中熠熠发光的一刻。与我们一起穿越千年,体会历史中那些文豪生命里的悲欢与离合。
历时一个月左右,冯晶小语工作室的成员们陆续品读完《蒋勋说唐诗》一书。蒋勋先生讲唐诗,把我们更深层次的带入大唐盛世,每一位诗人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寄情于诗歌,每一个文字背后都充满了力量,每一次阅读都令人沉醉神往。阅读结束后,大家从不同角度畅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尽情分享读书的收获与快乐。
冯晶老师感慨到:蒋勋先生以他的视角,在唐诗的长河中,捕捞璀璨的珠玉。他在诗词中探求古诗的文字美和画面美,寻找诗人生命的意义,从而给今人以启示。那些熟悉的,不熟悉的诗词在作者的解析中,都变得更加深刻和可感。历史在旋转,生命存在各种可能,当下,珍惜这一切,在阅读中寻找宁静。
李金格老师认为: 诗人们站的角度不同,都对生命进行了思考,不论是国家的还是百姓的,不论语言是华丽浪漫的还是朴素易懂的,都是让人感动的。蒋勋以全新的方式帮助我对唐诗的学习建立了新的认知,希望我能一边读书一边拓展自己的视野,感受书中、诗中乃至以后的任何一篇文章中不同的情感和美。
陈怡然老师眼中的唐诗,既是生命之美,也是文学情怀:白居易一生跌宕,仕途命运坎坷,却天赋异禀,体恤民情,将老百姓的苦难写入诗篇,用笔触描绘人间疾苦。他人如其名,一生牵挂百姓,掀起一场现实主义诗歌的变革风云。
薛静老师觉得,蒋先生讲唐诗,又不单单只是唐诗,在他笔下,诗人是鲜活的: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也用朴实的语言,生活中的例子去给孩子们教举一反三的技能,让他们在课下愿意去读相似的各种各样的诗,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吧。
赵晶老师说:蒋勋老师用十个章节来讲述他心中最精彩的一百首唐诗,他心中最好的唐朝诗人,从魏晋到晚唐,从文学到美学,从张若虚到李商隐,充满诗意,充满禅机,娓娓道来,让人读来实在是一种享受。
纪海玲老师沉浸在《蒋勋说唐诗》的深邃世界中:从初唐的清新到中唐的深沉,再到晚唐的哀婉,每一页都仿佛打开了一个时光隧道,让我与那些久远的诗人们相遇。我通过他们的诗篇,触摸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脉络。从他们的文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鲜活的生命,感受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孤独与执着,文字的狭义与华丽。
王晶老师读蒋勋先生的文字,感受到了他比较个人化的理解:纵观唐朝由盛及衰的过程,带给每一位诗人的不同影响;横看诗人之间的对比,既有受时代的影响,也有各自性格的不同,创作角度的差异。正是这种不同和差异带给我们极大的精神财富,才能使我们在经久流传的诗歌中找到共鸣和寄托。
刘洁老师觉得:跟随蒋勋先生读唐诗,好像是从大唐的兴盛,繁荣到衰败一路走来,每个阶段的诗人都在诗里留下了历史的印记。感叹李白的才华,他是最懂得写诗的规矩,但也是最自由的,从他的诗中始终感觉到他“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向上、豁达、潇洒。
张晓蕾老师也是感慨万千: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卖炭翁》的解读,令我更深切地领会诗人心里的悲哀和愤慨。而作者以两首诗对比白居易写《长恨歌》,表现出诗人的心境变化,令人感叹。
黄玮婧老师对“李杜”这对忘年交,印象最深、感触最多:李白一直活得浪漫潇洒,杜甫总是关注生活中的小事。虽然两人的关注点不同,脾气性格也相差甚远,却阻止不了他们互相欣赏,就像同一座花园里盛开的两种不同的花,也许这就是生命的互补吧。
杨世华:这段时间因为家里的一些事儿,放慢了读书的步伐。回想起一开始读《蒋勋说唐诗》时,蒋勋老师解读唐诗有两点令我印象深刻,一是唐诗中的“游侠精神”,二是唐诗中的“宇宙意识”,在读完整本书后我有了第三点认识,即唐诗不是脱离生活的,而应该是在民间的一种力量。蒋勋认为唐诗就是生活中的语言。唐诗的对象是大众,而不是文人间小众的舞文弄墨,唐诗和现在的流行歌非常类似,我们现在也会用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的诗句送给朋友,很多唐诗也被改编成流行歌曲传唱下来,同时在民间广为流传,甚至融入到了戏曲中,让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也可以接触到诗歌。唐朝人的生活就是诗的生活,他们在生活中的各种事情都可以用诗来表达,比如送别朋友、恋人,给家人写信,邀请好友一起喝酒等。所以蒋勋认为唐诗不是在书房里写出来的,而是在生活中唱出来的,所以才能与大众引起共鸣,并且一直流传至今。
读书是一种美好的体验,它不仅能够带给我们知识和智慧,更能够让我们沐浴在一种纯净的氛围中,感受生命的力量。读诗品诗更是如此,在在文学大家的视角里,我们感受唐诗的深沉与奔放,感受生命沉淀的隽永。我们在阅读中寻找灵感,在交流中启迪智慧,在反思中超越自我,畅游唐诗,畅游书海,邂逅最好的自己。
编辑:黄玮婧
审核:冯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