坳上——清流县城老街的追忆

煌力
创建于03-12
阅读 557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坳上——清流县城老街的追忆

    

      在我小的时候外公外婆家住坳上,我常随母亲到外公外婆家拜年。从而结识了许多儿时的发小、同学、小伙伴,到上初中、直到步入社会在城关供电所工作都常年在坳上居民家中抄电表。因而熟悉坳上的老街。老街有过往日繁华与后来的脏乱,如今坳上纳入旧城改造已被拆除,建起了高楼。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人伤感颇多,留下挥之不去的记忆。

    今天的雁塔一带,过去称为“坳上”。坳上过去是条老街,地势较高位于南寨山下的山坳上,因而以地形得名为坳上。坳上是城关地势最高的街,清流县城历来的发大水,坳上却安然如故,坳脚下水涨一层屋高,从未淹过坳顶上,洪水来临城关许多人都躲到坳上去,得天独厚的地势是理想的避灾场所。

    坳上以县城文化街交汇处称“坳口岭”,由此而上是一段石砌陡坡,坡顶就叫“坳顶上”。坳顶上有一岔路口,左边一条呈下坡状,街长1000余米,直通寺前街(今称文化街)到东门桥、樊公庙;右边一条呈上坡状,街长500余米可达雁塔、万寿寺、东岳宫、塔背窠。

    坳上老街,历史悠久,形成于明清时期。在清流的历史上曾称“龙门坊”“坳上”,后来又改名为“大同路”“团结街”“团结巷”“雁塔巷”,属龙津镇渔沧社区辖区。记忆里的老街很窄,街面由鹅卵石铺就。街两边是成片的明清时期建筑。古屋民居,黒瓦砖墙,飞檐翘角,民居一座连一座,中间有封火墙隔开。每座老屋都建有石门楼或木门楼,进屋就是门庭、天井、上厅、下廊、后厅等几进厅室的大屋。还能看到丰富多彩的雕梁画栋和艺术门窗,有石雕、砖雕、木雕,民居面积很宽,几进几出,各有特色,每座老屋都能居住十余户人,坳上老街集民居、宫祠、庙宇、寺庵、街道、城寨为一体,是一个典型的客家人聚集地,也是最能代表清流城厢的古民居风格的建筑物。

    坳上有几条纵横交错的小巷子,比如“曾家弄”“观音弄”“塔寺上”等,每一条小弄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每一条小巷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清流县志记载:这里曾竖立过两座石牌坊名曰“节孝坊”“孝义坊”,以及许多座祠堂。坳上的邓姓祖屋是大户人家,很深很大,一路进去天井就有三个,客厅三个。官府曾经在大门口竖立木牌楼书“节孝坊”表彰先人;坳上最大户罗家大屋是县城唯一有后花园的大户人家,为清朝吴江知县罗世良建造。后代将房产卖给罗善森。罗善森创办“万盛森”商号,父子经营领域覆盖日用百货,造纸,纸业、木材贸易,号称民国时期清流第一商家,为清流早期商业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罗家大屋曾开办清流县机关幼儿园,上世纪六十年代临街部分建成县教师进修学校。1931年7月工农红军解放清流县城,红军将领罗炳辉、谭震林等就曾居住在坳上杨家大屋,那时期红军帮助清流县城建立红色政权----清流县工农革命委员会。红军在坳上驻扎期间留下“建立苏维埃政权”等大幅红军标语。这些标语每个字高有70厘米,用墨汁书写邹家大屋临街的墙上。

    曾家弄以曾家屋命名,弄堂里有两座曾家大屋,并排相连曾家屋也是几进厅,房屋依马家山而建。屋背直接塔寺上。塔寺脚有个小山坳叫塔背窠,居住有三五户人家。雁塔就建造在坳上的马家山上,山上有一座宋代所建的万寿寺。因塔的六角曾悬挂风铃,风铃造型形似大雁,故名“雁塔”。又因塔和寺建于一体,又称“塔寺上”,雁塔也是县城唯一的制高点。塔顶的风铃和寺庙的晨钟暮鼓,明永乐进士、邑人张永隆首次将此处风景列入清流县城古八景之一“雁塔晓钟。

    《雁塔铭》邑人裴应章为之记。说的是在此地还建有七层砖木塔,曾题“雄凌五岳,秀孕二元”八字,篆刻于门楣。清末以前,上述建筑均成遗址,民国后重建两层楼阁,内供奉五谷真仙。塔寺上古时常有读书人在此吟诗诵词,民国时期这里曾是县教育署、县志编修所在地。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才损毁。

    坳上有几百户人家居住,居民以种田为主。记得1970年在清流一中读书,坳上是上学和放学的必经之路。坳顶上有家“胖糕厂”,每天蒸出的胖糕、碗糕、盏糕、七层糕香甜软糯曾是清流喜欢的美食。后来胖糕厂改为集体所有制的“清流合作饮食店”搬迁到坳口岭下,合作饮食店的手擀面很出名和清流兜汤齐名都是清流人喜爱的老字号,现在的“老头面”店就是合作饮食店手擀面的传承人。还有长汀河田手艺人修添章在坳顶上办起了“木屐店”。夏天夜晚,人们穿着木屐跶鞡在鹅卵石的街面上,满街都是木屐声,常常引来满街狗的狂叫。

    老街再往下走就是“昭忠祠”是古代为纪念保卫清流战争中阵亡的将士而建的庙宇。这个祠堂非常阔,有上千平方米。可容纳上千人,1961年“清流城关民间京剧团”在此塔台演戏十分热闹,“昭忠祠”成了城关的剧院和文化中心,文革时期帝王将相成了封资修停止演出。“昭忠祠”又办起工厂改为“清流城关铁器社”,几十截铁炉,风箱呼呼,炉火通红、铁锤叮当、火花四溅,几十个铁匠日夜生产农具、剪刀钻子。清流城关铁器社和五金厂合并搬迁了,后来又办起了“棕棉社”。

    再往前就是长汀人开的“红纸厂”也叫“色纸厂”,有20多个工人生产各种红纸;街道办组织的“藤椅厂”有几十个年轻姑娘加工做藤椅。这些靠自己的力量能生产老百姓的生活日用品,这在当时可是一个个了不起的厂了。老街整天门庭若市人来人往有些繁华。这里曾是清流传统的手工艺作坊,按现在的说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街尾是一个大宗祠,后来是县粮食局食堂所在地,官府曾经在大门口竖立石旗杆、石牌楼书“孝义坊”表彰先人。穿过寺前街就是清流一中。旧时中学沿河砌起了城墙,城墙留有一个城门洞叫“小水门”,坳上居民每天淘米、洗菜、捣衣、涤裳、挑水,小孩游泳、钓鱼、捡螺全在这里,是一个热闹的亲水码头。    

    2006年,清流县开始对雁塔旧城改造,坳上老街因规划滞后、布局杂乱,卫生状况和消防安全等方面存在诸多隐患,被纳入雁塔旧城改造范围,实行整体拆迁。在原址新建雁塔小区。

而“坳上”之名也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一条老街,百年风雨,仅以此文,留住记忆。衷心祈愿,我的家乡清流能够传承过去的荣光,在新时代里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文:邓煌生    图:吴传义

阅读 557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